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澄海區(qū)教研室 林愛平
【理念準備】
《岳陽樓記》是傳統(tǒng)名篇,為教師所熟悉,要防止在傳統(tǒng)教學中形成的定勢,真正體現(xiàn)課程標準要求,必須在備課時強化對下列理念的認識:
1、課程標準強調(diào)要擴展學生們的閱讀面,引導學生能“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等信息渠道嘗試進行探究性學習”。因此,教學本篇必須重視預習的設計與指導。與本文有關的背景材料盡量讓學生自己通過各種信息渠道獲取。這是落實“過程與方法”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
2、關于文言文教學,課程標準強調(diào)“注意通過課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因此,誦讀及其指導應成為本文教學的主要方法之一。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標準對教法改革提出的方向性要求,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必須通過教師教學方法的轉(zhuǎn)變來帶動,由此,教學本文時,內(nèi)容的確定、教法的選擇,以至課堂上對學生學習的評價,都必須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重點處理如下關系:
一是教師預設與學生質(zhì)疑的關系,要留有足夠時間讓學生質(zhì)疑。
二是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關系,根據(jù)本文特點,以自主、探究為側(cè)重點,不搞形式上的合作學習。
【教材簡析】
岳陽樓的壯麗景觀使得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為它寫下浩如煙海的千古絕句,而范仲淹另辟奚徑,他的《岳陽樓記》使岳陽樓再放異彩,《岳陽樓記》也由此名于世,傳于后,成為千古名篇。那么,《岳陽樓記》“名”在哪里?它之所以廣為傳誦,就在于它的立意高、構(gòu)思巧、語言美。這樣的好文,讓學生在成誦的基礎上,感受范仲淹博大磊落的襟懷,領受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豐富人文底蘊,吸收傳統(tǒng)文化精華中仍富有生命力的語言模式。這對學生以后學習古文、寫好文章都有好處。
【主要教法與課時安排】
根據(jù)文章特點,采用的主要教法是誦讀法。誦讀不能片面理解為多讀。簡單的說,誦讀教學法是以“讀”為組織課堂教學的主線,在反復誦讀中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每一次“讀”都帶有不同的目的。
【教學時數(shù)】
安排為2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讀順、讀懂;第二課時則要引導學生讀悟。
【教學設想】
第一課時
一、要重視學生的預習
老師們要充分認識新課標提出的“預習”的重要性,而預習,不只是讓學生先讀一讀課文。就《岳陽樓記》來說,“預習”應起到兩方面作用:一是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搜集相關的背景材料,如作家作品、寫作背景、人文背景等,從而培養(yǎng)學生圍繞某一目的尋找、整合相關信息的能力。在信息時代,這種能力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是很有用的。二是通過預習,能擴大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廣度。中學語文課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就必須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nèi)涵,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接觸一些中國古代優(yōu)秀的文學精品。就《岳陽樓記》一文來說,對作者和岳陽樓人文背景的了解尤為重要,岳陽樓因詩文而名聞天下,應該讓學生在一個較為宏觀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課文。所以條件較好的學校,還是應該鼓勵、指導學生自己找相關資料。可以把全班同學分成幾個小組,有的小組查找有關的對聯(lián),有的查找有關的詩文,小組成員合作搜集、整理,把搜集到的有關資料在課堂上展示,與大家共享。也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展示出來,比如可以圍繞岳陽樓的人文景觀作一些綜合研討。總之,形式可以靈活多樣。這是課標提倡的合作學習的一種形式,它既拓展學生的學識和視野,又能節(jié)省上課時間。這里必須強調(diào)的是,教師要與學生一起找材料。實際上,不管學生能不能自己找材料,老師都要自己先做好資料方面的準備。要不然,就算學生能找到一些好的材料,而老師卻因為不大了解而無從指點。根據(jù)澄海的實際,很多學校的學生還缺乏尋找資料的途徑,則更需老師多向?qū)W生介紹推薦與岳陽樓相關的詩文、對聯(lián)等,讓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開拓思路。因為“文學形象是不直觀的”,所以現(xiàn)代的語文教學提出“淡出多媒體,走進網(wǎng)絡化”,“淡出多媒體”不等于不要多媒體,這指的是教師要集中時間備課,不要把過多的時間、精力用于制作課件;“走進網(wǎng)絡化”就是要通過上網(wǎng)找資料補充教學內(nèi)容,利用好網(wǎng)絡這種重要的輔助工具。
