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武
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背誦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鍛煉記憶力;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課文中用詞造句、布局謀篇的方法,培養(yǎng)和提高作文能力。有則外國諺語則說:“能背誦多少書籍,就能獲得多少知識。”可見,背誦是閱讀教學中一個重要方面。
單從心理學角度講,沒有記憶就沒有背誦,背誦是記憶的結果和表現。俄國偉大生理學家謝切諾夫曾把記憶稱為人一切智慧的根源。記憶的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和回想三個環(huán)節(jié)記憶的內容可分為形象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而文章的背誦,基本上屬于邏輯記憶。1978年以來,我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知識水平和記憶的規(guī)律,設計并實驗了“快速背誦”法。所謂“快速背誦”法,就是把講解的課文能當堂背誦下來。實驗班53人,四冊語文的主要篇目,都能流利背誦。學生不再死記硬背,相對減輕了負擔,較好地培養(yǎng)了能力,訓練了思維,發(fā)展了智力。
我的“快速背誦”法概括起來有八個字,那就是“讀讀、講講、說說、背背”。下面作一簡要介紹。
讀讀就是在講解之前,讓學生多讀幾遍課文,為教師的講解和學生的理解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這是預習性閱讀,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一般達到如下要求:1 學會生字詞,基本上理解每句話的意思;2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劃分出落段層次。為了為背誦打基礎,還向學生講明兩點:一是該文中的背誦任務。任務越明確,越具體,識記效果就越好。二是提示背誦篇章中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問題。越有興趣,識記越迅速。
講講就是教師抓住文章中能足以表現中心思想的重點詞句和段落,抓住整篇文章的層次結構,抓住學生的疑難,跟學生共同研究,使其深刻理解文章內容,并搞清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全文之間的內在聯系,為學生進一步創(chuàng)造意義識記的條件。
對于背誦,學生與文章是一對矛盾。學生如何把文章背誦出來,猶如漁人如何把掩埋在泥沙中的大網發(fā)掘出來。在講解分析課文中,我引導學生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清“綱”。根據科學實驗,材料多寡對識記影響是很大的,數量少的材料宜于整體識記,數量多的材料則分段識記效果較好。因此,講讀課文,采取“個個擊破”的方法,一段一段進行。根據每段課文所寫事物或講述問題,找出中心詞或概括成一句簡短的話,然后按順序聯成一串,這便抓住了這段文章的“綱”。依據這個“綱”就能聯想起整段文章。
2 理“目”。在每段文章中,每個事物或問題是用哪幾句話描述的,每句話又是怎樣講的,對于這些細目也要一個個清理。重點是語法結構復雜和含義深刻的句子,這些句子往往是背誦的“攔路虎”。學生只有徹底理解它,才能迅速記憶它。
3 舉綱張目。在清理文章綱目的基礎上,再進一步研究綱與目及目與目是怎樣聯結起來的,也就是說,要搞清句與句、句與段之間的關系:是因果?是種屬?是部分與整體……到此為止,文章思路也就變成了學生思路,對課文內容的詳細記憶,也自然能“舉綱張目”了。
在講解中,為了加強內容的識記,還注意如下幾點:
1 小學語文中的課文,多是記敘文和詩歌,讓學生通過寫人、敘事、繪景、狀物的語言,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大膽進行想象,把“抽象材料”變成“直觀形象的材料”。
2 有些常識性課文,在講讀前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實驗,使識記材料變成學生自己直接活動的對象。
3 采取多種方法識記課文?勺寣W生默讀,朗讀,分角色讀;也可讓學生聽讀,如一人讀,大家聽或聽配樂朗誦;還可講讀,如古詩,邊讀邊講。
4 注意情感體驗。情感越深,記憶痕跡越深。應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與文章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喜人物所喜,憂人物所憂。
說說就是師生共同研究完一段課文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述說幾遍。這樣及時再現課文內容,既能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記憶,又能進行口頭語言訓練,并為原文背誦進一步創(chuàng)造識記條件,實際上這也是“準背誦階段”。具體安排有如下步驟:
1 簡要地述說。按原文順序,講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結構,加深“框架”印象。
2 詳細地述說。即連枝帶葉一起說,結合原文重點語句,講清主要內容,要求說得正確、流利,不出錯訛。
3 按原句述說。只講出每句話的意思,不要求精確講出原文。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說說”是對主要內容的述說,不是學生背誦之后的復述。
背背就是在學生積極地進行思維,對文章內容加以分析、綜合,抓住其要點及聯系之后在“說說”的基礎上,再反復閱讀幾遍,依靠機械識記,迅速把課文背誦出來。具體安排有如下幾個步驟:
1 反復閱讀與再現相結合。單純地反復閱讀效果并不好,應指導學生在文章還沒有完全記住前積極進行嘗試再現,回憶不起來時再閱讀。這樣容易記住,保持時間也長。特別生疏的語句,注意多嘗試再現幾次。因為嘗試再現是一種比閱讀更積極的智力活動,又是一種自我檢查的過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識記內容的重點、難點,并及時改正記憶中的錯誤。
