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熱空氣,造成氣流,并以氣流推動輪軸旋轉(zhuǎn),按此原理造成的玩具就是走馬燈。走馬燈的發(fā)明,至晚在宋代。宋代吳自牧的著作《夢粱錄》述及南宋京城臨安夜市時,已指出其中有買賣走馬燈的。周密《武林舊事》在記述臨安「燈品」時也說:「若沙戲影燈,馬騎人物,旋轉(zhuǎn)如飛。」可見,走馬燈在南宋時巳極為盛行。
在一個或方或圓的紙燈籠中,插一鐵絲作立軸,軸上方裝一葉輪,其軸中央裝兩根交叉細鐵絲,在鐵絲每一端黏上人、馬之類的剪紙。當燈籠內(nèi)燈燭點燃後,熱氣上升,形成氣流,從而推動葉輪旋轉(zhuǎn),于是剪紙隨輪軸轉(zhuǎn)動。它們的影子投射到燈籠紙罩上。從外面看,便成為清末《燕京歲時記》一書中所述「車馳馬驟、團團不休」之景況。
走馬燈雖是個玩具,但其與近代燃氣輪機的原理,卻如出一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