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分析:只要讀了全文后,便不難回答這一問題。此題旨在檢測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參考答案:這一標題是比較獨特的,其要點在于“誓言”。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著土地發(fā)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壯懷激越的發(fā)誓:“我要回到她的身旁……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須看見一個更美麗的故鄉(xiāng)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墳前!边@種擲地有聲的誓言,讀者自可強烈的感受到。因此,這一標題應(yīng)該理解成“面對土地發(fā)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fā)出的誓言!
2、文章起初寫“關(guān)東大地”用“她”來稱呼,而后面卻改叫“土地,原野,我的家鄉(xiāng),你必須被解放!你必須站立!”思考一下作者前后為什么要變換人稱?
分析:理解人稱變化的原因,要從情感表達的需要這一角度來思考。
參考答案:人稱的變化實際上是情感變化的結(jié)果。文章開始用第三人稱,是因為感情起初比較平穩(wěn),但隨著作者情緒一步步的激動,作者就不滿足于使用向第三者介紹的人稱代詞“她”了,于是拋開讀者直接與自己所敘述對象進行對話交流,對土地以“你”相稱,情感顯得更加直接而迫切。這在修辭上叫做“呼告”,具有強烈的抒情效果。
3、怎樣理解課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著一種熱情”中的“泛濫”與“在那田壟里埋葬過我的歡笑”中的“埋葬”這兩個詞語的確切含義?
分析:這兩個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guī),理解其確切含義可從兩方面求解:一、明確該詞的本意;二、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最后在本意和語境間發(fā)現(xiàn)詞語的具體確切的含義。
參考答案:“泛濫”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沒土地”,又引申為“思想、事物到處擴散”。細細品味這一詞語會覺得作者使用十分貼切:作者的心情正如決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濫奔流,形象生動地表達出作者激憤狂放的心情!奥裨帷敝挥糜谝呀(jīng)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壟間留下的快樂歡笑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fā)生早已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只是無盡的凄苦、滿腹的愁怨和悲憤。作者的“歡笑”確實“死了”,它被埋葬在故鄉(xiāng)的田壟間。作者的歡樂只屬于失去的故園。“埋葬”使句子多了一層沉重的感覺和悲憤的心緒。
4、怎樣理解“當我記起故鄉(xiāng)的時候,我便能看見那大地的深層,在翻滾著一種紅熟的漿液……在那亙古的地層里,有著一股燃燒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噴涌著血液一樣”等語句?
提示:這幾句確實較為費解,因為它包含了好幾個層面的意思。從表層看,這是寫實。在任何一塊大地的深層,都涌動著沸騰的巖漿,這些巖漿就是文中所說的“紅熟的漿液”。這一表層含義必須理解。那么,作者為什么會有這一種聯(lián)想呢?因為他的內(nèi)心也正如地下沸騰的巖漿一樣在燃燒在沸騰在奔突,似乎正要噴涌而出!這時,充滿激情的作者就進入了寫意的層面:他用詩一般的語言塑造了兩個顫栗著、憤怒著并且不可阻擋地將要爆發(fā)出來的意象──一個是大地之心,一個是作者之心。這塊廣大的“關(guān)東大地”因為這些擬人化的描寫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樣召喚著我、激勵著我為之奮斗為之犧牲!
5、有人認為課文中有些詞語排列過多,可以刪除,你的看法如何呢?
提示:開放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不刪的理由:作者傾訴式的語言,景物疊印畫面的意境,體現(xiàn)作者華麗、濃郁的抒情風格。可刪去的理由:復雜、累贅,讓人閱讀時應(yīng)接不暇,跳躍性強,不適宜一般讀者閱讀。
6、課文從哪些方面體現(xiàn)了作者濃郁的抒情風格與獨特的抒情方式?
提示:要點如下:運用呼告的手法,直接對土地傾訴自己的熱愛,懷想,眷念,并且將傾訴對象擬人化,以“她”而不是“它”相稱,隱含將土地比做“母親”的意思。選擇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組成疊印的一個又一個畫面,像電影鏡頭一樣閃現(xiàn),展示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 大量運用排比,造成連貫的、逐漸增強的氣勢。有憂傷、舒緩的回憶,有強烈急切近乎吶喊的誓愿,敘述方式和內(nèi)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應(yīng),形成文章的波瀾與節(jié)奏。
7、你知道作者為什么要選取“白樺林”“蒙古駒”“奔馬群”“紅高粱”“黑土地“作為描寫對象嗎?其中包含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提示:因為這些景物都是東北所特有的,展現(xiàn)了東北大地的豐饒美麗。思念故鄉(xiāng),熱愛故鄉(xiāng)的感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