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先看作品對秋雨的描寫: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再看對槐樹的描寫: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chuàng)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落雨、云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jié)奏融化在平靜細膩的描繪中。王漁洋所說的“神韻”也巧妙地蘊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蘊藉在“微細柔軟”的落蕊里,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里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diào)。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jié)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面三句,結構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xiàn)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jié)!奥保màn)“潤”(rùn)“淡”(dàn)聲調(diào)相同,前后兩字又葉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托爾斯泰曾經(jīng)說過:“一個修飾語用得有力,其結果不但被修飾的詞,而且連動詞甚至插入語也顯得十分強勁有力!保《論創(chuàng)作》)由于《故都的秋》里很多詞語具有這個特點(如上文的“潤”“淡”等),讀起來顯得很有節(jié)奏。再看下面:“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弊髡甙堰@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jié)奏。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tǒng)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情的折射,在郁達夫大量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著意繪秋景,閑筆出真情(方世教)】
古往今來,對于“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淺,情有厚薄,于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通過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表現(xiàn)出了它獨特的風姿,獨特的彩色,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
(一)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墻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作者先景后情、景中寓情,閑閑散散地讓讀者體味到:的確,故都的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但故都,也“Golden 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那“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作者如此淋漓盡致地繪秋景、譜秋聲、攝秋實,真實地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的感情。作者有意要讀者了解,富于個性的故都的秋色秋聲,更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秋意,更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秋味,以及由諸多成分糅合而成的深情。作者的筆調(diào)是那樣明快、清新,又是那樣含蓄、深沉。
《故都的秋》中的這“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像某些詠秋之作那樣鋪陳許多古剎勝跡,也沒有傳統(tǒng)的帶有“秋”色標記的陳詞套語,而是通過平凡的詞句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與秋味。在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內(nèi)外,就在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雖然在回憶中點數(shù)了“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故都勝景,但作者著力描繪的是存在于千家萬戶之中的秋姿、秋聲、秋意與秋實,這就使文章的主題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強而議論成分又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對于“秋”的形態(tài)、神韻的著筆,目的在于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熱忱地愛故都,愛故都的人民,愛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后直抒胸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弊髡叩膼蹏、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的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讀完全文,我們的確感到:“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闭\然,南國的“秋”,也是“清”“靜”“悲涼”的,只不過欠“特別”罷了,作者本人當時不正處在這“清”“靜”“悲涼”之中嗎?
(二)
《故都的秋》的確是“清”“靜”“悲涼”的。作者為了通過故都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傳遞他獨特的秋味、秋意、秋情,著意調(diào)動了以下一些表現(xiàn)手法,在運思謀篇、遣詞造句、文筆風格以及記敘、描寫、議論與抒情的結合上表現(xiàn)了獨特的色彩。
1、烘托、對照手法。作者除了直接敘描故都的“秋”外,著意以南方的“秋”為寫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襯出故都秋的濃度與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通過關聯(lián)詞如“但”“或”“可是”“并且”等連詞和“也”“更”“都”“總”等副詞將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進行類比,或以正襯反,或以反顯正,或肯定中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強肯定,動用多種句式從側面顯示出了故都秋的“量”與“質”的特色來。表面上,作者好像閑情信筆;而實際上,作者正是通過這間接手法將讀者引入秋的里層,去體會那故都的秋味,去領會那故都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