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民族學院民族文化學院 田躍
【內容提要】
威廉·莎士比亞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一位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哈姆萊特》是他的四大悲劇代表作之一。哈姆萊特是悲劇的主人公,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典型形象。有著美好理想和偉大抱負的哈姆萊特在經歷了一系列變故之后,他清醒地認識到“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哎,倒霉的我卻要負起重整乾坤的責任!痹凇爸卣ぁ边@樣艱巨的任務面前,他有所行動,但未能完成這一重任。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關鍵詞】
哈姆萊特形象分析
一
威廉·莎士比亞(1546~1616年)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的一位偉大的劇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義的代表。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的作品在世界各地不斷被整理、翻譯、上演、評論、據統(tǒng)計,它們所涉及的語種僅次于《圣經》。后世的許多作家都對莎士比亞懷有一種高不可及的感嘆。比如歌德就曾經告誡埃克曼:“我們還是不要討論莎士比亞,一切提到他的活都是不夠充分的,……對于他的偉大心靈來說,舞臺是太狹隘了。”①T·S·艾略特也認為很難說莎士比亞究竟相信不相信文藝復興的含混的懷疑主義,因而要談論莎士比亞的話,也許永遠也不可能正確。
莎士比亞生活在中世紀的封建制度正在土崩瓦解、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變時代。一方面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愚昧的世界觀正消滅,另一方面資產階級的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正在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反對封建的社會關系及倫理觀念,比如,包辦婚姻及禁欲主義。主張建立資產階級的社會關系及倫理道德,諸如戀愛自由和世俗的幸福。它提倡人道反對神道,提倡人權反對絕對君權,提倡個性解放反對宗教桎梏。從莎劇中草藥們可以看出,他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與殘酷,強烈地表達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在歐洲文化史上,他是起過很大進步作用的一位巨人。
《哈姆萊特》是莎劇中四大悲劇之一,代表著莎士比亞戲劇他作的最高成就。這是一部描寫丹麥王子替父復仇的悲劇。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懷著沉痛的心情回國。更使他無法忍受的是,父王尸骨未寒,母后就同新王──哈姆萊特的叔叔克勞狄斯結婚。新主聲稱老國王是在花園里歇息時被毒蛇咬死的。正當哈姆萊特疑惑不解之際,父親的鬼魂顯現(xiàn),告訴他“毒蛇”就是新王哈勞狄斯,并囑咐他為父報仇。哈姆萊特認為復仇不僅是他個人的事情,而是關系到整個社會和國家。他覺得自己有責任重整乾坤。但是他擔心泄露心事,擔心鬼魂是假的,擔心落入壞人的圈套等,一系列的問題他心煩意亂,憂郁寡歡,最后他選擇裝瘋。同時,新王克勞狄斯懷疑哈姆萊特已經知道自己謀害老國王的真相,派人到處打聽他的動向和心事,連他的兩個老同學和情人奧菲利婭也被克勞狄斯所利用。哈姆萊特借一個戲班子進宮演出的機會,自己改編了一出描寫陰謀殺兄的舊戲《貢扎古文死》,讓戲班子演出臺試探克勞狄斯。戲來演完,克勞狄斯就做賊心虛,找借口倉皇退席。這樣,哈姆萊特相信克勞狄斯的罪行屬實。正在克勞狄斯坐立不安的時候,宮內大臣波洛涅斯為他獻計,讓王后將哈姆萊特叫到房中談話,自己躲在帷幕后偷聽,從便探明情況,在與母后談話時哈姆萊特發(fā)現(xiàn)帷幕后面有人偷聽,以認是克勞狄斯,便一劍刺過去,結果殺死了波洛涅斯?藙诘宜怪朗乱褦÷叮闶钩鲆徽薪璧稓⑷,但并沒有如他所愿,哈姆萊特安然無恙地回到丹麥。但不幸的是,奧菲利婭因為父親被殺、情人遠離而發(fā)了瘋,落水溺死了。她的哥哥雷歐提斯發(fā)誓要為父親和妹妹報仇?藙诘宜估美讱W提斯與哈姆萊特決斗的機會,在雷歐提斯的劍上蘸了毒,同時還準備好毒酒,決心要置哈姆萊特于死地,最后,哈姆萊特和雷歐提斯都中了毒劍,王后飲了毒酒,奸王克勞狄斯被哈姆萊特刺死,哈姆萊特與之同歸于盡。
哈姆萊特是悲劇的主人公,也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典型形象。他雖然身為王子,是封建統(tǒng)治集團中的一員,但他就讀的德國威登堡大學是人文主義運動的中心。在這里,新思想新文化熏陶著哈姆萊特,他對世界對人生有新的看法,他認為“人類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靈長!”②這新的看法是與傳統(tǒng)的教會觀念不同的。
他鄙視尊卑貴賤、等級森嚴的封建關系,渴望真誠相待的平等關系。他有美好的理想,而且多才多藝。他一向待人誠懇,光明磊落。是具有進步思想和優(yōu)秀品德的好青年。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改變了他。父親突然死亡,叔叔篡位,母親再嫁、友情、愛情的背叛,一系列變故接踵而致,打破了他的理想。使他變得冷靜而清醒,看到了現(xiàn)實的丑惡。哈姆萊特一次次發(fā)出感嘆:“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③先前快樂,有理想和抱負的哈姆萊特變得郁郁寡歡了。由此可見,哈姆萊特在劇中扮演的角色是復雜多變的,而不僅僅是一個快樂王子。
二
哈姆萊特的身份雖然是王子,但實際上是一個人文主義者的形象,是一個復雜多變的人物形象,下面僅從四個方面對哈姆萊特形象作淺略分析。
1、快樂王子:
哈姆萊特雖然出身王室,但他在國外留學,接受了人文主義教育,對人生、對世界都有新的看法。例如,他認為“人類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他是個有美好理想的青年,希望自己的國家也同樣美好。在哈姆萊特眼中,父親就像神一樣,是個英明治國的君主,父母相親相愛,擁有奧菲麗婭的純真愛情,在自己的周圍還有很多親朋好友。由此可見,哈姆萊特是個幸福王子、快樂王子。
2、憂郁王子:
父親的死,叔叔篡位,母親再嫁,友情,愛情的背叛一系列變故接踵而來,打破了他的理想。對愛情、友誼和人生都充滿了理想主義熱情的他,僅在殘酷的現(xiàn)實中處處碰壁,而且?guī)缀醯貌坏饺魏稳说睦斫。無奈之中,哈姆萊特一次次發(fā)出感嘆:“人世間的一切在我看來是多么可厭、陳腐、乏味而無聊!”這與原來的快樂王子形成鮮明對比,他變得冷靜而清醒,看到了現(xiàn)實的丑惡。而為父親復仇的義務,又引導他投入到現(xiàn)實斗爭中。他對現(xiàn)實罪惡的認識越深刻,他的內心就越痛苦,以致對自己原先的理想產生了懷疑,陷入了思想危機,才變得精神憂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