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月端陽節(jié),河兩岸的黃家巷和西岸村都要進行龍舟比賽。賽龍舟分兩段進行。上午9時至12時 稱為“游龍舟”。兩個村各自將本村供奉的神像置于龍舟之首,以羅傘蓋之,還把村中長老及有身份之人請上龍舟。龍舟在“八音鼓樂”的伴奏中,于河中緩緩飄游,稱之為“游龍舟”。
12時以后才稱之為“賽龍舟”。兩村共有龍舟六只,稱之為紅龍、黃龍、肉龍(粉紅色)、白龍、烏龍、還有一條龍頭高翹,酷似昂首吐氣的毒龍‘飯鏟頭”,西岸人稱之為“扁頸”。每條龍舟有20多名年青水手身穿各色背心短褲、很是威風,以鞭炮為號。一聲炮響,鼓聲擂動,水手們一聲吶喊,有力的雙手揮動木漿,水花四射,龍舟有如脫弦之箭,在河中飛駛。兩岸觀眾如云,人頭涌動,鞭炮聲,喝彩聲,響徹云霄,與龍舟上水手們的吶喊聲相互呼應(yīng),岸上河中成了一片歡騰的海洋。
傳說,很久以前,西岸沒有河流,只有一條又小又臟的水溝。一天,有個打魚人在水溝里網(wǎng)住了一條小蛇。這條小蛇十分奇特,尾部有九片閃耀的鱗片。當魚人把手觸向鱗片時,蛇眼里閃著乞求的光芒,十分可憐。漁人頓生惻隱之心,撫了一下它的鱗片,就把它放回了水溝。誰知那九片鱗忽然落了,小蛇長身而舞,化為一條小龍。原來,它是一條上天的神龍,因觸犯了天條,受玉皇大帝處罰,變成這模樣,它的尾巴上被加了九把鎖—就是小蛇尾上的九片閃耀的鱗。玉皇曾言:“這鎖要打開,除非得到人的陽氣!眲偛艥O人無意中竟打開了小龍身上的千年枷鎖。小龍為了感謝漁人,在水溝里不停地翻動,并從口里不停的噴出水來,灌注在小水溝里。慢慢地,小水溝變成了大河(也就是現(xiàn)在的西岸河),河水為西岸帶來了五谷豐登。為了紀念這條神龍,人們把沿河的村子稱為龍頭寨,上龍首等村。在神龍升天這一天,也就是端午節(jié)舉行賽龍舟,以示慶賀。
五通橋龍舟會
被稱為"龍舟之鄉(xiāng)"的樂山五通橋,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規(guī)模巨大的龍舟競賽和傳統(tǒng)民間體育活動。大自然的豐厚賜予和樂山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勞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眾多地方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風情。三江奔流為樂山的龍舟競渡提供了有利條件,每逢舉辦龍舟會萬船齊發(fā),百舸爭流;搶鴨子和各種造型的龍舟游江,觀者如潮。
樂山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匯處,境內(nèi)水系發(fā)達,自古具有開展龍舟競渡的自然環(huán)境和條件。古代樂山龍舟競渡,除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外,也曾用以紀念“川主神”李冰和“神勇大將軍”趙昱。李冰因修灌縣都江堰和鑿樂山烏尤離堆等水利工程,造福川人,故被尊為“川主神”。隋代眉山郡(治地在樂山)太守趙昱曾率眾疏浚岷江河道,民間將他的事跡神化為“趙昱斬蛟”,后來唐太宗追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并賜建龍圣飼(又稱龍神祠)供奉,今樂山城中九龍山猶存龍神祠殘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民間按習俗仍自發(fā)組織進行龍舟活動。1957年端午節(jié),樂山舉辦規(guī)模較大的龍舟競渡和搶鴨子比賽活動。70年代,為紀念毛澤東主席橫渡長江的壯舉,舉行了多次規(guī)模較大的“軍民橫渡岷江”活動,少則百余人,多則三四百人。
1983年,由政府主持,于 6月14日至16日舉辦了為期三天的龍舟會活動,內(nèi)容包括龍舟競速、搶鴨、水上軍事表演、龍舟造型比賽等。1984年又舉辦了更大規(guī)模的龍舟會活動。進而逐步發(fā)展成定期舉行的具有多方面文化活動的當代龍舟盛會。
五通橋區(qū)的龍舟活動在解放后發(fā)展迅速。早在咸豐年間,地方官員就整治河道以方便競渡。民國期間參賽龍舟曾多達130多只,多以生產(chǎn)用船改裝, 或用過渡小船改造成“雙飛燕”舟,飾以龍頭龍尾,中插桅桿。從1953年起,改歷年民間籌辦為政府主辦,規(guī)模一年賽過一年,項目豐富多彩。1954年,有20余只龍舟參賽。1955年至1957年,龍舟達40余只。1958年大煉鋼鐵及“文革”期間龍舟活動停止了。1976年開始恢復(fù),參賽龍舟40多只。龍舟造型不斷翻新,并新增了水上文藝表演,觀眾逾10萬。
1986年4月,五通橋區(qū)政府撥出?钫魏拥辣环Q為"龍舟之鄉(xiāng)"的樂山五通橋,每年端午節(jié)都要舉行規(guī)模巨大的龍舟競賽和傳統(tǒng)民間體育活動,冬春兩季幾乎成靜水,為水上體育運動特別是龍舟競渡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又在茫溪河、涌斯江匯合處的四望關(guān)建成觀景廊亭,中間是主席臺,兩邊是觀禮臺,可容上千人,能承擔國家級龍舟賽及皮劃艇賽。犍為、青神、沐川、夾江、仁壽等地也曾舉辦過不同規(guī)模的龍舟競渡活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