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 曹永霞
《草船借箭》一文中對周瑜的神情描寫僅有三處,但對周瑜形象的塑造卻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一處是周瑜經(jīng)過步步緊逼,使諸葛亮答應(yīng)三天內(nèi)造十萬支箭的任務(wù),周瑜“很高興”;匾暻拔模荑ず芏始芍T葛亮的才干,所以他周密策劃,安排了這番對話,假借公事,步步為營,最終把諸葛亮逼到“死無退路”的境地。這“高興”,是周瑜自以為是、得意忘形之態(tài)。他為諸葛亮沒有識破他的計謀而高興,為自己陰謀得逞而高興。透過這兩個字,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假公濟私、心胸狹窄、不顧全大局、無容人之量的周瑜。
第二處是當魯肅向周瑜報告情況時,說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周瑜“迷惑不解”。竹子、翎毛、膠漆都是造箭不可缺少的材料,諸葛亮卻不用這些材料。周瑜對此不明白、不相信,但他并未采取積極的行動去調(diào)查,弄清事情的真相。說明他太自以為是了,以為自己的計謀萬無一失,諸葛亮是無論如何也不會在三天之內(nèi)造出十萬支箭的。這也從側(cè)面反襯了他的“才不如人”。
第三處是諸葛亮按時交箭,周瑜“長嘆一聲”。這一嘆既有惋惜,又有佩服。自己謀劃已久,卻仍未如愿,自然惋惜;諸葛亮神機妙算,考慮周密,安排巧妙,非自己能比。面對事實,周瑜只能無可奈何地說:“我不如他!”
縱觀周瑜三次神態(tài)變化,不難看出文中對周瑜的描寫正是為了反襯諸葛亮。在這場斗智中,周瑜輸給諸葛亮的不僅僅是才智,還有他的胸襟、氣度和人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