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陸游同時期還有一位著名的詩人,也留下了不少有關茶的詩文,他就是楊萬里。
楊萬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他一生作詩兩萬多首,傳世者僅一部分。其詩與尤袤、范成大、陸游齊名,稱"南宋四家",而其詩體則自成一家,稱"誠齋體"。
楊萬里有關茶的詩文和陸游的詩作有一明顯差異,就是非常濃郁地表現(xiàn)了一種嗜茶如命的心境。
楊萬里有一首《武陵春》詞,在詞中小序中他說:"老夫茗飲小過,遂得氣疾",詞中又說:"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由于嗜茶,"茗飲小過","頻啜得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愿與茶一刀兩斷,他在另一首詩中說:"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猶堪坐秋夕。"雖病不絕,只是少喝點罷了。
此外,楊萬里由于夜里也好飲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怪飲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xiāng)未苦怯茶枹。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菜非花只是香。"其《不睡》詩又說:"夜永無眠非為茶,無風燈影自橫斜。"
楊萬里嗜茶如命可見一斑。
但其嗜茶如命絕非是口腹之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楊萬里在《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能讀書'者,否也!《詩》曰:'誰謂荼(即茶)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為讀書之法焉。"將讀書與飲茶作比較,由飲茶而想到讀書,從這段話中可看出楊萬里深得飲茶的味外之味,因此,即使他病得瘦骨如柴,仍不愿放下茶杯。
楊萬里嗜茶如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為人處世之正道。宋人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中記載說,楊萬里從常州知府調任提舉廣東常平茶鹽時,將萬緡積錢棄于常州官庫,兩袖清風而去。他致仕回鄉(xiāng)后,"清得門如水,貧唯帶(皇帝所賜的玉帶)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只能擋擋絲風片雨。
楊萬里一生清廉,其子楊伯儒也以清廉著稱,在廣東任官時,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錢代貧戶納稅。而楊伯儒病入膏育、臨終之際,卻連入殮的衣衾也沒有。
"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豐骨茶樣明。"這是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賜茶》中的詩句,他將茶的清雅、明澈,來稱道知心朋友的氣質、豐骨,把茶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詩還頌其人,楊萬里也當之無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