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這篇課文是根據(jù)岑桑的作品《畫楊桃》改寫的。課文記敘了在“我”畫素描的時候,父親總是叮囑我“你看見對象是怎樣的,就得把它畫成怎樣,不要想當然!苯(jīng)歷了寫生課上的風波,“我”對這句話的認識,超越了畫素描本身。課文以“父親的叮囑”貫穿始終。從“他總是這樣叮囑我”到“我想到了父親的叮囑”,乃至在寫生課上“我耳邊反復又想起父親的叮囑”,從中我們鮮明地感受到了“我”對這句話的認識也在變化。
二、案例情景
片斷一:
師:老師也請你們看看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到的楊桃是什么樣的?
師:這一看,同學們發(fā)現(xiàn)什么?想到什么?又會說些什么呢?
生1:這一看,同學們發(fā)現(xiàn)從“我”的角度看楊桃,它確實像個五角星。
生2:這一看,同學們知道嘲笑“我”是錯的。他們的神態(tài)發(fā)生了變化,一個個臉色通紅,說話結(jié)結(jié)巴巴。
師:是呀,當老師問“看看楊桃,像你平時想像的模樣嗎?”學生(引讀)
老師追問:“像什么?”引讀
生3:這一看,同學們懂得不能想當然地嘲笑別人。要實事求是,設身處地,尊重別人的看法。
生4:這一看,同學們理解了我。他們嘲笑我的時候,我沒有流淚,而這時候,我卻熱淚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為我得到了同學們的理解和尊重。
師:真好,你不但想到了同學們當時的感受,還想到了“我”內(nèi)心的感受,我想作者此刻心中充滿了溫暖,也想到父親的叮囑果然是對的
三、課后反思
《父親的叮囑》通過 “我” 的作畫態(tài)度,“同學們”的心理轉(zhuǎn)變,“老師”的言行舉動這三個層面推動實施建構,逐層挖掘“實事求是”的內(nèi)涵,同時給了她和學生對話的機會,其實也就是師生間信息的互為接受、互動反饋。這一課堂實錄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不同的反饋方式,都是在解決課堂大問題,緊扣教學目標,在和諧的對話中,師生有效互動,學生思維井然有序。所以,要把反饋集中于大問題的解決過程中,讓反饋為達成教學目標服務,讓反饋在師生間的自由對話、生成過程中變得實實在在,且又形式多樣、生動活潑。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