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茶館》這篇課文放在四年級第一學期,由于時代背景、生活經(jīng)歷的關系,學生學習課文肯定遇到很多困難,就是老師也是不能一下子就弄懂作者所要表達的意境的,因此要上好這篇課文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的。那么究竟難于把握在哪兒呢?正如盧雷老師所說:難在朱自清先生寫出的茶館的韻味是向我們展現(xiàn)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人文景觀歷史文化。于是在處理教材的時候,盡量營造一種情境,帶引著學生由淺入深地鉆研學習。
首先,出示“茶館“一詞,讓學生說出茶館是什么場所,老師陳述品茶是我國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南方、北方茶館數(shù)不勝數(shù);其次,初步了解揚州的位置,同時溫故”揚“字的寫法;隨后引出課文的出處,為下文的進一步學習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力圖表述清晰自然,一上課就要充分地吸引住學生。
由于課文出現(xiàn)許多難讀的生字,如:沏、兜攬、黯淡、潷、一撮、燥濕、咀嚼……等等,所以課前老師有意識的和學生共同預習了課文,幫助學生掃清了生字的障礙,基本上做到了初讀課文不加字、不漏字、不讀錯字。充分的預習也是進一步朗讀讀出感情的先決條件。
然后著重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大致了解。四年級學生對文章主要內容的概括,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的,不必強調一步到位。讓學生讀課文后充分表達作者寫了哪些吃的花樣,老師采用找概括句:“有……有……還有……“ 反復訓練說話的辦法,學生不知不覺中懂得了文章的大致意思。這樣也為深入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在學生說了第一節(jié)吃的花樣以后,課文的教學進一步推進,老師帶領學生配合讀零碎小食的部分,讓學生找出一個字來概括零碎小食的特點,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找得并不難,有了具體的抓手,有了說話的依據(jù),降低了難度,卻感悟了深度,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漸漸產(chǎn)生了興趣,對七十多年前的茶館有了一點粗淺的認識。同時老師適時地交待作者第一節(jié)寫作方法,作者不光抓”香“字來描寫。更通過描寫擺放零碎小食的物件和炒白果的過程,把已經(jīng)久遠的茶館氛圍直愣愣地鋪展在我們面前,學生有一定的感悟,從而更能了解作者的寫作特色。
這篇課文的知識技能方面最應該引導學生掌握的就是對燙干絲的過程的復述。復述是四年級的難點,強求一步到位是不符合實際的。這就需要體現(xiàn)老師從扶到放的教學過程。在這一部分的處理中,請學生找出燙干絲的動詞,聯(lián)系燙干絲的名稱,找出燙干絲是分三步來寫的:切絲、燙熟、潷干,讓學生總結出原來燙干絲的名稱就是它的制作方法。由于這一步的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學生很容易說出燙干絲的過程。同時老師再適時點出可以描寫菜的制作過程來把一道菜寫具體的。
學習第三小節(jié)小籠點心,放手讓學生反復朗讀,力求悟出小籠點心“鮮“的特點來,再通過師生的反復配合朗讀,讓學生清楚知道小籠點心的餡兒有鮮美的 ……有新鮮的……還有特別的……同時老師再一次適時告訴學生作者寫作角度是抓住餡兒的料和吃到嘴里的感覺來表達出小吃的美味來。
接著引領學生想象面對如此美味的小吃出來者會怎樣,而老茶客又會怎樣,師生配合表述后既理清了作者寫作順序 ,更重要的是帶出了課文第一句概括描寫茶館的語句“早上去下午去都是滿滿的“及時抓住”滿、最“字讓學生自然而然的道出課文不是光寫吃的,是寫出了揚州人的生活是有滋有味的。
在課堂教學最后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中,在總結全文內涵是恰當把握時機引出朱自清先生在原文中真摯話語“離開揚州,又走過七八處地方,再也沒有吃到那樣好吃的小吃“使學生透過語言文字體會出作者對揚州的特殊情結,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