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萬州區(qū)江南初級中學 肖暉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古漢語知識。
⑵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
⑶在理解的基礎上,賞析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
了解孟子的思想及政治主張,理清論證思路,誦讀中體會其流暢雄辯的論證風格,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和思考、辯論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體會孟子民本思想及憂患意識的進步意義,讓學生懂得“人和”、“憂患”的實質及重要性,從而培養(yǎng)他們的個人道德修養(yǎng)。
【教學重點】
1、理解文章的中心論點。
2、理清文章的論證思路及結構。
3、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難點】
了解、學習孟子文章雄辯的語言風格。
【教學準備】
1、布置學生課前預習:
⑴了解孟子和《孟子》;
⑵查工具書掃清文字障礙。
2、教師準備相關課件。
(預習檢查題及學習要點板書)
3、課文的朗讀磁帶。
【教學方法】
朗讀法,學生自主探究討論與老師講解相結合。
【教學課時】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節(jié)
〖教學內容〗
檢查預習,掃清文字障礙,積累古漢語基礎知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誰能告訴我晉代文學家陶淵明的讀書習慣是什么嗎?(生:好讀書,不求甚解。)可是我們這些做學生的能用這種習慣來學文言文嗎?(生:不能)對,陶淵明他是大文學家,文學基礎好,理解能力強,而且他本人又不想考科舉,所以他讀書只需汲取文章中的思想精華就行了。而我們就不行了,我
們是學生,既需要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yǎng),又必須參加文化考試,所以積累漢語基礎知識,特別是古漢語基礎知識,更是必要的。為了幫助大家學好《〈孟子〉二章》,課前,我布置了預習,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檢查一下大家的預習情況。
二、出示課件,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學生分小組口頭交流自己的預習情況。(了解孟子和《孟子》,交流不認識的字和不理解的詞)
2、聽課文朗讀磁帶,了解句讀,并給下列黑體字注音。(課件)
米粟(sù)親戚畔之(pàn)域(yù)舜(shùn)畎畝(quǎn)傅說(yuè)膠鬲(gé)百里奚(xī)孫叔敖(áo)法家拂士(bì)3、抽生讀文,教師做朗讀點撥,如“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薄肮剩鞂⒔荡笕危谑侨艘玻叵龋嗥洌闹,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等。
4、看課件,討論完成以下作業(yè):
⑴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親戚畔之()
②曾益其所不能()
③困于心衡于利()
④發(fā)家拂士()
⑵結合語境解釋加線的詞:
①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②七里之()郭多助之()至委而去之()
③是()天時不如地利也斯是()陋室
④舜發(fā)()于畎畝之中發(fā)()于聲
⑤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
⑥管夷吾舉于士()法家拂士()
⑦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發(fā)于聲,而()后喻
⑧國恒亡()亡()羊補牢今亡()亦死
⑶填空:
①孟子,名,是繼孔子之后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他在政治上主張行“”,其“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千百年來都很受人民的歡迎。
②《孟子》是記錄孟子的書,是儒家經典之一。
三、小結
學生在預習中的得失(據(jù)實而論),引導學生看課下注釋,分小組去試著翻譯課文,要求學生邊譯文邊思考:
1、兩篇文章各寫的是什么內容?
2、文章的結構和思路各有什么不同?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第二節(jié)
〖教學內容〗
賞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zhàn)國時代,面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主張,他反對不義的戰(zhàn)爭,主張君主要廣施“仁政”。他的這些主張,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發(fā)展和諧社會是有其進步意義的。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他的宣傳其政治主張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學法指導
孟子的文章邏輯嚴密而富有辭采,必須熟讀才能有所領會。誦讀時要讀準字音,讀出節(jié)奏,讀出其雄辯的氣勢。
三、理解文意
1、聽課文朗讀磁帶,然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勾畫重點字詞和難以理解的句子質疑。
(小組討論解決疑問,重點理解幾個詞語的活用:環(huán)、域、固、威、順,學生理解困難時教師可作適當點撥。)
2、幫助學生譯文,教師講解以下詞句:
⑴“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⑵“夫環(huán)而攻之”。
⑶“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
3、整體感知全文:你認為孟子想闡述什么問題?你的理由是什么?
(小組討論,班上交流。)
4、師生互動:辨析學生提出的中心論點,局部分析,明確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開篇兩句談的是什么問題?提出了什么觀點?
(戰(zhàn)爭中的攻守問題,提出了“人和”在戰(zhàn)爭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關系么?