2 試背。背誦過程中,如果“卡殼”,應讓學生追憶。追憶是有意和間接再現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多方面尋找線索,進行積極靈活的思維。因此,不能一“卡殼”,就立即停止學生繼續(xù)背誦。
3 熟背。文章通過理解消化,已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tǒng),語句通過熟讀試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復朗讀幾遍,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檢查的方式,除了個人和集體背誦外,還有對背,即兩人對面同時背誦,因有對方干擾,可鍛煉學生記憶的深刻性和正確性;提背,即打哪提,從哪背,提到哪,背到哪,可鍛煉學生記憶的準確性。
4 默寫。這也是運用內部語言背誦的一種形式,既用腦,又動手,可加深對文章的記憶。
一篇文章,就這樣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后,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按照背誦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聯起來,進行背誦。
另外,為了使所背誦的內容長久地保持在頭腦中經久不忘,以便在實踐中及時提取應用,在教學中還應注意兩點:一是遵循遺忘規(guī)律,合理安排復習。既要有堂堂背誦檢查,又要每周集中安排一堂背誦檢查。不斷強化記憶痕跡,避免其減弱或消退。二是根據識記程度對遺忘進程的影響,注意安排過度學習。實驗表明,過度學習的效果優(yōu)于適度學習的效果。所謂適度學習是指在識記材料剛剛達到背誦程度就中止的學習。而過度學習是指對識記材料達到背誦之后還繼續(xù)進行學習。
教案實錄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后議論:
師:大家看一看,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生:共有8句話。
師:再想一想,每句話主要講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講作者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講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第三句講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講小丘平地都是綠的,第五句講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講小丘像中國畫,第七句講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講駿馬和大牛的感受。
師:這個同學講得很好。(一學生舉手),你有不同看法嗎?
生:我覺得他別的都講得很對,就是第八句我覺得不太適合。駿馬和大牛不會像人一樣有感受。
師: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怎么說好呢?
生:應該說是在那種境界里,駿馬和大牛的表現。
生:我看說駿馬和大牛的表現也不確切,駿馬和大牛怎么會像人一樣表現呢?應該說是作者對在那種境界里靜立不動的駿馬和大牛的聯想。
師:這樣說很好,很確切。這一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就是剛才同學們講的。(板書: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駿馬和大牛)
現在,我們再來一句一句地仔細研究一下。你們先說一說,課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兒的草原?
生:是指陳巴爾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過1974年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集,陳巴爾虎旗在黑龍江省,并不在內蒙古自治區(qū)。
師:你很用心。不過后來又劃歸內蒙古了。作者以前到過內蒙古沒有?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第一句的“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過內蒙古,但他并沒有看到過草原,所以他說,“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呢?誰站起來讀一讀課文的有關語句?
(生讀:“那里的天……輕輕流入云際!)
師:這個同學讀得很好。你們看,作者是從哪兩個大的方面來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從這兩個大方面來寫草原的。
師:好。作者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
生:因為那里的空氣格外清鮮,天空格外明朗。(板書:清鮮、明朗)
師:你說得很好。課文中說,“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這兒的兩個“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說空氣像什么那樣清鮮,天空像什么那樣明朗。
師:到底空氣像什么那樣清鮮,天空像什么那樣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鮮,空氣就像它那樣清鮮;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樣明朗!澳敲础本褪谴妗笆裁醋钋艴r”,“什么最明朗”的。
師:你們理解得不錯。作者看到這么可愛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總想高聲唱上一曲。
師:你們有過類似的情況嗎?
