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老子、老學、道家、道學家、道士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三年級上冊 > 孔子拜師 > 老子、老學、道家、道學家、道士

    老子生在我國歷史上社會劇烈動蕩的時代,曾作過周朝的藏書吏,管理檔案工作,有機會博覽群書。加之他善于思考,深究哲理,因此對當時的社會現(xiàn)象深有認識,提出了許多改革當時社會混亂狀況的主張。尤能可貴的是他不僅限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研究,他還探討了宇宙的起源和物質的結構及運動的形態(tài),而且把通過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結果,引用到社會生活中。因此,可以說老子即是社會學家,又是自然科學家。他根據(jù)自然界萬物自生自滅等各種規(guī)律,而提出了“道”的理論,來與當時的“天”的思想相對抗。他認為社會的動亂,人民的饑貧,都是統(tǒng)治者不尊“道”而行,不實行“無為”的結果。

    他的言論許多都是針對當時的統(tǒng)治者和貴族,因此他的話沒有多少人聽。他在世時并不像孔子那樣有很多的追隨者,也不象孟子那樣可以面對君主講課。所以他發(fā)出“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钡膰@息。面對社會政治的敗壞,而自己的思想得不到社會的認可,不能對社會發(fā)生作用,老子才憤然辭官西去,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開我國“隱君子”、“隱士”之先河。后來許多在政治上懷才不遇的人,都效仿老子隱居山林做隱士。

    傳說老子隱居后活了200多歲,有人就認為這是老子修道的結果,所以后來的道學家就把老子尊為道教的始祖,認為修道可以長壽。其實在老子的時代,我國還沒有什么宗教,而那時印度的釋迦牟尼已創(chuàng)立了佛教。所以老子并沒有參與宗教活動,創(chuàng)立道教。只是那時思想界很活躍,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出現(xiàn)了儒、墨、道、法,及陰陽家、名家、縱橫家等許多學派,老子的思想自成一派,占據(jù)其中一定的席位,所以說老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哲學家,這在世界上也是公認的。

    老子西出路過函谷關時,被守關的關令尹喜攔住說:“老李先生呀,您要西去隱居了。為了您的學問不失傳,請把它留下來吧!”這樣,老子就把自己平日里記錄下來的言論,還是即時寫就的五千言的《老子》留給了尹喜,后人也才有了機會看到《老子》!独献印贰妨鱾髦两瘢还懿瘯、乙本也好,郭店竹簡也罷,乃至眾多的通行本,都多虧了尹喜,如果沒有他的挽留,《老子》就連同老子都隱居了,恐怕后世就難見到《老子》了。當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各種《老子》,都不是出自老子之手的原版,都是后人根據(jù)尹喜手中的版本傳抄而來的。

    叫做《老子》是按照當時社會上流行的叫法,春秋戰(zhàn)國時期大多數(shù)的書名大都是取自“作者”的名字或稱謂,如孟子的言論集叫《孟子》,荀子的言論集叫《荀子》,莊子的言論集叫《莊子》……而稱《老子》為《道德經(jīng)》可能有兩種原因,一是在帛書甲、乙本中都有“道篇”和“德篇”,二是有人認為《老子》是講“道德”的書。我認為這兩種提法都不切和《老子》的實質,因為在《老子》中沒有“道德”一詞,《老子》根本不是在講道德,而是在講“道的”德性論,即“道”的德性、品質、條件、功能、修養(yǎng)、變化等等特性。如叫做《道的經(jīng)》論述“道”的理論,似乎貼切一些。

    《老子》雖只短短的五千余言,但包括了老子的全部思想內涵。如:“道”的觀念,認為世間萬物“道”是總宰,萬物,包括人都要依各自的“道”,這個自然法則而發(fā)生、發(fā)展、滅亡;“無為”的觀點,用自然法則對待事物,即萬事都要順其自然;柔弱的觀念,柔弱是生存,堅強是死亡;清靜的觀念,安靜是事物的歸宿,燥是動亂,最后也要回歸到靜,人應守靜篤,不可輕舉妄動……再如他主張:做國君的應該沒有欲望,百姓應該沒有知識,人們就會淳樸;做國君的保持清靜,不生事擾民,人們就會行為端正;不尚賢,人們就會不爭……他還認為:上古以來,那些治國有方的圣人,都是不要人們明白,而是要人們糊涂,要人民頭腦簡單,沒有志氣,但要讓他們吃的飽,身體好,這樣人民就沒有知識,沒有欲望,就不會造反;他認為禮制和法制都不是治國的好辦法,都是違背了“道”的原則。而上古的圣人是以“道”治國的,那樣的小國寡民社會,沒有文化,結繩記事,不發(fā)展科學技術,沒有戰(zhàn)爭,才是理想的社會……

    老子的這些思想在當時還是贏得一些人的贊同,或接近、類同老子的思想,如宋鈃、尹文、田駢、慎到、莊子等,則被稱為道家,和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墨子為代表的墨家,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并列于春秋時期的政治思想界。這時的道家還都是思想家,與后來的道教、道士并沒有任何關系。

