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zhàn)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均是與“敵我雙方交戰(zhàn)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弱”“泄氣”“毫無作用”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文導語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以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
第1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zhàn)線之長(“1000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8個字寫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zhàn)績輝煌。第2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zhàn)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1000余華里”戰(zhàn)線的具體說明。
3、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fā)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zhàn)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最后寫。而中路軍渡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里是詳寫的?哪里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30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zhàn)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評論中對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動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面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zhàn)役的記敘。
7、《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語言怎樣體現出了新聞語言的特點?
本文的語言準確鮮明。首先,文字具體確鑿,表達準確。如,“此處敵軍抵抗較為頑強,然在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整天的激戰(zhàn)中,我已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占領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控制江陰要塞,封鎖長江!薄罢斓募(zhàn)”概述了戰(zhàn)斗的艱巨,表現了我軍的英勇無畏;“殲滅及擊潰”表現敵軍失敗之慘重,“殲滅”指“全部被消滅”,“擊潰”指“敵軍已完全喪失戰(zhàn)斗力”;“占領揚中、鎮(zhèn)江、江陰諸縣的廣大地區(qū)”,所指并非全部,但大勢已成定局;“控制江陰要塞”,指關鍵的軍事設施已在我掌握之中,語言具體詳明,事實確鑿可信,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再如,“20日夜起,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边@句話中的“突破”表現了戰(zhàn)斗所取得的進展,“渡至”則表現的是從水路進軍,來到了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qū),“24小時內即已”強調了時間之短、進軍之神速。另外本文的語言極具感情色彩。如,“不料正是湯恩伯到蕪湖的那一天,東面防線又被我軍突破了!币痪涑錆M了對敵軍的嘲諷。湯恩伯本來是來“督戰(zhàn)”的,結果不但無戰(zhàn)可“督”,且全軍覆滅,狼狽不堪。敵軍的“不料”正顯我軍的神勇。另外“至發(fā)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這句話中,“至發(fā)電時止”時間概念更準確,且有“戰(zhàn)勢發(fā)展迅速,我軍勝利進軍”的豪邁之情蘊含其中!坝嗖俊边@一軍事術語,還指未渡江的部隊,這個詞用在報道戰(zhàn)況的消息中,既確切,又得體。
8、《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議論有什么特色?
為了揭示事物的本質,消息報道中可以插入簡短的議論。本文議論了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zhàn),另一方面和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xié)定有很大關系。這兩方面的議論一詳一略。本文對我軍英勇善戰(zhàn)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已經說明了一切。至于敵軍方面的情況則要詳議幾筆。一則是把極少數戰(zhàn)犯同廣大官兵相區(qū)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再則國民黨反動派拒簽和平協(xié)定,正是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證明這一點,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而且這兩個方面的順序安排也非常合理。因為勝利的取得,我軍英勇善戰(zhàn)是必須給以充分肯定的,而且,從行文的氣勢和語言的銜接來看,也是非常合理的。
9、《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導語是哪部分?它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本文的導語部分是文章的第1自然段。即除了電頭外,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qū)域”是導語部分。這一部分簡述渡江戰(zhàn)役勝利成功,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及時、準確地對事件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下文。
10、《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主體部分三個層次之間是按什么順序安排的?為什么不先說西路軍、后說中路軍?
這三個層次之間既有時間上的銜接,也有內容上的銜接。從時間上是由“20日夜”到“21日下午5點”到“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三個時間段。從內容上看,第一部分到第三部分分別介紹了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的渡江情況。這樣的結構順序安排是由時間和事件本身的特點來決定的。按現在這樣的順序來安排是考慮到事件發(fā)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中路軍所遇的敵人的抵抗,均甚微弱,東路軍之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路、西路放在一起來寫,東路后寫。而中路軍渡江行動在前,西路在后,況且新華社此前已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軍,后寫西路軍。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