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尹勁
感謝學校領導的重視和支持,落實上課班級,聯(lián)系車輛,并全額解決了由此而產(chǎn)生的交通、錄制、后期制作等諸多費用,還要特別感謝何立新老師和朱丹老師錄像期間的全程指揮、指導和陪伴,感謝李文超老師和他的高2008級7班優(yōu)秀而可愛的同學們。
2007年6月18日,在靳彤教授的推薦下,受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中學語文教學法研究室邀請,為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教研員培訓班上示范課《竇娥冤》。
三
時間:2007年6月25日
地點:四川師大附中 高2008級12班
事件: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及課例研究
接受自家人的審視,比在外人面前出丑更讓人忐忑。
高中新課程即將進入實驗,如何及時更新教育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成為每一個一線教師應迫切研究解決的問題。那么,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課應該怎樣上?課程新理念怎樣在課堂教學中得到具體落實?朱丹老師希望語文組通過觀摩展示課和聆聽專家們的評點,揣摩上課教師的課堂操作技術背后的思想和理念,提升自己的認識和思考,積淀、形成自己的好課觀,從而最終改善、提升自己的日常教學、形成有自己風格的語文課堂教學。
2007年6月,《竇娥冤》的修改又一次擺在了我的面前。
每當我覺得走投無路的時候,我就把自己丟進書堆里,而這種方式似乎屢試不爽。
我翻出了《元雜劇史》(李修生,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和《西歐戲劇史》(廖可兌中國戲劇出版社,1994年),增加了對關漢卿在世界范圍的地位和作品影響的介紹,增加了國外對中國戲曲研究的成果。
我翻出了《文學語言引論》(張小元,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年)和《當代西方美學》(朱狄人民出版社,1994年),從接受美學的角度,重新優(yōu)化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元雜劇常識和關漢卿的藝術地位,激發(fā)學生對中國古典戲曲的學習興趣。
2、借助中國和外國部分關于悲劇的經(jīng)典文論認識竇娥形象的悲劇性。
調整后的教學目標,引入了接受美學中的“前理解”(期待視界)概念。因為“前理解”會直接導致鑒賞者在面對同一個文本時出現(xiàn)“文化位差”、“文化時差”、“文化級差”,而且“前理解”(期待視界)的在場與介入是閱讀中無須準備的自發(fā)準備,是一種無意識的在場與介入,它在某些方面預先決定著鑒賞的基本方向和持續(xù)力度。在這個基礎上,再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首先,課前展示學生喜愛的新新人類和時尚偶像在音樂創(chuàng)作和演出中借鑒中國古代戲曲元素的視頻資料,通過這種方式,拉近學生與經(jīng)典古代戲劇作品之間的“文化時差”。
然后,通過對元雜劇常識和關漢卿藝術地位的介紹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欣賞興趣,達到減小“文化位差”的目的。
最后,借助中國和外國部分關于悲劇的經(jīng)典文論,指導學生對劇本文本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使學生在自能思考與即時表達中逐步減小“文化級差”,最終實現(xiàn)認識悲劇性,感受經(jīng)典,靠近經(jīng)典,了解經(jīng)典的目的。
到此,教學理念第一次真正上升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高度,設計理念終于有了方向感和歸屬感。
隨后,按照王老師和何老師的意見,重新篩選替換課堂上使用的文論:將恩格斯的“歷史的必然要求和這個要求的實際上不可能實現(xiàn)之間的悲劇性的沖突”放入學生預習素材,將別林斯基的“悲劇的實質,在于沖突,即在于人心的自然欲望與道德責任或與不可克服的障礙之間的沖突”重新放入課堂設問環(huán)節(jié)。
課例研究活動結束后,再次調整。2007年9月,改版后的《竇娥冤》被四川師大文學院教學法研究室列為四川省教育廳組織的骨干教師培訓班的示范課,又一次付諸課堂。
四
時間:2008年11月13日
地點:四川省廣安市 廣安二中高2010級5班
事件:為2008年四川省中語會年會暨高中語文新課程改革研討會獻課
長跑中有一個時刻,是呼吸最急促,心臟負荷最大,血液循環(huán)最凝滯的時候。
就像黎明前的黑夜,讓生命絕望,我做好準備,面對一切的可知與未可知,置之死地而后生。
得到參會獻課的通知是2008年11月3日。我很慌亂。畢竟《竇娥冤》已經(jīng)被我束之高閣半年多了,沒有新的思考,也沒有感覺了。
11月5日成都市教科所的的王秉蓉、戴宏等幾位老師來到學校,再一次聽我的《竇娥冤》。上完課后我的感覺只有四個字:一塌糊涂。
那天下午,我沒有聽到一句肯定和認可的話。
那天下午,王老師、戴老師、朱老師、易老師或委婉地提出建議,或直接地進行批評。
那天下午,我知道了自己上課沒有激情,教態(tài)懶散,詳略失當,節(jié)奏拖沓,吐字不清,板書混亂。
那天下午,王老師說我當初參加七校賽課時的亮點全部沒有了,上成了一節(jié)沒有新意的常規(guī)課。那一刻,我因為辜負了很多人的期望而無地自容。
那天晚上,我看著面前的講稿,一片茫然。
在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大大小小、翻來覆去的修改之后,我發(fā)現(xiàn)不知道怎么上《竇娥冤》了!
每一位專家都給予了我這個并不年青的年輕教師無私而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每一次點評都一針見血,每一處修改都有的放矢,可是,面對面目全非承載各式復雜理念的教學設計,我真的不知道怎么上《竇娥冤》了!
那天晚上,王老師和朱老師打來電話鼓勵我,讓我拋開所有的顧慮,把設計改回當初七校賽課時的方式,恢復我原來的風格。對她們的關心和鼓勵我至今心存感激。
可是,面對越走越遠,偏離自己設計初衷的講稿,我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回不去了。
靳彤教授說,有爭議的課才是好課,可是,爭論到最后,我把自己搞丟了!
我不知道“恢復”從何入手。
于是,重新讀劇本,一個字一個字地重新抄課文。
一直很喜歡在紙上書寫的感覺,不緊不慢,有聲有色。但又安于在鍵盤上敲擊的習慣,快捷易行,干凈整齊。于是,習慣常常戰(zhàn)勝了興趣。就像教學,一篇課文,一堂課總有太多選擇,設計成這樣,又想上成那樣;似乎這樣講師生都舒服,那樣上聽課的老師專家也許更容易認可。欲忍不忍,欲罷不能,最后才不甘心的上了一條船。如果課堂效果不好就自我安慰,是學生預習不充分造成的,這個班思維不行,專家的標準太多無所是從等等。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