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農(nóng)
杜甫的名篇《石壕吏》里寫到四個人物,吏、老婦、老翁、詩人,今天我們來看一下詩人。
詩人“暮投石壕村”,親眼目睹了“有吏夜捉人”的全過程,親耳聽到了老太太的訴苦,可是他一言不發(fā);到第二天“獨與老翁別”以后,也未發(fā)一句感慨議論。全詩幾乎是純客觀地記敘了一夜的見聞。詩人何以如此沉默?
我想,這是因為他除了沉默以外很難有別的選擇。一味同情民間疾苦反對抓壯丁嗎?這時郭子儀、李光弼等九節(jié)度使率數(shù)十萬人馬已兵敗鄴城,正準備在河陽與叛軍作拼死的決戰(zhàn),如果再吃敗仗,國家的前途將不堪設(shè)想,所以非補兵源不可,哪怕多一個炊事老太也好。那么就擁護“吏夜捉人”嗎?作者也不忍,人民群眾已經(jīng)付出了極其沉重的代價,這一家的犧牲尤其慘重,怎么好再來抓人?作者處于兩難的境地,實在無話可說。
如果杜甫是一個完全“惟上”的俗吏,那么事情就很簡單,他可以向這一家人講大道理,動員他們要愛國,要以大局為重;如果杜甫是一個一般的所謂人道主義者,他可以不管國家大事,一味高唱同情民間疾苦、為民請命的高凋。然而杜甫既非居于廟堂,也非江湖處士,而是一個小官,他已被趕出朝廷,新的職務是華州司功參軍,他的偉大之處在于,君與民這兩頭他都要顧及,當二者難以兼顧的時候,詩人的內(nèi)心是極其痛苦的,無計可施,于是他就在這巨大的痛苦中無可奈何地沉默了。
(《中學語文教學》2002.2有改動)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