(以小城得守為例來說明“天時不如地利”,論證第一段的前部分內容)
第三段:本段談了什么內容?和課文的前面部分有關系么?
(以高城被棄為例來說明“地利不如人和”,論證第一段的后部分內容)
第四段:作者為什么認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
(因為“封疆之界”、“山溪之險”、“兵革之利”皆屬“地利”,而“人和”才是決定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條件。)(目的是為了揭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即“人和”的實質就在于君主是否“得道”──施“仁政”。)
5、文章在得出“人和”的實質后本應就此結束,但作者卻又做了“親戚所畔”和“天下順之”的進一步推論,請問,這又有何作用?
(目的在于強調施“仁政”的重要性,深化文章中心。)
6、齊讀全文,提問:哪些句子你讀起來特別帶勁?為什么有這樣的效果?
(體會駢句的表達作用,體會排比、對比、對偶等修辭的表達作用及孟子語言的雄辯性)
7、探究討論:
本文主要是談戰(zhàn)爭中的問題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借戰(zhàn)爭談政治、談治國,孟子想借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來談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廣泛施行仁政,這樣才會得到多助,才會天下順之,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當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會打勝仗。)
四、課堂小結
通過全文的分析,你知道本文的體裁么?(議論文)學習議論文最主要的是要學什么?(學習說理的方法)那本文是怎樣說理的?誰來歸納一下?(采用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再舉例分別證明兩個分論點,然后從道理上得出結論,論證嚴密。)
五、引導學生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聯(lián)系實際,談談我國當今政府是如何運用孟子的“仁政”思想來構建當今和諧社會的。(政府為民辦了哪些實事?)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第三節(jié)
〖教學內容〗
賞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內容引入新課
1、抽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簡評背誦情況,引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聽課文朗讀磁帶,小組內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⑴文中有哪些語句難于理解?
⑵這篇文章的文體是什么?主要觀點是什么?
⑶這篇文章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相比,在論證結構上有何不同?
2、班上交流以上問題,教師作適當點撥。
⑴抽生譯文,重點引導學生翻譯文章第二、三兩段,著重點撥“苦”、“勞”、“餓”、“空乏”、“亂”、“動”、“忍”、“過”、“入”、“出”、“敵”、“生”、“死”等詞的用法。
⑵要求學生用通俗易懂的話來解釋觀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言之成理即可:如“居安思危”、“發(fā)奮圖強”等)
⑶明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用的是先開篇立論,然后通過擺事實、講道理逐層深入地進行論證的方法來論證觀點,最后作者在結論中用對偶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來強化自己的觀點。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卻不同,它卻是先擺事實(以六個古代名人的事例為證),再著重講道理,
最后在結論中用對偶句來揭示中心論點。
三、深入探究
齊讀課文,思考討論:(師生互動)
1、哪些語句讀起來帶勁?為什么?
(體會駢句的表達效果,體味排比、對偶等修辭的妙用及孟子語言磅礴的氣勢。)
2、你最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言之成理即可,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力。)
3、哪一段最富哲理?主要講的什么道理?請用最簡明的語言歸納。
(苦盡甘來;先苦后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4、第三段給了你哪些啟示?(言之成理即可)有幾層含義?(兩層)層次之間是何關系?(教師點撥:前者從正面講人必須經過一番挫折、困苦,才會發(fā)奮圖強;后者由個人推論到治理國家,從反面進一步論證艱苦磨練的必要性。通過正反對比論證將中心論點隱含其中)
5、最后一段與前面三段是什么關系?
(論點與論據(jù)的關系。)
6、對比本課兩文,說說兩文各自的論述重點是什么?兩文語言上有何共同的特色?(明確:前者著重論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廣施仁政定安邦”,后者著重論述“久經千辛長才干,常思憂患求生存”,即“困境出人才,居安應思!钡牡览。孟子語言的特色是氣勢磅礴,語句流暢,善于雄辯,善用駢句中的
排比來增強說理的氣勢,善用對偶句來揭示主旨)
7、兩文中還有不懂的嗎?
(據(jù)實解決。)
四、教師總結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本節(jié)課學習要點
(學生學習情況總結椐實而論。)
本課啟示:仁者天下無敵;居安思危。
五、指導理解記誦
六、拓展練習
1、注意下列加點詞的古今意義:
⑴三里之城()
⑵池非不深也()
⑶兵革非不堅利也()()
⑷委而去之()
⑸親戚畔之()
⑹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⑺入則無發(fā)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2、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就本文感興趣之處,寫寫讀后感,題目自擬,字數(shù)在500字以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教師課后完成。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