二、要從朗讀入手,指導學生把文章讀順,并落實當堂成誦的目標
所謂朗讀,是指依照對閱讀材料的理解,用連貫或間歇讀出句子的組織和段落的層次,用適當?shù)恼Z調(diào)傳達出文章的內(nèi)容和情感。朗讀是語文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是培養(yǎng)學生感悟、理解、表達能力的重要教法。
朗讀指導的基本程序是:
理解文意,確定基本格調(diào)—處理好語法、邏輯停頓—處理好語調(diào),自然表達情感。朗讀的基本功最本質(zhì)的有兩項:一是停頓的處理;二是語調(diào)的處理。
老師們的指導一般多是注重字的讀音準確與否,至于其他方面的指導還不是很到位。其實,除了讀準字音這個基本要求外,老師們的指導還應包括:
朗讀的節(jié)奏要鮮明。本文駢散結(jié)合,讀駢句,節(jié)奏必須整齊劃一,凡四字句皆兩字一頓,如: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余按意義劃分節(jié)奏,不要讀破句。如:銜/遠山,吞/長江,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些句子開首第一個音節(jié)后面都要稍作停頓,這是句內(nèi)層次所決定的。像“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一句,“刻”帶出賓語,必須停頓,“于其上”是介賓短語,不可拆開。如果節(jié)奏錯誤就說明學生對文意的理解還不夠準確。至于“其喜洋洋”一句,“洋洋”,是眾多或盛大貌,這里形容喜的樣子,朗讀時“喜”字后要稍頓一下,才能把“喜悅真是達到了極點”更好的體現(xiàn)出來。
要注意感情基調(diào)(語調(diào)),讀出一點語氣。寫作內(nèi)容決定了語調(diào)是明快還是低沉,是緩讀還是急讀。如:第三自然段語調(diào)應是低沉的,第四自然段語調(diào)應該是明快的。像表達莊重、謹慎、沉郁、悲哀、疑惑等情味的,要緩讀;表達快活、確信、憤怒、恐怖、怨恨等情味的,要急讀。讀出語氣,主要是讀出陳述、疑問、祈使、感嘆這四種語氣。這有一定的難度,在起始階段教師無妨作一點示范性的說明,F(xiàn)在的學生習慣于快讀,字音、停頓和語氣上的毛病往往淹沒在快讀之中。因此,教師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放慢讀的速度,每分鐘以讀110~120字為宜,這是正確朗讀的前提,在此前提下,學生朗讀中的缺點錯誤才能得到及時糾正。
至于“讀”的形式要多樣,可以先范讀,然后再播放錄音,并提出要求,讓學生對照書本,一字一音聽讀;也可讓學生結(jié)合書本上的注音,再自行查字典,自主朗讀兩遍;總之,要通過多種形式,將課文讀通順。在此基礎上,再放錄音,學生無須對書,只專心聽也可。然后或前后或左右兩人合作,輪流朗讀,互相正音。教師巡行于行間,隨時解決學生在朗讀中出現(xiàn)的問題。
總之,要能讀得順暢且聲情并茂,并爭取在課堂上能達到成誦或基本成誦。很多老師總擔心課堂時間不夠用,往往把背誦當成課后作業(yè)來處理,成為學生的負擔。要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自覺誦讀的習慣,就必須把背誦移到課堂上來,置于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實踐證明:在課堂上實現(xiàn)成誦可以大大地提高學生誦讀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在誦讀中疏通文意
第一、教師要善于把誦讀的指導跟疏通文意結(jié)合起來,要在讀中求解,以解助讀。
所謂的疏通文意,就是要解說關鍵詞義、提示成語、概述句子和段落大意。讀懂、弄清字面上的意思。具體方法:
一是鼓勵、引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疑問:
現(xiàn)在有很多教師還是經(jīng)常采用老師先設計好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分小組去討論這種方法,雖然這樣可以使得學生直奔教材的重難點而去,既解決了主要問題,又節(jié)省了時間,但老是采取這種方法就有些不妥了。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yǎng)成一種惰性和依賴性,主動探究的精神就得不到培養(yǎng)。古人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能不能質(zhì)疑、會不會提問是衡量學生有無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否主動發(fā)展的重要標志。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質(zhì)疑能力呢?
