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shè)計理念:
古詩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其一,教會學生一首詩,讀通讀懂,會背會寫,此為初級目標。其二,通過對詩歌語言的品味,會意、入境、悟情,此為中級目標。而更重要的應(yīng)該是通過古詩教學來構(gòu)建一種“場”,一種彌漫在整個課堂之中的“文化場”,此為其三。這種被稱之為“場”的東西,它一定是基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它一定是體現(xiàn)著精神的厚重和情感的力量。在氤氳著這種文化氣息的“場”中實現(xiàn)對古詩教學終極目標的達成。
基于以上認識,本設(shè)計立足文本,從語言文字入手,前兩句詩實現(xiàn)“入境”:想象一幅“畫”,感悟“詩中有畫”;抓住一個“柳”,感知詩歌意象。后兩句詩突出“悟情”:以“情”為主線,以“讀”為根本,引領(lǐng)學生反復涵泳,反復品味,一唱三嘆,獲得情感共振。加之音、詩、畫、聲多管齊下,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吟唱歌詠中激情,最后在送別組詩的拓展和畢業(yè)話題的延伸中升華情感。文化的內(nèi)涵與魅力就這樣在一次次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得以彰顯,也潤物無聲似地浸潤、滋養(yǎng)著孩子們的心靈。
教學目標:
1.借助教材注釋,自主讀懂古詩。
2.學習品味詩歌的語言和意境,感悟詩歌所表達的情感。
3.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初步感知詩歌意象。
4.挖掘詩歌文化內(nèi)涵,感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shè)情境,由曲入詩
1.師生談話,欣賞音樂。(播放古琴曲《陽關(guān)三疊》)
這是用我國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古琴演奏的,這首古琴曲叫做《陽關(guān)三疊》。從《陽關(guān)三疊》的琴聲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引出課題,了解題意。
(1)《陽關(guān)三疊》是唐代最流行的音樂之一,它之所以流行,不僅因為它的旋律古樸優(yōu)雅,更重要的是它是根據(jù)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一首著名的詩作譜曲而成的。(出示古詩)
(古琴曲《陽關(guān)三疊》是唐人根據(jù)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譜曲而成的。課始播放古琴曲《陽關(guān)三疊》,一方面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色彩,并由曲入詩,為古詩的賞讀奠定情感基調(diào);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古典音樂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的熱愛。)
(2)讀詩先讀題。指名讀題。從這個題目中你獲取了哪些信息?
(3)理解了題目的意思后,再來讀題,你認為應(yīng)該怎樣讀?
(4)指名讀,齊讀詩題。
二、自主讀詩,讀準讀通,粗知大意
1.自讀。出示自讀要求:
(1)把字音讀準,把詩句讀通順。
(2)借助教材上的注解試著解讀詩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和同桌討論解決。
2.交流。
(1)指名讀,重在讀準字音。如“客舍”的“舍”讀第四聲。
(2)解讀詩意。這首詩講了什么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解讀一下詩句的意思?讀懂了哪句,就說哪句。
(讀準、讀通、讀懂古詩,是古詩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作為高年級的古詩教學,一定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達成這一基本的學習目標。)
三、賞讀詩句,感悟意象,漸入詩境
1.想象畫面,體悟“詩中有畫”。
(1)學習“品詩”。讀詩如品茶,一口為喝,二口為飲,三口才叫品。讀詩不僅要把詩讀正確,讀流利,還要把詩的韻味和感覺讀出來。這就叫品詩。王維的詩應(yīng)該怎么品呢?宋代大詩人蘇軾曾經(jīng)說過,王維的詩有一個最大的特點“詩中有畫”,所以讀他的詩一定要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讀出詩情畫意。
(2)想象畫面。指名讀詩的前兩句,你的頭腦中仿佛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
(3)交流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板書:朝雨 客舍 柳色)
(4)品味畫面。如煙如霧的蒙蒙細雨,瓦楞青青的旅舍,清新嫩綠的楊柳。這樣的畫面帶給你最直接的感受是怎樣的?怎樣讀出它的美?指名讀。自由練讀。
(古詩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品詩。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漸入詩境,體悟情感。)
2.回文質(zhì)疑,感知“柳”之意象。
(1)詩讀到這里,再請你聯(lián)系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既然是送別,為何寫景如此清新美麗?)
(2)從這畫面中你還品出了別的滋味嗎?你是如何體會的?
是啊,其實細雨也好,客舍也罷,總能勾起離人心中淡淡的愁緒,特別是這依依楊柳更是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究竟是什么滋味呢?
(3)拓展“折柳贈別”組詩。出示三首詩,自由朗讀,然后說說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勞勞亭歌》李白
楊柳東風樹,青青夾御河。近來攀折苦,應(yīng)為離別多!端蛣e》王之渙
湘水已在朦朧中,家在德山東更東。
此去誰與君共到?一程柳絮一程風。
——《贈友人》
(4)說發(fā)現(xiàn),悟意象。這三首詩里出現(xiàn)了相同的景物——柳樹,表達的是同樣的情感——離別。為什么作者都不約而同地選擇柳來表達離別之情呢?
