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磐石市第二小學 孫哲
一、教材簡析:
《林!愤@篇課文是長春版小學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板塊的第一課,課文選自老舍訪問內蒙時寫下的游記《內蒙風光》。這一板塊的主題是秀麗山河。本文作者就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興安嶺的美麗風光,抒發(fā)了自己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并有景展開聯想,贊美了大興安嶺在祖國經濟建設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
這篇散文景麗、物美、情摯。讀后,令人不由得產生一種親切舒服的感覺。
景麗。老舍先生宛如一位技藝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筆下,大興安嶺的山勢是“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綿延起伏,溫柔可親。他寫林海,工于調色,在他的調色板上,綠色是那樣變化無窮:“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碧貏e是“在陽光下,大片青松的邊沿閃動著白樺的銀裙,不是像海邊的浪花嗎?”這一囊括比喻、擬人、反問三重修辭格的句式,簡直給我們描繪出一幅立體、絢麗的畫卷,使人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美。他寫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鼻‘數谋葦M,敏銳的觀察,繪聲繪色的描繪,美不勝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物美。作者從千山一碧、萬古長青的林海,聯想到廣廈、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過這里的木材呀!”此句將大興安嶺同祖國各地緊緊聯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認識到它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所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親切、舒服”之感頓涌心頭。
情摯。通覽全文,字里行間處處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贊美之情。作者正是憑借這真摯的感情,謳歌了大興安嶺,謳歌了綠色寶庫——林海!八,我們美麗的興安嶺真是越看越可愛!”
由此可見,老舍筆下的林海,景麗、物美、情摯,構成了文章鮮明的特色,給人以清新、流暢、親切、舒服之感,其藝術魅力、感染力極深。
二、編寫意圖: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使學生進一步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資源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二是引導學生欣賞著名作家老舍先生質樸而優(yōu)美的語言。
三、理清脈絡:
全文先總起,后分述,先寫我初入大興安嶺的總印象,再從“嶺”、"林"、“花”這三個方面分述所見,又從大興安嶺與祖國建設分述所思,從而具體表現了大興安嶺的美麗風光和巨大貢獻。
四、寫作方法:
《林海》這篇課文的結構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先總后分
課文共六個自然段,作者采用總起(第一自然段)分述(后五個自然段)的結構形式,先寫對大興安嶺的總的印象,接著從“嶺、林、花聯想到木材,具體地分述,條理分明地記敘了他的所見所聞所想。
(二)前后呼應
課文以對“大興安嶺”這個名字含義的理解為線索,先在開頭點明“大興安嶺”這個悅耳的名字讓人感到親切、舒服;最后在結尾段“聯想到‘興安’”中用“所以,我們美麗的興安嶺真是越看越可愛!”再次呼應開頭。
(三)層層深入
課文的分述是以作者對“大興安嶺”這個名字的理解過程來安排的。作者先寫景,通過細致的描寫嶺、林、花,讓人感受到大興安嶺的美;接著由“誰進入嶺中,看到那數不盡的青松白樺,怎能不馬上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這一反問句自然地引出聯想到祖國建設。由寫景到聯想,實際上是由大興安嶺的外在美寫到內在美,遞進式地層層深入。
《林!愤@篇課文的結構嚴謹自然,完整統(tǒng)一,在學習時應該認真體會這種結構美。
五、語言特色:
作家老舍巧用了多種修辭方法,把大興安嶺的美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讀者面前了,讓我們感到非常親切與舒服。
1、巧對比,突出溫柔美
“大興安嶺這個‘嶺’字,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這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峻!弊髡呖吹酱笈d安嶺聯想到秦嶺,拿秦嶺的險峻、盛氣凌人來比較,突出了大興安嶺的溫柔可愛。
