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讀 “儲備、干脆、失蹤、不甘落后、千方百計、哭笑不得”等詞語。
3、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拼讀、組詞等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通過多讀、有感情地朗讀,達到理解本課的目的。
3、通過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教學,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激發(fā)學生愛動物、愛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與關鍵
1、感悟松鼠的可愛,體會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2、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來表達喜愛之情。
課時準備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前閱讀描寫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的資料。
觀察自己家中的小動物。
有關松鼠的一些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學生質疑。
1、激情導入,感受松鼠(多媒體出示松鼠在森林里活動的圖片)。同學們,看,這個在森林里跳上跳下的小精靈是什么?談到松鼠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在五年級學過的《松鼠》這篇課文,誰來談一談你印象中的松鼠呢?
2、今天我們認識一只跑進家來的松鼠。(板題)(出示課件)
3、讀了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預設:我家有只松鼠;松鼠是自己跑來的;松鼠活潑可愛……)
4、掃除字詞障礙。
二、快速瀏覽,理清課文脈絡。
1、過渡:松鼠來到我家后,發(fā)生了哪些事呢?默讀課文,用簡練的詞語概括。(板書:貯存冬糧 晾曬蘑菇 墊窩 和睦相處 )
2、指導學生擬定自學提綱。(盡量考慮聽說讀寫多方面的訓練)
3、松鼠所做的這幾件事中,你覺得這是一只怎么樣的松鼠?(可愛、機靈、調(diào)皮、動作敏捷……)我們一家對松鼠懷有什么樣的感情?(喜愛)
三、指導閱讀,體會情感。
1、快速瀏覽課文,根據(jù)提綱自學課文。
2、分組交流學習情況。
3.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體現(xiàn)我一家人十分喜愛松鼠的句子,在旁邊寫上你的體會,然后在小組內(nèi)討論交流,小組長要注意歸納記錄匯報。
4.集體匯報交流。
學生可按課文敘述的順序匯報,也可先匯報自己最感興趣的內(nèi)容;可交流事件談感受,也可夾敘夾議。
a 它整天滿屋亂跑,在櫥柜和架子上跳來跳去,動作靈活得驚人,從來沒有碰掉過一樣東西。
(生談體會:從“驚人”和“從來沒有”體會松鼠的靈活)我們可以看到的是“我”對小松鼠的這些行為并沒有絲毫的埋怨,我們讀到的只有稱贊。
b 有時,松鼠跳到我的肩上,用小嘴蹭我的臉,還輕輕咬我的耳朵,我想,它是又想吃糖了。可我又上哪兒給它找去呢?
(生談體會:“跳肩上”“蹭臉”“輕輕咬耳朵”)好可愛的家伙,儼然松鼠已經(jīng)成為“我”親密的伙伴,簡直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幾個動詞不僅寫出了松鼠的可愛,更流露出了“我”對松鼠的喜愛之情。
c “原來松鼠才是我們家的那個調(diào)皮的孩子”
師:面對爸爸的冤枉,面對一星期不許吃糖,終于找到的“元兇”。如果是你,你會怎么想?怎么做?
(“我”沒有一絲的責怪和埋怨,只把它當作家里一個不誠實的孩子,可見“我”對松鼠是多么喜愛。。
d 爸爸哈哈大笑,說:“我怎么沒有想到這一點呢?咱們家的松鼠是在儲備冬糧呢。森林里的松鼠到了秋天,就開始儲備冬糧,這是松鼠的天性,咱們家的松鼠自然也不甘落后!
(從爸爸的笑聲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e 有一天,它干脆失蹤了,哪兒也找不到。也許它跑到花園或森林里去了吧?我們的心里空落落的。
(可見松鼠在我們一家人的心里是多么重要!它已經(jīng)成為“我們”家的一分子,它不見了,“我們一家”心理空落落的,多么舍不得松鼠。。
5、根據(jù)學生回答相機指導閱讀。
四、展開對比,體會表達方式
1、組織對比:《老人與海鷗》和《跑進家來的松鼠》這兩篇課文都是些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但在寫法上有何不同之處?
2、學生獨立辨析,在指名反饋、交流。
《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主要從老人愛海鷗、海鷗愛老人這兩個方面來表現(xiàn)人與動物之間的深情。
《跑進家來的松鼠》這篇課文則是通過描寫松鼠在“我”家的幾件趣事,來反映松鼠的可愛,表達作者對松鼠的喜愛之情。這種喜愛不是直接地表白,而是隱藏其中的。
五、總結全文
教師總結:正因為我們喜愛松鼠,所以即使它做了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我們也不忍心責備它;面對它的失蹤,我們四處尋找,心里空落落的,把它當成家里的一分子。因此這只松鼠也把我們家當成自己的家。小松鼠和我們一家相處得多么和諧。
六、布置作業(yè)
把發(fā)生在你身邊的動物和人和平相處的事寫下來。
教后反思
在教學本課時,教師要讓學生練習用較快的速度閱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中讀懂課文,學習課文的表達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感受一家人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教學時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松鼠關鍵語句,讓學生感受松鼠的可愛及家人對松鼠的喜愛。另外,引導學生聯(lián)系前一篇課文,通過對比,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