質(zhì)疑教學的第一步是讓學生自讀課文,充分感知教材并有了心得體會之后,提出自己的疑問。“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有了疑問,才能學有所獲。愛因斯坦說過:“發(fā)現(xiàn)問題有時比解決問題更難!爆F(xiàn)在的學生一般習慣于老師問學生答的方式,自己不懂得如何提問,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引導學生解決“疑什么”和“怎樣疑”的問題。如上文言文,我們不要一開始就問:“有什么地方不懂提出來!眴栴}太大,學生反而不懂得如何發(fā)問。所以,一開始提問的切入點要小。例如我們可以問:課文中的注釋,有沒有全部明白,還有什么地方雖有注釋但還是不懂的?又如,有的試題,在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設計這樣一道題:“閱讀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從思想內(nèi)容、結(jié)構(gòu)特點、語言揣摩、寫作意圖等多方面進行探究,通讀選文,并完成上述各題后,請你設計一道富有思考價值的題目,并提供答案。(3分)。”先給學生提供一些命題的角度,再要求學生設計題目。這樣學生就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思路。
二是師生梳疑:
學生提出的疑問,有個性的,有共性的;有有價值的,有無價值的。個性問題要個別解決,共性問題要群體解決;有價值的問題要集中解決,無價值的問題要及時梳理,以免無關信息干擾課堂。因此,老師要找出有價值的共性問題,及時肯定正確思路;還要適時把學生沒有提及而教師認為是教材中比較重要的問題再向?qū)W生提出,作為課堂導學探究的核心任務,使學生發(fā)散的思維迅速集中。這樣就有可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nèi),解決了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完成教學目的,又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質(zhì)疑問難的精神和能力。
第二、教師要講得精練,不需要講的(學生已經(jīng)明白的)和不該講的(講了學生也難以接受的)都不講,一句話就可以講明白的不講成兩句。
文言文教學“字字落實”的教法幾乎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其實,那些學生一看就懂、一點就通的句子逐一翻譯,有什么必要?至于跟讀文言文不足萬字的學生講什么“賓語前置”(如“微斯人,吾誰與歸”)、“定語后置”(如“居廟堂之高”、“處江湖之遠”)、“狀語后置”(如“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之類的語法規(guī)則,近乎故弄玄虛,正如俗語所說“你不講我倒明白,你一講我反而糊涂了!狈断樯葡壬凇秶慕淌诟镄轮芯俊分姓f:“教授國文,舍而弗用固不可,用之不當,其害立見。嘗見不當之教授者,字句之解釋,過于細密,遇復雜名詞,則分析解剖,不厭精詳。致講述時格格不成言語,作文時造出不相連綴之字。此拘泥于字句之弊也!币还(jié)課,“不需要講的”和“不應該講的”東西太多,老師上課時間緊而學生又容易產(chǎn)生厭煩情緒。那么,那些才是“需要講”和“應該講”的呢?這就要求老師要根據(jù)文段內(nèi)容確定要理解什么詞、句,估計學生學習上有什么疑難需要點破。
例如,有些字詞的注釋有意譯的成分,估計學生看了可能仍不懂的,當要再提及。如,文中“越明年”,教材簡單注釋為“到了第三年”,對此,老師應進一步指出:不能簡單地把“越”等同于“到”,此處的“越”是“度過、超出、經(jīng)過”之意,如同義復詞“越過”,“越”就是“過”;而“越冬”就是“過冬”。
有些字詞,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仍經(jīng)常出現(xiàn),但詞義已發(fā)生變化的,即使有注釋,也還是需要再適當?shù)狞c撥、拓展、強調(diào)。如:“政通人和”中“通”是“順利”的意思,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常用的“通過”這一義項,學生比較容易忽略,可聯(lián)系同義復詞“通順”,指出“通”就是“順”,這樣學生就會記得牢。又如,“前人之述備矣”中“備”是“詳盡”的意思,不同于現(xiàn)在常用的“準備”、“具備”等。老師可以聯(lián)系一下成語“求全責備”,這成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其實,“求”與“責”同義,理解為“要求”;“全”與“備”同義,理解為“全面、完備”,“求全責備”就是要求完美無缺,多含貶義。
再如,“至若春和景明”中“景”字是形聲字,“日”是形旁,“京”是聲旁,本指“日光”,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常用的“風景”、“景物”。老師可以聯(lián)系名句“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進行分析,學生不難找出“景”與“雨”的對應關系,從中加深對“日光”義的理解。
這樣聯(lián)系,既加深了印象,又體現(xiàn)了新課標提出的聯(lián)系拓展學生的語文學習領域的要求。
