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高賢雅士的眼里,隱逸是一種最高尚、最自然、最值得推崇的人生。陶淵明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隱了。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jié),別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所處的東晉末代,社會動蕩不安,官場腐敗奢靡,石崇、王愷斗富使侈濁之風登峰造極。東晉的司馬王朝就像一駕老牛拉著的破車,行進在風雨迷蒙的荒野上。
據(jù)陶淵明在《命子》詩中自述:先祖源于上古的陶唐,累世名德,功臣迭出。他的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名將,戎馬倥傯而官至八州都督(不知相當于今天來說是個什么級別的官),封長沙郡公?傻搅怂赣H一輩,家境急劇敗落。到陶淵明這一代,已經(jīng)是很貧寒了。
在“回崖疊嶂凌蒼蒼”的廬山腳下的小村莊,是陶淵明的搖籃!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大自然的日月、山水、草木、蟲魚,啟迪著他的聰慧,塑造著他的風骨。依高山流泉,他從小就苦讀詩書。
陶淵明原本是想做官的,少時就有濟世之大志:“少時壯且厲,撫劍獨行游。誰言行游近,張掖到幽州!彼苍鲞^幾次官。29歲開始踏上仕途,做過祭酒、參軍等小官,不僅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而且還經(jīng)常要違心地和一些官場人物周旋,使得他對仕途前程有些灰心喪氣。但為了生計,他還是幾次的仕而歸、歸而仕。
四十一歲那年的秋天,陶淵明被封為彭澤縣令,因受不了官場上的爾虞我詐、奴顏卑膝,才當了80多天的縣太爺,陶淵明就憤而辭官歸隱。他對自己曾經(jīng)的大濟蒼生之望冷齒了。官場的腐敗與驕奢淫逸,令陶淵明深惡痛絕,又不愿同流合污,更是無能為力,他只好選擇逃避,選擇從此隱居不仕。
他的脊椎似乎很硬,不愿為五斗米而彎。在彭澤縣衙,陶淵明最后一次冷眼打量著公堂,把大印放在了彭澤縣衙的堂桌上,發(fā)出了幾聲譏笑。然后有點悲壯地大步走了出來,走到陽光和清風中,走到那片貧瘠卻誠實的土地上,他要回歸山野的懷抱?粗L搖曳的凄凄芳草,看著林中的數(shù)株寒梅,他的心襟慢慢曠達了,這時候,一篇千百年來為人稱頌的辭賦從他筆下流淌了出來: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栽欣載奔。童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山由〕,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蛎碥,或〔木卓〕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惶惶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zhí)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陶淵明就這樣訴說著心中對黑暗官場的厭惡和鄙棄,抒發(fā)著由仕途折回的喜悅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向往與熱愛,他的心為此舞之又蹈之。在這篇美文中也暴露了他樂天知命、乘化歸盡的有些消極的人生觀,這也是在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下,他在想有所為而又不能為的困惑中產(chǎn)生的思想。
陶淵明的志趣與性格與當時污濁的官場格格不入,他是不得已才把一頂小小的烏紗帽,換成了一件大大的布衣,回到了廬山腳下的柴桑故里,回到他的田園,回歸了他的悠然自得。栗里小村,幾棟茅舍,煙云舒展,竹籬密密,楊柳依依。每日里,或讀書飲酒,或耕地種園。
陶淵明在斯地飲酒,雖“性樂酒德”,端起酒杯,似覺得遠離了凡塵,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一張無弦琴,與他相伴終身;蚴呛团笥扬嬀浦,或是在獨對明月的靜夜,陶淵明常常撫弄這把無弦之琴──“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可我分明聽見了一聲聲無言的嘆息,帶著濃濃的酒味。
陶淵明在斯地種菊,種出了一大片他認為應該存?zhèn)骱笫牢娜俗哉涞那甯咧畾。他很想讓這菊花的清氣影響一下他厭惡之極的世風,然而菊花太小,那一星半點的清菊之香又怎能蕩滌一個奢腐王朝的濁臭呢?他只好一面耕種,一面在泥土中找尋他的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當然并不是真正看破了紅塵,也并不是心如止水的“隱士”,他的隱逸,好像也不是出于對人生意義的虛無主義理解。他其實是在逃避──他要逃避的是無可奈何的政治。他的心底,似乎總是暗暗地涌動著一股被壓抑著的情緒,為在現(xiàn)實中沒有機會實現(xiàn)的抱負。在他瀟灑超脫的人生背后,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無奈,他只有用酒來掩蓋這一切,性喜飲酒的他寫下的眾多的在酒里浸泡過的詩,有企圖醉酒忘世,也有以酒寄懷,不難看出陶淵明在這些文字里感嘆自己壯志未酬和憤憤不平的復雜感情,
但陶淵明是智慧的。在這種逃避中,陶淵明選擇了做個看似無憂無慮卻是心地善良的田園詩人。在他十分豐富的田園詩里,語言質(zhì)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煉,其風格兼有平淡和爽朗之勝,給人心界空靈、幽美之感,無處不流露出他對熱愛人生之情,從中也可以看出隱藏在文字里的一絲無奈情緒。但他以其精進的人生態(tài)度獲得了他所特有的與生和諧的感覺。
在栗里的那間茅舍里,陶淵明度過了許許多多的不眠之夜。因為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他想為自己、也為所有人設計一個人間仙境。他做到了。走過漫漫長夜,在一個黎明,他心底的菩提樹終于綻放出了美麗的花──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更多本課教學資料 返回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 報錯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