(5)折柳贈別古來有之。最早在《詩經(jīng)》中就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樣的詩句。后來人們就常常借柳來表達挽留、不舍的意思,因為隨風舞動的楊柳最容易勾起人們千絲萬縷的離愁,而且“柳”與“留”諧音,柳就成了離別的象征。
(6)出示第三首詩《贈友人》的作者——帥曉梅,并簡介詩的來歷:這是去年春天我的一位同窗好友調(diào)往外地工作時,我特意寫下贈送給他的。其中 “一程柳絮一程風”表達了我對好友的惜別之情?梢姽磐駚,無論是大詩人還是常人對朋友的情誼都是相通的。詩人王維也正是在借柳惜別、借景抒情。(板書:景 情)
(7)明白了詩人筆下暗藏著的如此深意,再來讀一讀一、二句,試著把離情融進這美景中。
(詩歌是靠意象說話的,如“月”之于思鄉(xiāng)、“柳”之于贈別,都是古詩特有的表現(xiàn)手法。如何讓學生感悟到這首詩中“柳”的意象呢?通過拓展一組 “折柳贈別”詩,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三首詩的共通之處,從而感悟古詩意象的妙處,體會詩情畫意中蘊含的離愁別緒。而出示教師本人的一首贈別詩意在強化柳的意象在今人詩作中的作用,并淡化作詩的神秘色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四、品讀詩句,以讀悟情,強化情感
1.知路遙,嘆艱辛。
(1)在這樣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清晨,詩人王維卻要送別自己最好的朋友到安西去。
(2)知道安西在哪兒嗎?從渭城到陽關(guān)、出陽關(guān)到安西數(shù)千公里的路程,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由于交通極其不便,即使乘坐當時最好的交通工具——馬車也要足足走上半年多的時間!所以詩人說——(齊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板書:更盡酒 無故人)
2.一“無”一“有”,對比品讀。
(1)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見不到的只是“故人”嗎?還見不到什么?
(2)又只是見不到嗎?還聽不到什么?或者還嘗不到什么?
(3)所有的一切都濃縮在一個“無”字當中。那么,西出陽關(guān)之后“有”的又是什么呢?
(這一環(huán)節(jié)緊緊扣住“無故人“的“無”字做文章,通過這一“無”一“有”的對比品讀,讓學生對元二出使安西后的孤獨寂寞感同身受,強化詩句的情感色彩。)
3.情境誦讀,入境悟情。
(1)(出示“荒漠絕域圖”,配塤曲)西出陽關(guān),滿目荒涼,元二不僅要歷經(jīng)跋涉的艱辛,還要飽嘗旅途的孤獨。而千里之外的安西,終年黃沙蔽日,荒無人煙。風沙茫茫,長路漫漫,這一去何日是歸期?
(2)此時此刻,如果你是王維,你有什么話想對元二說嗎?
(3)是呀,說不完的離愁別緒,道不完的深情厚誼,千言萬語匯成一句(引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4)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日一別,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有的關(guān)切與牽掛匯成一句(再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5)“勸君更盡一杯酒”,這是一杯怎樣的酒?這樣的酒喝過多少杯了?你從哪個詞體會出來的?把你的這種感受融到你的朗讀中。指名讀。
(6)是呀,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相見時難別亦難;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舉杯消愁愁更愁;數(shù)不清這是第幾杯酒了,只知道天色已經(jīng)不早,朋友即將啟程。來,舉起酒杯,把所有的情意融進這酒中,再送元二一程吧。(三讀)——“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五、一唱三嘆,情感共振
1.幾年以后,王維去世,這首詩也就成了王維送別元二的千古絕唱。(播放合唱版《陽關(guān)三疊》片斷)
2.師范唱歌曲《陽關(guān)三疊》片斷,生伴隨音樂輕輕哼唱。
3.因為這首歌傳達了人們共同的心聲,所以千古傳唱,流傳至今。正如歌中唱道:“陽關(guān)三疊唱無休。一句離歌一度愁。南去北來無了期,離思贏得恨悠悠!保R讀)
(怎樣讀出后兩句詩中令人蕩氣回腸的離情別意?音樂、畫面的烘托,歌詞的渲染以及教師深情的語言描述為課堂營造了一種令人不能不為之心動的“場”,這一唱三嘆的涵泳吟唱令學生和聽課的老師紛紛淚下。)
六、拓展延伸,升華主題
1.拓展送別組詩。
(1)古人說:人生自古傷離別。其實并不是所有的離別都如此感傷。你們還讀過哪些送別詩?你能背背其中印象最深的詩句嗎?你從中感受到了怎樣的力量?
(2)生背誦課內(nèi)外積累的送別詩。
2.小結(jié)送別主題。其實古往今來,無論是感傷還是勸慰,也無論是鼓勵還是祝福,所有的送別詩里浸透的其實是同一個字,那就是對朋友深深的“情”。
(不同的送別詩表達著不同的情感色彩。課到此處,通過一組送別詩的拓展及時把學生從傷感的情緒中拉出來,既達到了拓寬學習內(nèi)容、積累詩句的目的,又讓學生了解了送別詩不同的情感類型。)
3.聯(lián)系實際,升華主題。
(李叔同之《送別》音樂響起)再過幾個月我們就要畢業(yè)了,即將告別母校,告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伴L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當這首熟悉的驪歌再度響起時,你的心頭是否也會涌起一股或濃或淡的離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