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年來,“江姐”要比烈士本名——江竹筠的知名度高得多,她身穿旗袍外罩毛線背心的服裝樣式也曾被人稱為“江姐式”。這雖然要歸功于藝術作品的形象塑造,更重要的還在于烈士本人的事跡感人。
重慶剛解放時,羅廣斌在一本小冊子中發(fā)表了《江竹筠烈士小傳》。羅廣斌是由江竹筠介紹入黨,并在她的領導下工作。他被關入“渣滓洞”監(jiān)獄后,江姐通知獄中的難友“此人可靠”。1951年紀念建黨30周年時,重慶《大眾文藝》發(fā)表了楊益言所寫的《圣潔的血花》征文,也是以江竹筠烈士為題材的。1959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發(fā)行了28萬冊的《在烈火中永生》。此后,羅廣斌、楊益言以3年的艱苦創(chuàng)作寫出長篇小說《紅巖》。此書僅國內就先后發(fā)行800多萬冊,可以說影響了一代人。
烈士的事跡不僅被作為長篇小說的素材,而且還被搬上了舞臺、銀幕和屏幕,很多著名的表演藝術家都以能夠扮演江姐為榮。如歌劇《江姐》,是1964年由解放軍空軍政治部文工團首度排練和演出的,公演后很快在全國引起轟動。在風風雨雨的35年間,她經(jīng)三代演員四度復排,前后共演出460余場,被贊譽為中國歌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其中的唱段如《繡紅旗》、《紅梅贊》等膾炙人口,被廣為傳唱。
老一輩革命家也深深為江姐的英雄事跡所折服。據(jù)《紅巖》作者之一的楊益言回憶,當年毛澤東觀看空政文工團演出的歌劇《江姐》時,看到壯烈犧牲那場戲,他禁不住動了感情,曾感慨而又不無遺憾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為什么不把江姐寫活?我們的人民解放軍為什么不去把她救出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