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我國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幼年喪父,在家鄉(xiāng)私塾讀書,12歲入學三味書屋,18歲到南京水師學堂讀書,21歲去日本學醫(yī),后棄醫(yī)從文,意在改變國民精神。1909年回國后,從事教育工作。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臨時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員、僉事等職,并在北大、女子師大授課。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他因支持青年愛國行動,遭到迫害,離京去廈門大學任教。1927年1月至廣州中山大學任教,“四·一二’”蔣介石革命政變后,魯迅憤而辭去在中山大學的一切職務,10月到達上海,在黨的關懷領導下,積極奮筆和國民黨反動派展開不妥協(xié)地戰(zhàn)斗,直至1936年10月19日病逝。逝世后,遺體上覆蓋著“民族魂”的旗幟。魯迅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650多篇,匯編成16本雜文集。小說集有《吶喊》、《仿惶》、《故事新編》,并翻譯外國作品和文藝論300余萬字。魯迅的著作不但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也是世界人民的寶貴財富,他的作品已被譯成英、日、法、德、俄等10幾種文字。
“九·一八”事變:1929年,資本主義世界發(fā)生了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日本帝國主義為擺脫經(jīng)濟危機,加緊了侵略中國的步驟。駐東北的關東軍,于1931年9月18日夜,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的一段路軌,反誣是中國軍隊破壞。他們以此為借口,炮轟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占領沈陽城。這就是“九·一八”事變。
這篇文章寫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變?nèi)苣曛。當時,有些人散布對抗日前途的悲觀論調,指責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魯迅這篇文章,就是為批駁這種錯誤論調,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寫的。
關于《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本篇最初發(fā)表于一九三四年十月二十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后由作者編入《且介亭雜文》。一九三四年四月,日本帝國主義外務省情報部長天羽英二發(fā)表聲明,公開表明妄圖獨占中國的侵略野心。國民黨反動派屈服于日寇的壓力,派親日分子黃郛向日寇哀求和平,但遭到拒絕。日寇節(jié)節(jié)進逼,日益深入華北。于是失敗、悲觀的氣氛籠罩著國民黨反動集團,他們大搞求神拜佛,以自欺欺人的手段,麻痹人民。而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報紙《大公報》卻發(fā)表社論,抹煞階級界限,混淆是非,指責中國人失去了自信力,為國民黨反動政權掩蓋罪行,推卸責任。魯迅針對這種反動言論,發(fā)表了這篇文章,明確指出“說中國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則可,倘若加于全體,那簡直是誣蔑!濒斞高\用階級分析方法,一方面激憤地揭露所謂失掉自信力的那些反動統(tǒng)治者,而且他們早已專門用自欺欺人手段麻痹自己和別人;另一方面,以昂揚的革命激情歌頌“我們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國人在”,這就是正“在前仆后繼的戰(zhàn)斗”著的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人民。文章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戰(zhàn)斗精神。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