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星 朱學坤
一位教師教學《秦始皇兵馬俑》(蘇教版小語十二冊),在總結全文時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面對這雄偉壯麗的秦始皇兵馬俑,你覺得最應該感謝誰呢?
生1: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古代那些制造秦始皇兵馬俑的勞動人民。
生2: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秦始皇。如果秦始皇不為自己建造陵墓,就不會留下兵馬俑了。
生3: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第一個發(fā)現秦始皇兵馬俑陶片的農民。
生4: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考古專家。
生5: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這篇文章的作者。
生:我認為最應該感謝的是這篇文章的編者。
……
對每種答案,教師都大加贊賞,并讓同學們鼓掌表揚。
依據教材內容設計開放性話題,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個性化閱讀能力,是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理念,也是課堂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策略。學習課程標準后,許多老師認識到語文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在上課時,注意設計發(fā)散性問題,讓學生自由發(fā)揮,這是很好的。但是,上面的案例是真正的發(fā)散嗎?對學生在發(fā)散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老師不需要指正嗎?
真正的“發(fā)散”,首先要設置有質量的問題(即發(fā)散點)讓學生思考。教學進入總結階段,不是讓學生“感謝誰”,而應該讓學生“怎么認識兵馬俑”。雖然這個問題涉及到怎么評價秦始皇、秦始皇制造兵馬俑的目的等歷史問題,但也應該讓學生有大體正確的認識,才能發(fā)掘文本的人文價值,使教學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案兄x誰”這種膚淺的問題容易導致學生情感體驗的簡單化。
其次,教師對學生的“發(fā)散”應及時予以評價。學生說“感謝秦始皇”,可歷史上的秦始皇造兵馬俑并不是為了保存文物,而是為了在他死后到了地下也具有帝王的威勢,他造規(guī)模如此宏大的陵墓,使百姓疲憊、民不安生,這是一種歷史罪惡而不是歷史功勛。這些不給學生指出來行嗎?至于學生說應“感謝作者”、“感謝編者”,則更是近乎荒唐了!教師應該引的引,堵的堵,不能片面地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而失掉教師的主體作用。
真正的發(fā)散要有利于師生在閱讀實踐中與文本發(fā)生深層的對話,提升學生的認識,通過對話把學生引導到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上來,引導學生體驗到母語的優(yōu)美和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