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耳,字伯陽,謚曰聃,一說老子即老聃。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人。約生活于前580年至500年之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后出關(guān)赴秦講學,死于扶風。
老子曾為周“守藏室之史”(做史官,管理藏書),后見周朝衰落,社會風氣頹敗,于是棄官歸隱,歸隱后著《老子》!独献印,又稱《道德經(jīng)》、《老子五千文》,是中國道家的主要經(jīng)典,也大致全面反映了老子的哲學思想。其中“道”的觀念,是其思想體系的核心。老子反對儒墨兩派的道德觀,認為真正道德是不追求道德,提倡柔弱虛靜,減少私欲,知足不爭;理想政治是無為而治,理想社會是小國寡民社會!独献印钒S富的辯證法因素,對中國哲學有巨大影響,后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角度吸取了《老子》思想。老子死后,他的思想被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莊子進一步發(fā)展,老子和莊子的思想成為后來道教哲學的主要思想,對中國歷史影響十分深遠。
傳說老子辭官歸隱,一路跋山涉水,風餐露宿,向西行去,當走到函谷關(guān)(有人說是散關(guān))之時,關(guān)令尹喜是個喜好道術(shù)、“隱德修行”的君子,早已風聞老子西游之事,料定他必過此關(guān),遂囑關(guān)兵注意盤查迎候,果然迎到了老子。二人相見甚樂,連日交談,尹喜虛心求教,聆聽金聲玉振,茅塞頓開,喜不自勝。他要老子終老此地,自己奉養(yǎng)不怠,老子卻執(zhí)意要走。尹喜見實在挽留不住,只好同意放行,但又想,讓這樣一位無與倫比的“博大真人”連同其博大精深的學問一起永遠消失,簡直是開天辟地以來最大的、永遠無法彌補的損失。于是他便懇求老子說:“老先生將遠遁隱居了,我也留不住,只是請求您勉為其難,作書一部,把您的大學問存留于人世吧!”老子推辭不過,只得答應下來。于是靜坐默思,運動刀筆,“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然后,他告別尹喜,騎上大青牛,飄然出關(guān)而去,“莫知其所終”,但終有《老子》流傳于后世。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jīng)》,也叫《老子》。它是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蘇聯(lián)、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中的奇葩而譯出版。美周《紐約時報》列其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兜赖陆(jīng)》一書是一個唯物主義體系,并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唯物主義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gòu)成萬物的基礎(chǔ),道并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構(gòu)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規(guī)律 。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jīng)》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