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尹勁
前兩天在辦公室,同事們戲稱我都快成“尹竇娥”了,而我則打趣地回應說,第一次講《竇娥冤》是2007年4月我參加七校賽課的時候,當時在google上輸入“關漢卿”后,0.13秒里搜索到156000個相關網(wǎng)頁,輸入“竇娥冤”后0.16秒里搜索到169000個相關網(wǎng)頁。而今年11月在重慶參加全國賽課時,我意外的發(fā)現(xiàn)在google上“關漢卿”有427000個相關網(wǎng)頁,“竇娥冤”則有411000個相關網(wǎng)頁!我在用實際行動為竇娥伸冤!
玩笑歸玩笑。不過,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我不禁問自己,《竇娥冤》的教學是不是該畫一個句號了?
也許是冥冥之中的注定,2008年是關漢卿被定為“世界文化名人”50周年、從事戲劇創(chuàng)作750周年,在這樣的日子里了解關漢卿,講授《竇娥冤》實在是難得的機緣。是關漢卿眷顧了我這堂課:2007年我?guī)е陡]娥冤》獲得了成都市七校賽課的一等獎,2008年《竇娥冤》又讓我獲得了全國賽課的一等獎。
回想起來,最近一次上《竇娥冤》應該是在12月學校的教改科研月活動中,借的是高 2010級1班。那天,聽課的老師們散去后,我回到辦公室,獨坐桌前,想關漢卿,想竇娥。忽然那么真切地感到,我們最終都會消失:父母、弟弟、朋友、同事、領導。我們會褪色,就像老照片,不過多年以后,我們會在學生的某一篇課文里復活,在學生不經(jīng)意的回憶里永遠美麗。
倘能如此,一介書生,夫復何求?
一
時間:2007年4月12日
地點:華西中學,高2008級7班
事件:成都市七校賽課
如果現(xiàn)在重新去翻檢第一次上《竇娥冤》的講稿,應該已經(jīng)卷曲而且泛黃了吧。
從知道學校推薦我去參加成都市七校賽課起,我就誠惶誠恐的等著抽簽結(jié)果。4月5日,朱丹老師到辦公室“恭喜”我──比賽篇目中唯一的一篇戲劇作品《竇娥冤》被我抽到了!我當時頭一下子蒙了,《竇娥冤》的駕馭難度太大了,經(jīng)典的老篇目,大家都不愿意去碰。但是抽簽抽到了,躲也躲不過,硬著頭皮上吧。
按照自己上公開課的慣例,我先作了學情調(diào)查。結(jié)果“殘酷”得不出所料,絕大部分學生對中國古代戲曲(包括外國戲。└静桓信d趣,平時幾乎不看戲曲演出,也幾乎沒有閱讀欣賞劇本的習慣。這群聽Mp3、穿NIKE、吃麥當勞的現(xiàn)代中學生連興趣都沒有,讓他們與那個舍己為人自愿被怨殺的竇娥同哭同苦簡直就是“癡心妄想”。
怎樣導入新課才能讓學生感到中國傳統(tǒng)戲曲離他們并不遙遠?──這成了后來準備教學設計過程中一直困擾著我的問題。
但天無絕人之路,問題竟然被一張DVD解決了。
記得那是2007年的4月8日,一個平常的星期天,我買到了等待半年的韓國三區(qū)《霍元甲》D9加長版,晚上等夫人和女兒上樓睡下之后,迫不及待地把自己關進了聽音室?赐暧捌,順手播放了光碟配置資料中周杰倫演唱的片尾曲MV,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居然借鑒了京劇的身段和假聲唱腔。一下子受到啟發(fā):為什么不干脆從流行音樂入手,從學生的偶像導入,提起興趣,拉近學生與古代經(jīng)典戲劇作品之間的距離?興趣為先,投其所好,以流行音樂來化“劇”為友。學生不喜歡戲曲沒關系,開始上課時能興奮點兒,有興趣往下走就成。
緊接著回憶起李玟有首老歌《刀馬旦》,融進了京劇的扮相和身段。正好當時王力宏的專輯《蓋世英雄》火得不得了,有兩首歌加進了京劇和昆曲的元素。我為自己平時關注流行音樂的精力沒有白費而竊喜,立刻著手開始收集學生喜歡的新新人類和時尚偶像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借鑒中國古代戲曲元素的歌曲和視頻資料。
收集素材的過程漫長而瑣碎。我靈機一動,發(fā)動班上的學生去收集。學生覺得自己的偶像有這種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自己也很有面子,一下子就推薦了不少。我根據(jù)學生提供的歌手姓名和歌名上網(wǎng)下載,一首一首地聽歌詞,一遍一遍地看MV,最后篩選保留了11個:
王力宏:《花田錯》、《蓋世英雄》、《在眉邊》
李 玟:《刀馬旦》
陳 升 信樂團 《one night in Beijing(北京一夜)》
周杰倫:《霍元甲》
陶 喆:《Susan說》
TANK(呂建中)+selina《獨唱情歌》
后 弦:《西廂》
胡彥斌:《紅顏》
周治平:《蘇三起解》
屠洪剛:《霸王別姬》
薛之謙:《紅塵女子》
光是“雜交”版本當然不行,還得有比較原汁原味的戲曲素材。我想起每年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都有戲曲表演的段落,趕緊翻出買的近幾年春晚的光碟,一年一年地篩選,最后從2006年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戲曲版塊中剪輯出了一段,和《刀馬旦》《蓋世英雄》一起作為課前視頻,用來導入正課。
解決導入問題的同時,整個教學的設計也一直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沒有去網(wǎng)上下載那些優(yōu)秀“教學設計”、“教學感悟”,而是靜下心,生平第一次認認真真把《竇娥冤》劇本從頭到尾讀了一遍,然后找出大學時買來卻一直沒有看的《中國古典名劇鑒賞辭典》(徐培均、范民聲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度表現(xiàn)》(張建生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重新開始了解那個比英國的莎士比亞早三個多世紀,劇作比莎翁多出三十部左右的關漢卿,了解那個將生命定格在19歲的竇娥。
沉下去──從自己對完整文本本身的解讀入手,而不是從對網(wǎng)上教學設計的拼湊入手;跳出去──從文藝理論和美學層面入手,而不是從中學教育理論的小圈子入手;
站上去──從理性思辨入手而不是情感渲染入手。
事實證明上面這幾條當初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后來才日漸清晰的基本原則是正確的。這樣的思考和設計過程視角更高,能夠?qū)崿F(xiàn)一定程度的思維提升;視野更寬,教師和學生能發(fā)揮的空間更大。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