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2、復沓、跌宕手法。讀過《故都的秋》,難免有這種感覺:這是詩式的散文,還是散文式的詩?其實,作者是飽含詩情寫散文的。我們讀這篇寫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快感,這不正是“詩”的功力嗎?作者賦予《故都的秋》以滿腔的激情,無論禮贊或哀憐,無論熱烈或悲涼,我們總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這種表達效果的產(chǎn)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復沓、跌宕手法的運用。這種反復詠嘆的手法雖淵源流長,但用在現(xiàn)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處,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如,對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這個抽象的“觸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寫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然,本文最主要的復沓、跌宕還不在于具體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通過“旋律”和“情味”,反復撥動讀者對于“秋”的宏觀與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結構上采取了敘述、描寫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fā)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tǒng)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通過讀者的美感經(jīng)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3、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能否這樣說,《故都的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作者的閑情漫話。從開篇到結尾,這里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jīng)“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如在選擇搭配詞語上,作者似乎是很灑脫地從生活中揀來的,平凡極了;可是它們又是那樣精當,搭配在一起就再也無法拆開了。名詞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配搭得勻稱和諧,最能調(diào)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xiàn)實中無處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揀來配在一起,就產(chǎn)生了特別的美感效果。再如動詞與形容詞,作者是很注意它們的表現(xiàn)力的,盡管作者是精心選擇與搭配的,但讀者卻感到一種純樸自然的美?茨潜眹摹扒铩,“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我們南國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這里的動詞、形容詞所代表的動態(tài)、特征就在讀者的周圍,所以感到平易親切、酣暢明快。在句式的選擇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長短相間;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結合:形成了一種既典雅、又灑脫的風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從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那種“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引導讀者領略“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接著筆鋒一轉,來了一大段對“南國之秋”的速寫,以映襯“北國之秋”的特色。這段“速寫”中運用了多種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為主,雅俗熔于一爐,特別能代表作者的語言風格。
“一語天然萬古新,去掉豪華見純真。”清水出芙蓉,閑筆出真情。這些話概括《故都的秋》的語言特色,是當之無愧的。
──選自《散文寫作藝術指要》,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