2、巧比喻,突出壯闊美
“目之所有,哪里都是綠的。的確是林海,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弊髡甙汛笈d安嶺比做大海,突出了它的寬廣浩瀚;把群嶺及其林木比做大海的波浪,化靜為動,充滿了活力,突出了森林的壯闊雄偉。
3、排比,突出變化美
“多少種綠顏色呀:深的,淺的,明的,暗的,綠得難以形容?峙轮挥挟嫾也拍苊璩鲞@么多的綠顏色來呢!”這里使用了排比手法,既寫出了大興安嶺的千山一碧,又顯示了綠色的細微差別、層次與變化。
4、擬人,突出整體美
作者先由遠及近地寫河岸有許多野花,松影下有各種小花,花叢里藏著小果;然后把樹與花果聯系起來寫道:“興安嶺多么會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倍嗥涟!老舍真是妙筆生花,把興安嶺當成一位俏麗妖艷、巧于梳妝的姑娘來寫,從下到下,由樹到花,渾然一體,色彩繽紛,突出了它的整體美。
六、學習目標:
1、會認“俏、樺”等7個生字,會寫“峻、蝴”等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廣廈、盛氣凌人”等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學習課文,掌握大興安嶺景物特點,認識大興安嶺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學習作者細致觀察、展開想象、形象描寫景物特點的方法。
3、欣賞老舍先生質樸優(yōu)美的語言,感受祖國自然風光的美,并了解自然資源在祖國建設中的作用。
七、教學策略:
1.課前,可讓學生在中國地圖上找一找大興安嶺,了解其位置。如有可能,找?guī)追笈d安嶺和秦嶺的圖片,以便從感性上認識兩者的不同。
2.本課教學的重點在于使學生感受大興安嶺那種特有的溫柔的美。
首先,要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語句表述的意思。如,“云橫秦嶺”,指的是云在秦嶺的半山腰,可見秦嶺山勢之高。其中的一些比喻句、擬人句更應指導學生理解。教學時不必講比喻、擬人等名詞術語,而要讓學生從內容上具體體會其中的“海洋”指什么,“白色的浪花”指什么,為什么說興安嶺會打扮自己。在理解這些語句的意思時,還要注意不要讓學生產生誤解。如,課
文拿秦嶺同大興安嶺對比,主要是為了說明大興安嶺給人一種溫柔、親切的感覺,不像秦嶺那樣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作者絲毫沒有貶斥秦嶺的意思,因為秦嶺的雄偉、險峻也是一種美。
其次,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語句的時候,還要啟發(fā)學生想象語句所描述的情景,如,“群嶺起伏是林海的波浪”是什么樣子,“海邊上”“泛著白色的浪花”是什么樣子,“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是怎樣一幅畫面。要力求讓學生眼前仿佛浮現出一幅一幅圖畫。
再次,在理解、想象的基礎上,加強誦讀,特別是有感情地朗讀,是感受景色美、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朗讀本課,有些地方需要教師略加指點。如,“大興安嶺這個‘嶺’,跟秦嶺的‘嶺’可大不一樣!弊x這一句時,兩個帶引號的“嶺”和“大”要略加強調,以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大不一樣”和“不大一樣”是不同的!斑@里的嶺的確很多,橫著的,順著的,高點兒的,矮點兒的,長點兒的,短點兒的,可是沒有一條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句!边@句里的六個“的字結構”形成三組對比,每一組在朗讀時,語氣、音調應略有變化,以突出嶺的形態(tài)之多。
3.語言質樸而優(yōu)美,是老舍先生作品的一個特點,也是本課的一個特點。指導學生學習本課,要在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美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課文的語言美。體會課文語言美的主要途徑是朗讀、背誦和抄寫。要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全文,背誦一些段落,抄寫一些優(yōu)美的語句。
4.活動提示
(1)思考與交流。
第1題,“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林海的?”目的是考查學生在認真閱讀文章的前提下,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作者抓住“嶺——林——花”三方面的特點描寫大興安嶺,使得課文主要內容的敘述清晰明確。學生只要認真讀文,就能找出這樣的寫作特點。
第2題,“這篇課文在表達順序上很有特點,想一想,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描寫林海的?”這一題目與上題相互關聯。學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比如作者是按“嶺——林——花”的順序來寫的,也可以說是按照從整體到部分的順序來描寫的。
