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從“包身工”到“血汗工廠”

    鄒嘯鳴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1 > 包身工 > 從“包身工”到“血汗工廠”

    去年(2005)是夏衍(沈端先)先生仙逝10周年。如今的讀者,只要是高中畢業(yè)生,都可以被稱為先生的學生──《包身工》這篇報告文學直到2004年,才從高一的課本中撤出。該文的影響可以說非常深刻,因為它不但影響了學生們的思維方法,甚至成為了以后新制度的注腳。

    感謝互聯(lián)網(wǎng),讓我方便地找到了《包身工》原文重新閱讀了幾遍,并且找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的教師教學用書(電子版),該書從“課文研討”、“關于練習”、“教學建議”和“有關資料”四個方面,詳細地介紹了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如何檢驗學習效果、如何運用該文分析現(xiàn)實問題。

    重讀原文及教師用書以后,我想提幾個問題與大家共同思考:

    1、“蘆柴棒”(文中著墨最多的重點人物)被父母賣進這個血汗工廠的機會成本是什么?或者用更簡單的語言表述:“蘆柴棒”不進工廠的命運是否比進工廠的命運更好?

    2、包身工通過賣身契約失去了自由,那么她們獲得了什么?

    3、通過歷史的與橫向的對比,讓我們看看中日兩國工人的工資差距是拉大了還是縮小了?

    4、該報告文學對包身工處境的改善有什么建議?對包身工們改善落后貧窮面貌有什么價值?如何評價該報告文學對脫貧的制度演進的影響?

    《包身工》作于1935年,是夏衍經(jīng)過長期的實地調查,在詳細地占有了大量可靠材料的基礎上寫成的。他以鐵的事實、精確的數(shù)據(jù)、精辟的分析和評論,把勞動強度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隸一樣做工的女孩子們的遭遇公諸于世,憤怒控訴了帝國主義和買辦勢力的殘酷剝削和掠奪中國工人的罪行。同時告訴人們,包身工制度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溫床上,受到國民黨反動政府“特殊優(yōu)惠”的保護,伴隨中國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敗生長出來的一顆毒瘤。

    ──摘自(教師用書電子版)第一段

    請注意,這一段所引用的“罪行”之“罪”,其實是道德譴責,而不是法律譴責。因為3年包身工契約是建立在雙方合意和自愿的基礎上的契約,并不違反當時的法律。那么問題就來了:包身工們?nèi)缛碎g地獄般的遭遇,為什么官府不管?將女兒推向火坑的契約,父母為什么會“畫十字”并接受10元銀圓?這就關系到我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包身工們沒進工廠的時候,面臨的是“咬著草根樹皮”的競爭。進了工廠后面臨的是“兩粥一飯”的競爭。她們父母其實是在別無選擇的絕望下進行了最優(yōu)選擇。因此,夏衍先生譴責她們兩粥一飯的待遇太低當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低效農(nóng)業(yè)導致人們生存面臨巨大風險的背景,也是該文的硬傷。

    包身工的工資到底有多低?夏衍先生在文中介紹說,“蘆柴棒”作為生工,“最初,工錢是每天十二小時大洋一角至一角五分,工作是不需要任何技術的掃地、開花衣、扛原棉、送花衣之類。幾個星期之后就調到鋼絲車間、條子間、粗紗間去工作!钡谝荒甑钠骄ゅX是每天三角二分,第二年的平均工錢是每天三角八分。相當于每月10塊大洋。這個“十塊大洋”到底是什么概念?我們看看1933年發(fā)表的葉圣陶先生在《多收了三五斗》中的介紹就清楚了:對于糧食豐收的地區(qū)而言,“糙米五塊,谷三塊!奔仁畨K大洋相當于在豐收地區(qū)的2擔大米。她一年的收入相當于24擔大米。毫無疑問,這種收入水平比她在農(nóng)村從事農(nóng)業(yè),要高的多的多。

    問題在于,這個收入被“帶工老板”買斷了。包身工們通過賣身契約,獲得的僅僅是一個從“生工”變成“熟工”的鍛煉機會。其實她們還獲得了三年后成為“自由工人”的機會和信息。從經(jīng)濟學上來說,該賣身契約對女工們的意義,實際上相當于上海需要招收女工的用工信息的成本。帶工老板們掌握著這些信息,該信息如此昂貴,以至于包身工們?yōu)榱双@得它必須支付3年白干的代價。

    信息成本屬于交易成本,這種交易成本越高,對達成交易的阻滯作用越大。但是,這種交易成本到底由誰支付,取決于這種交易對誰更迫切。企業(yè)招收合意的員工面臨的是利潤的誘惑,包身工們獲得該項工作機會面臨的是延長生存的可能的誘惑。因此,該信息成本由包身工們支付而不是工廠支付,是可想而知的。

    當然,這種信息的利潤水平如此之高,誘導了帶工老板們鼓動他們“一根稻草講成金條的嘴巴”,在“全上海三十家日本廠的四萬八千工人里面”,替廠家招來了“包身工總在二萬四千人以上”。其實推動上海由一個小漁村演變?yōu)樯蟼世紀30年代的“東方巴黎”,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上海的地利──它在航運成為各國之間資源互補的紐帶的條件下,上海成為中外各種資源進行交易和生產(chǎn)的中心。在整個產(chǎn)業(yè)鏈上,帶工老板們扮演的是傭工信息的供應者角色。只要這種供應越短缺,那么這種信息就越值錢。道德譴責如果無助于改變這種信息短缺的狀態(tài),那么譴責也就無助于改善這些包身工的就業(yè)環(huán)境(包括吃、住、工作時間等)。

    可以推測,如果這種信息的利潤水平能保持如此之高,那么,三年以后,將有不少包身工無須從事“自由工人”職業(yè),而是從事“帶工老板”的職業(yè),從自己的家鄉(xiāng)招收更多的女孩脫離農(nóng)業(yè),從事工業(yè)。我的意思是:利潤水平的降低緣于競爭激烈,而不是緣于記者的道德譴責。到現(xiàn)在,通過分工的演化,“人才信息”已經(jīng)發(fā)展成為一項專門的行業(yè),而從事這一行業(yè)的資本卻基本上只能獲得平均的收益率。是這種行業(yè)競爭而不是所謂的“記者的良心”才導致了信息價格的降低。

    我們再來看看中日兩國工人的工資差距。夏衍先生準確地記錄了當時二者(兩國的包身工)的差距是:“一些在日本通常是男工做的工作,在這里也由這些工資不及男工三分之一的包身工們擔負下來”。正是中國工人的廉價勞動力所形成的絕對優(yōu)勢將日本的工廠遷移到了中國。東北師范大學的董長芝教授在《中國現(xiàn)代經(jīng)濟史》中介紹說:“到1936年,外資紗廠的紗錠占中國全部紗錠數(shù)的46.2%,線錠占47.4%,織布機占56.4%。擔外資紗錠都集中在少數(shù)幾個大廠中,是生產(chǎn)和效率上,華廠遠不如外廠”!皬模保福梗茨甑剑保梗常赌,中國的官營資本增加21倍,民營資本增加175.4倍。從1920年到1936年的16年間,屬于南京政府主導的民族資本發(fā)展的‘黃金時代’”。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