    這是從對老子的思想體系而稱之的,而在研究老子上,人們把研究這個課題稱為“老學”或“道學”。稱“老學”是按對老子的稱謂和《老子》的書名而取的,這種取法對后世也是有影響的,如研究《紅樓夢》稱為“紅學”,研究錢鐘書稱為“錢學”。稱“道學”則與《道德經(jīng)》的書名,以及《老子》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有關。還有一種叫法是“黃老學”,這“黃老學”中的“黃”是指上古時的皇帝,可皇帝只是個傳說的人物,并沒有什么言論,這“黃老學”就是指老子的思想和其他道家的哲學,加一“黃”字則多了些神秘色彩。

    在對《老子》的研究中有兩種類型,一是注重對《老子》的版本校讎、文字的訓詁上,一種注重《老子》的思想內涵上。這些研究已有2000多年,各種研老著作可謂汗牛充棟,并被譯成各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特別是近十幾年,研老似形成一種熱潮。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老子講的“道”,不僅是事物運動的普遍規(guī)律,也是人們處世的普遍原則,可用于行為的各個方面。老子論述的萬物普遍存在的矛盾、對立、運動、轉化的基本規(guī)律至今仍有顯現(xiàn)。老子哲學中的有些真理,經(jīng)受了2500多年的檢驗,毛澤東也把老子的“禍福相依”,作為辯證法的典型范例。在中國歷史上,凡在大亂之后建立的新王朝,都提倡老子哲學,還一時起到了遏制統(tǒng)治者的某些私欲,促進了社會生產(chǎn)的恢復和發(fā)展。

    但由于《老子》原文艱澀難讀,各種人可根據(jù)自己的觀點、需要,去看待、理解、利用老子哲學中的某一方面。哲學家把《老子》視為政治哲學;思想家把《老子》看作是修養(yǎng)道德之作;軍事家把《老子》當兵書看;氣功師認為《老子》講的是功法,是養(yǎng)生之道;道教徒把《老子》當經(jīng)文背誦。

    在對《老子》的研究中,后來又產(chǎn)生了一種解讀方法,他們在對《道德經(jīng)》的研究上側重于“道”的養(yǎng)生作用,當作修身養(yǎng)性的理論。首開把《道德經(jīng)》》當作靜氣功理論的當屬河上公,他把老子的“道”分為兩種:常道,是自然生長之道;可道,是治國之道。而長生之道是根本,就要安靜養(yǎng)神,以求長生不死。從此,以求長生不死的觀點去注老解老者大有人在,《道德經(jīng)》也就成了道教的理論基礎。

    完全以長生、氣功的觀點注解《老子》的應是葛玄的《老子節(jié)解》,如老子說“清靜為天下正”,葛玄解為這是教人“入深山,行清靜,守自然!崩献诱f“以百姓之心為心!备鹦f這是教人“行氣”,以“神氣為心”。老子說“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葛玄說這是教人“閉氣咽液,下流丹田!彼汛髧斫獬赡X袋,小國是丹田,要“胎息引之,還補其腦!

    對于這認識、理解《老子》的人和方法,我稱其為“道學家”,意在他們既不是“道學”,又不是“道家”,而是“老學”隊伍里的一個派別,一種流派。而受這種養(yǎng)生修煉道學家的影響,到東漢時便出現(xiàn)了道教。道士們也發(fā)動過幾次農民起義,其中最大的要算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多次起義的失敗,使得道士們把精力轉向了追求得道成仙上,他們認為老子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信道、得了道,“道”的關鍵就是清靜、自然。這樣老子開始被神化起來,尊為太上老君,唐玄宗還封其為玄元皇帝。隨著老子地位的升遷,其他道家人物也跟著沾光,地位得到了提高。把莊子的著作稱為《南華真經(jīng)》,《列子》稱作《沖虛真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一樣被列為道教的經(jīng)典,道士們背誦的經(jīng)文。但起主導作用的還是《道德經(jīng)》,在隋朝末年,一些道士講道時,主要講的就是《道德經(jīng)》。只是到了宋朝道教分化成南北兩派,以南宗、北宗相稱。南宗的創(chuàng)始人張伯端把《道德經(jīng)》和《陰符經(jīng)》作為道教的主要經(jīng)典;北宗的創(chuàng)始人王重陽只是把《道德經(jīng)》列為必修之經(jīng)。清末的楊鼎臣認為《道德經(jīng)》崇尚柔弱,《陰符經(jīng)》主張剛強;《道德經(jīng)》讓人愚昧,《陰符經(jīng)》教人智慧。從這里可看到即使在道教內部,也是有不同的觀點存在的。

    由于《老子》言精意深,和其人一樣帶有濃厚的朦朧色彩,因此,對《老子》怎么看都可,怎么理解都可,無可無不可。不存在那個派、那個人理解的對還是錯的問題。因為老子已不在世,不可能請出來做證實,不存在有一個標準的答案。老子在世時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死后人們把它當成神,《老子》當成經(jīng)典之作,這也正是老子偉大,《老子》深奧之處。

    只是各種理解應該接近老子的原意為好,在當前為了發(fā)揚光大老子思想,讓年輕人認識《老子》,無論是老學研究者還是道學家,都應當力求用通俗的文字簡明扼要地向人們介紹《老子》。而不應主觀臆斷,文字粗糙,敘述混亂,讓人不得要領,比《老子》還“玄之又玄”。再有,對于不同的認識、觀點,不同的流派,可以互相探討,爭論,各抒己見。但不應排斥或貶低對方。要互相補長取短,以提升自己的認知程度。

    老子非神,《老子》精深,老學長遠,老學紛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