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5年東漢光武帝時,在今宜昌和宜都之間,出現(xiàn)了架設在長江上的第一座浮橋。
建于1706年的滬定鐵索橋跨長約100米,寬約2.8米,由13條錨固于兩岸的鐵鏈組成,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途中經渡此橋,由此更加聞名。
灌縣的安瀾竹索橋建于1803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竹索橋,全長340余米,分8孔,最大跨徑約61米,全橋由細竹蔑編粗五寸的24根竹索組成,其中橋面索和扶擋索各半。
在秦漢時期,我國已廣泛修建石粱橋。世界上現(xiàn)在是保存著的最長、工程最艱巨的石粱橋,就是我國于1053~1059年在福建泉州建造的萬安橋,也稱洛陽橋,此橋長達800米,共47孔,位于“波濤洶涌,水深不可址”的?诮嫔。此橋以磐石鋪遍橋位底,是近代筏形基礎的開端,并且獨具匠心地用養(yǎng)殖海生牡蠣的方法膠固橋基使成整體,此也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造橋方法,近千年前就能在這種艱難復雜的水文條件下建成如此的長橋,實是中華橋梁史上一次勇敢的突破。
1240年建造的福建潭州虎渡橋,也是最令人驚奇的一座粱式大橋,此橋總長約335米,某些石粱長達23.7米,沿寬度用三根石粱組成,每根寬1.7米,高1.9米,重達200多噸,該橋一直保存至今”歷史記載,這些巨大石梁橋是利用潮水漲落浮運建設的,足見我國古代加工和安裝橋梁的技術何等高超。
我國古代石拱橋的杰出代表是舉世聞名的河北省趙縣的趙州橋(又稱安濟橋),該橋在隋大業(yè)初年(公元605年左右)為李春所創(chuàng)建,是一座空腹式的圓弧形石拱橋,凈跨37米,寬9米,拱失高度7.23米,在拱圈兩肩各設有二個跨度不等的腹拱,這樣既能減輕橋身自重,節(jié)省材料,又便于排洪、增加美觀,趙州橋的設計構思和工藝的精巧,不僅在我國古橋是首屈一指,據世界橋梁的考證,像這樣的敞肩拱橋,歐洲到19世紀中葉才出現(xiàn),比我國晚了一千二百多年,趙州橋的雕刻藝術,包括欄板、望柱和鎖口石等,其上獅象龍獸形態(tài)逼真,琢工的精致秀麗,不愧為文物寶庫中的藝術珍品,我國石拱橋的建造技術在明朝時曾流傳到日本等國,促進了與世界各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并增進了友誼。
1957年,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勝利建成,結束了我國萬里長江無橋的狀況,從此“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橋的正橋為三聯(lián)3X128米的連續(xù)鋼桁粱,雙線鐵路上層公路橋面寬18米,兩側各設2.25米人行道,包括引橋在內全橋總長1670.4物,大型鋼梁的制造和架設、深水管柱基礎的施工等,對發(fā)展我國現(xiàn)代橋染技術開創(chuàng)了新路。
1969年勝利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南京長江大橋,這是我國自行設計、制造、施工,并使用國產高強鋼材的現(xiàn)代大型橋梁,正橋除北岸第一孔為128米簡支鋼桁粱外,其余為9孔3聯(lián),每聯(lián)為3xl60米的連續(xù)鋼桁粱。上層是公路橋面,下層為雙線鐵路,包括引橋在內,鐵路部分全長6772米,公路部分為4589米,橋址處水深流急,河床地,質極為復雜橋墩基礎的施工非常困難。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顯示出我國的建橋事業(yè)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也是我國橋梁史又一個重要標志。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