生:當然有!拔逡弧惫(jié)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門山,在山頂上看著遠處蜿蜒在綠色大地上的河,看著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蘋果花,看著青州城那一幢幢鱗次櫛比的樓房,覺得胸膛格外寬廣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頭向著遠方大聲唱起來。
生:我也有這樣的感受。一連幾天陰雨,悶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煩躁,有時我氣得用拳頭捶桌子。老師,這是不是就叫觸景生情呢?
師:你說得很對。人的心情也受環(huán)境影響的。現在,我們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點?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綠的。
師:“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書:一碧千里)
生:就是無邊無際的草原都是綠色的。
師:“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綠。碧,就是青綠色。
生:就是一派碧綠。
師:“一派碧綠”比“一片碧綠”確切些!捌边@個量詞所指的范圍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廣闊的,極目遠望,一派青綠色。但作者又說“并不茫茫”。“茫!笔鞘裁匆馑迹
生:很廣闊,無邊無際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書上有“夜茫茫”這個詞語。這里的“茫!,我看與“夜茫!本陀邢嗤囊馑迹藷o邊無際,我體會還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師:說得很好。草原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講過,因為天空非常晴朗。
師:對。人們一提到草原,除了綠草之外,你還會想到什么?
生:還會想到羊群、馬群、帳篷、牧人,還有天上的蒼鷹、白云……
師:是的。在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無邊的綠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無邊的綠毯比喻無邊的草原。(板書:綠毯、大白花)
師:作者除了寫羊群,又特別寫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線條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板書:中國畫)
師:(出示一幅中國畫)同學們,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張中國畫。你們看畫面上的山,有沒有用墨線勾邊畫框、描出輪廓?它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么樣的。
生:中國畫不用墨線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沒有“捆綁感”。
生:中國畫叫人看了,就會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動著的透明水氣,很自然,很流暢,很輕便,……不是輕便,是很輕……
師:是很輕盈,對嗎?
生:對啦,是很輕盈。
師:你們講得很好。你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這幅中國畫是用什么顏料畫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顏色畫成的。
師: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畫畫,這樣可以加強繪畫的藝術效果。草原上那些線條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綠色來畫成的中國國畫,由于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翠色欲流”的“欲”,在這里就是“將要”的意思。這些小丘漸漸地伸向遠方。一直跟天邊連接起來。作者用了“輕輕地流入云際”來描繪。同學們想一想,小丘本身會“流動”嗎?作者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書:流入)
生:小丘雖然不會流動,但它起起伏伏,像緩緩的波浪,遠遠望去,會給人流動的感覺。
生:我看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遠遠望去,就像綠色的溪流一樣,所以用了“流”字。
師:講得很好。小丘本來是不動的,是靜止的,用了一個“流”字,那會給我們什么感覺?
生:靜止的小丘就變成活動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個草原有動有靜,更有生氣了,有活力了。
師:很好。上邊這六句話寫了草原的特色,給我們的印象很鮮明,使我們這些沒到過草原的人,讀過之后也猶如身臨其境了。現在,我來引讀一下: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樣?“我”有怎樣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樣?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樣?羊群的情況呢?線條柔美的小丘呢?
(學生隨著提示引導,依次讀課文有關語句)
師:根據課文對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畫一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大家看這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得怎樣?
生:羊群、小丘都畫上了,但小丘畫得不好。他把小丘畫成連綿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書上那種“輕輕流入云際”的味道。
生:書上說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卻畫上了幾朵白云。當然,晴朗的天空也會有白云,既然書上說是“那么明朗”,就應該是沒有一絲云。什么東西也不畫,才能使人感到空氣清鮮,天空明朗。
師:講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換過來,評點評點,提提意見,看看畫面是不是符合課文原意。(互換看完)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聽我再慢慢地讀一讀這幾句話,你們可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麗景象。(老師讀,學生聽)
師:你們再琢磨一下,用怎樣的語調就能讀出草原的美麗。自己試著讀幾遍。(學生朗讀)
師:在這么優(yōu)美的環(huán)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呢?(要求學生讀第七句)“驚嘆”是什么意思?(板書:驚嘆)
生:就是吃驚感嘆。當時作者置身于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一定發(fā)出這樣的感嘆:“啊,真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美麗的地方!”