文中也有一些詞、句雖沒有注釋,但還是有一定難度,估計學生可能不懂的,同樣要點撥。如“增其舊制”中“制”是指“規(guī)模”而不是“制度”!吧搪貌恍小保吧獭笔恰吧倘恕,“旅”是“旅客”,“不行”與現(xiàn)代漢語的“不行”意義迥別,是兩個詞“不能前行”的意思!岸蜷L煙一空”與“或異二者之為”中“或”字,后者有注釋而前者沒有,這兩個詞詞義是否相同?應該是不同的。前者是“有時”后者是“或許”。
以上這些都需要再加以指點。
如果教材中的注釋有錯的,老師更是要講清楚。如,文中的“岸芷汀蘭”,教材注釋是“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边@就不合乎互文見義的譯法,要提醒學生注意并及時糾正。
至于文中有注釋,學生一目了然的,就無須贅述。
總之,學習的組織形式,應靈活掌握,每個教師都有權(quán)選擇他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形式,“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要用得好,每一種組織形式都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在“讀懂”這一環(huán)節(jié)上重點是注意知識、技能的落實,基本上可以不用分組合作討論。
第二課時:要“讀悟”
本課時的教學重點是:在基本成誦的基礎上,感悟文章的立意高、構(gòu)思巧、語言美的特點。
一、悟作者情感,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第一課時充分誦讀的基礎上再行誦讀,重點是讀出語調(diào)、節(jié)奏和情感;也可以重放錄音,傾心而聽,引導學生盡量進入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這是課標所重視的對學生學習情感體驗的培養(yǎng),只要學生能帶著這種情緒,讀出自己的體驗,就能領悟文章的深層意義、思想內(nèi)涵和文化底蘊。正如馬建君先生所說的:“讀出文章的韻味情致,讀出作者的喜怒哀樂,讀出學生的真情實感,以至于與作者水乳交融,為作者之悲而悲,為作者之樂而樂,為文中談天說地而曉理,為文中慷慨激昂而奮發(fā)!币斫馕恼轮刑N涵的情理,就要多讀幾遍,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并在讀中使自己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
二、“悟”各段的關系,從而掌握“記”的一般寫法
范祥善先生曾批評那些不善于學習古文的人就如囫圇吞棗者,“一篇之大意,似尚了了,而字里行間,不屑推敲其組織,輕輕滑過,幾如走馬看花。是無異以未經(jīng)細嚼之食物,一口咽下”。這也是文言文教學中的弊端。要感悟《岳陽樓記》構(gòu)思巧的特點,就必須在疏通大意的基礎上,再“推敲其組織”,理清其脈絡!对狸枠怯洝啡拿}絡是:敘事作記緣由—佳境概述(實寫)──狀景因己而悲,記洞庭湖水因物而喜(虛寫)──念天下憂樂,抒懷天下己任──記錄寫作時間。即:第一段,敘事;中間三段寫景,先實后虛,第三、四兩段分別以想象虛寫覽物而悲和覽物而喜的兩種類型,為下一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埋下伏筆。第五段,抒發(fā)情懷揭示主旨;末段,記時。
由此可見,敘述、描寫是議論、抒情的基礎;議論、抒情是由敘述、描寫引發(fā)出來。
這是古代“記”一類文學作品的通常寫法。讓學生從本文領悟古代“記”類文學的特點,既是知識技能教育,也是讀書方法教育,這就把“三維目標”融合、統(tǒng)一起來。但是,這是難點。學生的程度不同,不一定能悟出,老師應引導,指導學生掌握讀懂這一類文章的基本方法,有可能的,還可以與寫作方法結(jié)合起來。現(xiàn)在有一部分學生寫作文喜歡一落筆就抒情、議論,如果抒情和議論不是由敘述和描寫引發(fā)的,不是建立在敘述和描寫的基礎上,那就成了無源之水,是空泛、矯情的。而學生如能真切體會到《岳陽樓記》這種構(gòu)思的妙處,那么對寫作是不無裨益的。當然,不是一文一課就能讓學生掌握這一知識,所以,在以后教學中還需要重復強調(diào)、鞏固,可再聯(lián)系其它“記”,舉一些例子,如《游褒禪山記》、《登泰山記》等。
三、悟作者煉字的技巧,體味名篇精美的語言
本文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文采斐然。一些詞語的運用,頗見作者煉字的功力,教師應在此予以點撥。有人批評現(xiàn)在的“學生作文時,無有能運用課文之精華者。萬一能應用,長者直鈔一段,短者疊用數(shù)句,不過為默書之變相!币箤W生能真正達到學以致用、以讀促寫的目的,就要求老師的點撥要精要、好懂、有用。
像《岳陽樓記》第二段寫洞庭湖的全景,“銜遠山”、“吞長江”兩句,雖然字面較簡單,但“銜”、“吞”兩字很有表現(xiàn)力,如果改為“連遠山”、“接長江”,就未能達到“以動寫靜,狀洞庭湖巨口之貌”的表達效果了;“浩浩湯湯”與今說“浩浩蕩蕩”義近,但讀音有別,字音響亮,疊字又加強了氣勢,而且四字都是水旁,形容水大流急,既繪聲,又繪形!皺M無際涯”的“橫”,與“廣”近義,但作者用“橫”而不用“廣”,因“橫”字顯得境界開闊而有氣魄(可聯(lián)系“橫刀立馬”、“橫掃千軍”等)。“朝暉夕陰”的“暉”換成“晴”字,也通順,但作者不用“晴”而用“暉”,因為“暉”,也是“日光”之意,能使讀者聯(lián)系到洞庭湖上的“春和景明”的景象。