第3題,“讀句子,聯系上下文說一說,下面的句子描寫好不好?如果好,好在哪里?”這道題考查學生通過具體的語句,認識課文具體生動的描寫特點,為練習運用這種寫法打下基礎。善于抓住景物的特點來描寫是本文的一個突出的特點。
描寫嶺時,作者抓住“溫柔”的特點,通過與秦嶺的“孤峰突起”“盛氣凌人”“云橫秦嶺”等特點進行比較,突出了大興安嶺的山勢平緩,線條柔和。描寫林,用“群嶺起伏”比做“林!钡牟ɡ,極言其大,突出樹木之多。寫白樺,說它們是俏麗的,突出作者的喜愛之情。青松邀請白樺為裙,再現出一片輕快亮麗的圖畫。以“青松作衫,白樺為裙,還穿著繡花鞋”一句,把大興安嶺看做是一個很會打扮自己的美麗的姑娘,“繡花鞋”指的就是盛開的野花,巧妙的一筆,表現了它在大興安嶺美麗景色中的特殊作用,同時,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也蘊涵在其中了。
(2)拓展與運用。
讀一讀課文第4、5自然段,邊讀邊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第4、5自然段寫青松、白樺和美麗的野花,作者把青松比做愛美的姑娘,邀白樺為裙,小花為繡花鞋,“多么會打扮自己。 薄案鞣N各樣的小花”甚至連愛花的老舍也叫不出名兒來。“招來的小蝴蝶”很“親熱地落在客人身上”,作者將小蝴蝶也賦予了感情,實際上是表明作者在看到這一切、描寫這一切時是帶著自己的感情的,作者對大興安嶺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愛惜之情。在描寫的過程中,作者的腦海里始終呈現出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青山、綠水、各色小花、飛來飛去的蝴蝶、珊瑚珠似的小紅豆,這是作者豐富的想象,也是大興安嶺真實迷人的景色。第6自然段,作者仰望藍天,置身于青松白樺叢中,展開無盡聯想,想到祖國建設的方方面面都有興安嶺的貢獻,想到千山一碧、萬古長青就和廣廈、良材聯系在一起,心中對景物的喜愛自然過渡到對偉大祖國的熱愛。最后一句,“我們美麗的興安嶺真是越看越可愛!”這句話不光是對景物的贊嘆,更通過聯想,想到大興安嶺對祖國建設所作的貢獻,發(fā)出對大興安嶺由衷地贊美。
(3)積累。
查詞語的意思需要借助工具書。在理解詞語的基礎上,積累詞語。萬古長青:永遠像春天的草木一樣欣欣向榮。也說萬古長春。第2題體現了課標要求。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有自己的評價和體驗。教師鼓勵學生獨特的閱讀體會,能積累自己喜愛的詞語和句子。
5.課時安排:建議本課用3課時。
八、教學流程:
(一)、創(chuàng)情導課
1.請同學們用幾個詞來描述一下所見海的樣子。
生:波瀾壯闊,一望無際;
生:洶涌澎湃,潮起潮落;
生:波浪濤天,浪花飛濺;
……
2.師述: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林!,我想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把課題寫出來,請同學們推薦寫字最好的同學到前面來寫。如果其他同學愿意寫可以跟著這位同學進行書空。(板書課題——林海)
(二)、學習寫“嶺”的一層。
運用以上方法,在小組普遍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交流,重點交流以下兩句。
a、“這里的嶺的確很多,高點的,矮點的,長點的,短點的……可是沒有一條嶺使人想起‘云橫秦嶺’那種險峻。”在去掉句中的“點”字后的比較朗讀中,體悟這里的“嶺”是溫柔的;在與秦嶺的對比中,突出“嶺”的溫柔。
b、“多少條嶺啊……也看不厭。”體會作者對大興安嶺愛得多深!帶著贊美的語氣朗讀課文。
(三)、放手讓學生運用“學法”,自學描寫“林”與“花”的兩層。
交流過程中,允許學生各抒己見,感受意境美、語言美。
a、為什么同是綠,卻綠得不一樣?讓學生合理想象,體會把“綠”寫具體了。
b、學生體悟:蝴蝶的到來,使這兒靜中有動,格外美,加上蝴蝶的斑斕色彩,真可謂“錦上添花”。
c、通有目的、多形式的讀,在體悟描寫手法的同時記誦精彩的句、段。如,寫“花”的一層不僅句子美,而且內容很有層次,值得積累。
教師沒有多余的提問與講解,讓學生在“讀與說”“理解與積累”上下功夫。學生對課文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感悟,但都必須練習用準確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凡是理解了的則易于記憶,課堂上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背誦或記誦,積累好詞佳句與精彩片斷。
(四)、學習“聯想”部分。
a、自讀,交流:讀懂了什么?有什么問題?
b 、“親切舒服”,使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悟到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作者感情的升華。
(五)、自薦朗讀或記誦最喜歡的段落。
(六)、作業(yè)。
以《家鄉(xiāng)××》為題寫一段話。要求有序地觀察一處景物,抓住特點寫生動寫具體,并能表達自己的喜愛之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