學生認識教學過程本是學和發(fā)展的過程,是學生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都是正常的。有時,正是學生的天真無邪、幼稚無知,使教學活動意趣橫生,多姿多彩。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錯誤”中找準“豁口”,或因勢利導,在“錯誤”中發(fā)現(xiàn)合理的因素,把學生從錯誤引向正確;或將錯就錯,讓“錯誤”暴露無遺,使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錯誤,自己改正錯誤;或將“錯誤”和“正確”兩相比較,讓學生自行判斷,自己得出結論。
案例一——《美麗的丹頂鶴》
在教《美麗的丹頂鶴》時,為了讓學生體會丹頂鶴的顏色美,我讓學生根據(jù)第二段的描寫,畫一只丹頂鶴,并涂上顏色。學生有畫在天上展翅飛翔的,有畫在地上引吭高歌的,有畫在沼澤地里悠閑散步的……涂色的時候,學生由于在白紙上一大片白色可以不涂,所以學生三下五去二就涂好了。我隨便拿了幾張畫準備放在投影儀上,開頭幾張學生們都畫得不錯,顏色也涂得很準確。我又放了一張,這位同學把丹頂鶴的翅膀涂得黑黑的,顯然,他涂錯了。我不動聲色地把這幅作品放在了投影儀上。
師:你們看這幅圖畫得怎樣?
生:他畫對了。他也用了“紅、黑、黃”三種顏色。
師:再對照書仔細看看。
(細心的同學舉起手來。)
生:老師,他畫錯了,書上寫的是“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只要把翅膀的邊緣涂成黑的就行了,不能把整個翅膀都涂成黑的。
師:回答得真好,你讀書真仔細,讀書就應該這樣——“字字入目”。
(下面的同學都紛紛點頭。有的同學發(fā)覺自己黑色也涂得多了點,正在擦呢。)
師:(又拿出了一張把尾巴涂得黑黑的畫。)這張呢?
(這回學生不敢馬虎了,對照著書一處一處地看。)
生:他畫得不對,書上沒說尾巴是黑的,只有“脖子和翅膀邊兒卻是黑的”。
師:回答得真好。我們再把這一節(jié)認真地讀一讀,好么?
(這時一只小手高高地舉了出來,看樣子急切得很,一定是有重要的話要說。我不敢懈怠,趕緊請他發(fā)言)
生:老師,他說得不對,課文最后的插圖上就畫了兩只黑尾巴的丹頂鶴。
(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猶如在原本趨于平靜的河面上又扔了一顆石子,教室里一下子像開了鍋一樣熱鬧。經(jīng)過一陣“大珠小珠落玉盤”似的討論,有同學試探性地問“是不是插圖印錯了?”,其他同學有附和的,也有反對的,我提議把書上的幾張插圖比較著看。)
生:我發(fā)現(xiàn)展翅飛翔的仙鶴都畫得很正確,而翅膀合攏的仙鶴都是黑尾巴的。
生:我發(fā)現(xiàn)仙鶴的翅膀長尾巴短。
師:這個發(fā)現(xiàn)了不起!
生(急切的):我知道了,仙鶴的翅膀長而尾巴短,當翅膀合攏時,蓋住了白色的短尾,我們誤以為是黑尾。
師:回答得太好了!丹頂鶴的翅尖三級飛羽為黑色,當雙翅折疊,覆蓋在白色短尾上時,常常被人誤以為是黑尾。
……
葉瀾教授曾說過,在教學中“寧要真實的錯誤,不要虛假的成功”,讓我們用教學的藝術把“出錯”轉變成“出彩”!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