第三、四段寫景的特點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寫愁苦之景則悲情畢現(xiàn),寫歡樂之景則喜氣洋洋。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奧秘在那里呢?主要在于選擇景物和渲染氣氛。像“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錦鱗”注釋說“美麗的魚”,“鱗”指魚,這是部分代整體,加上“錦”字的修飾,令人不由得想到碧波清淺之中日光下徹,彩鱗閃爍的美麗景象!案」廛S金”這句寫月夜有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教材注釋是“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是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边@樣的注釋不夠形象,其實,“浮”和“躍”兩個動詞分別作名詞“光”和“金”的定語,把湖面上“浮動的月光”比喻成“躍動的碎金”,造成了一種動態(tài)美。下句“靜影沉壁”寫月夜無風時湖面上的景色,是靜態(tài)美。一動一靜,相映成趣。像這些字詞的表現(xiàn)力、表達效果,是需要老師點撥強調(diào)的。
四、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內(nèi)涵,適時進行人文教育
這兩句是很有名的句子,可謂是微言大義。采用互文形式,字面的意思簡單,但實際上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理解。所以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上下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能逐層深入理解其內(nèi)涵?梢韵茸寣W生討論:如何看待“以物喜以己悲”?學生討論后老師引導:“以物喜以己悲”是人之常情,但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那么,具備什么品質(zhì)的人,才能做到不因外物而動搖心中的信念?既然古仁人的悲喜感情跟外物沒有關系,跟個人遭遇也沒有關系,那么跟什么有關系呢?老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認識到,古仁人“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不是憂民便是憂君,他們“進亦憂,退亦憂”,可見他們的“憂”跟個人的進退、榮辱都沒有關系,他們是為民生疾苦而憂心忡忡,從而讓學生感受到作者的胸襟抱負。
五、充分估計和機敏解決教學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
我們是大班制教學,課堂上總有一些學生的思維不夠活躍,發(fā)言不夠積極,在扮演著“看客”的角色,這也是正常現(xiàn)象,因為差別是永遠存在的,當然,作為老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調(diào)動每一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可以讓全班所有的同學把對某個問題的看法和見解都寫出來,然后教師根據(jù)具體情況抽調(diào)部分學生的作業(yè),進行評講。這樣口頭發(fā)言和書面表達相結(jié)合,就可以較好的面向全體學生,盡可能地避免“看客”的出現(xiàn)。
要注意的是“討論法”的使用要得當。課堂討論是為了解決那些單憑學生自我思考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而采取的一種方式,討論應在學生有了充分的自我感知和理解之后再進行才是有效的。如果不是從實際出發(fā)僅僅把討論看作是標榜“新教法”的應景和點綴,那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再者,在進行討論時,教師還要注意對時間和內(nèi)容進行合理恰當?shù)陌才藕驼{(diào)控。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課堂上毫無邊際的討論是很難有結(jié)果的。
總之,過去那種學生被動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已逐步向?qū)W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轉(zhuǎn)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必然要求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要隨著轉(zhuǎn)變,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確實不像過去那樣“一切盡在老師的掌握中”,因為學生的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是動態(tài)的多變的。但只要我們教師在備課時,對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一些疑難問題盡可能地考慮細致全面些,課堂教學時在時間安排和控制上能掌握得更合理些,再加上教師的點撥精要些、教學機智的運用靈活些、問題的設計嚴謹些,那我們的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些。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