師:為什么說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書: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這地方美麗,使人忘掉了疲勞和愁苦;另一方面,這兒天高地闊,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寧靜,所以叫人從心理上感到舒服。
師: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又說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久立四望”說明作者被草原的美麗所陶醉,看不夠;“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說明作者非常贊美草原的美麗。
師:說得很好。再講一講“奇麗”這個詞的意思。
生:“奇麗”就是非常美麗。
生:我看應講成奇妙美麗。因為在作者看來,草原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會產生寫一首奇妙美麗的小詩來贊美它的念頭。
師:你們鉆研得很好。我覺得,你們這兩種講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這句話中“驚嘆”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們之間用什么關聯詞語連接?(板書: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驚嘆”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也好,它們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師:再從它們在句中的作用說一說。
生:我看它們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作者的感受。
師:說得很好。它們之間誰也不修飾限制誰,誰也不受誰限制修飾,這種關系就叫并列關系。也就是剛才同學們說的兄弟姐妹關系!凹取帧本褪撬鼈冎g的關聯詞語。
師:大家再一起讀讀最后一句。(學生讀)在這種境界里,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靜立不動,這不是真實的?
生:這是真實的。是駿馬和大牛會有的樣子。
師:它們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也真實吧?(板書:回味、樂趣)
生:這不是真實的。因為駿馬和大牛不會像人一樣回味什么無限的樂趣。
師: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生:作者是說“好像”,并不是說“就是”在回味著樂趣。
師:那“好像”說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說明是作者想象的。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覺得駿馬和大牛也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對啦。這一句看來是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過這種感受沒有?
生:上學期,我第一次獲得“三好學生”獎章時,簡直高興極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樂。聽見小鳥叫,覺得它在為我唱贊歌,看見樹枝搖動,覺得它在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覺得周圍的一切東西都在朝我笑。
師:看來,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感受。還有很多同學有這種感受,課后可以相互講一講。現在我再來引讀一下:這種境界,使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在這種境界中,作者對靜立不動的駿馬和大牛是怎么聯想的?(學生隨著提示,依次讀七、八句)
師:請你們再閉上眼睛,聽我朗讀有關作者感受這兩句,自己邊聽邊想象。(老師讀,學生聽)
師:(默讀全段)大家想一想,這一段主要寫了幾層意思?
生:這一段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寫草原景色的特點。第二層寫作者在這種境界中的感受。
師:講得很好。請大家看著板書,先簡要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順序詳細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由述說)
(述說之后,讓學生熟讀幾遍,接著自己試背,最后指名背誦)
點評
看了張英武老師的《〈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一個突出的印象是,他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堅持學習語文跟認識事物相結合,堅持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tǒng)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片斷》展示的是張老師教學《草原》第一段的具體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回合。在第一個回合中,張老師針對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的實際,把教學的起點確定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所以,一開始,他便讓學生談這一段中8句話的意思。語言文字都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學生知道了8句話的意思,也就初步認識了這一段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但是,學生這時的認識還是淺層次的。
因此,在第二個回合中,張老師不但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語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具體地認識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真切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如,出示中國畫,啟發(fā)學生對“渲染”、“流入云際”等詞語的理解;在學生理解前6句話和后兩句話的意思之后,分別讓學生想象課文描述的的環(huán)境和事物,學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見其人,縮短了與課文的距離,對課文內容產生了真切感;在理解第二句和第八句中作者的感受時,先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變自己的感受,引發(fā)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從而使學生深入領會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還有,他根據教學的需要,穿插安排了讀、說、聽、畫的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綜觀這一回合,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深刻的,扎實的,但還有待于系統(tǒng)和概括。這一任務是在第三回合中完成的。張老師在學生默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了本段大意,使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進一步升華。由于學生弄清了各個句子的意思及其之間的聯系,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深刻,這就為完成教材規(guī)定的背誦作業(yè)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重視教給方法,加強段的初步訓練。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