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需處長》是小學語文長春版六年級下第七板塊豐碑的首篇文章。課文記敘了長征途中,一位軍需處長把棉衣都讓給了戰(zhàn)士,而自己卻因衣服過于單薄,被嚴寒凍死,凝結成一座晶瑩的豐碑的感人事跡。如何讓學生體會“豐碑”的含義,并結合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是這篇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
在學習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段第七自然段,體會老戰(zhàn)士的從容、鎮(zhèn)定、安詳?shù)纳駪B(tài),同時抓住將軍的情感變化這一條感情線索,理解軍需處長的偉大,最后學生在深受感動和崇敬之時,情不自禁起立,同將軍一起,向軍需處長致以最崇高的隊禮。
師:默讀課文,快速找出描寫將軍神態(tài)的語句,畫出來。
師:將軍為什么“愣了一下”?
生:警衛(wèi)員告訴他前面有人凍死了,將軍聽后驚訝了。
生:軍需處長應該給每一位戰(zhàn)士發(fā)了棉衣,為什么還會有人凍死,將軍疑惑不解。
生:將軍在這突如其來的狀況下失神了。
師:將軍得知此事后,心情怎樣?
生:悲痛,氣憤。
師:你是從哪里體會到的?學習課文第八自然段。
師:從將軍的憤怒里,你還讀懂了什么?
生:將軍對戰(zhàn)士深深的愛。
師:此時,軍需處長的神態(tài)怎樣?學習課文第七自然段。
生:軍需處長死的鎮(zhèn)定,安詳。
生:軍需處長有一種大無畏的精神。
生:軍需處長早有心理準備,所以死的安然自在。
…….
師:將軍得知被活活凍死的不是別人,正是他要找的軍需處長,他的神態(tài)又如何了?
生:將軍“愣住了”。
生:將軍在自責,在愧疚,在悔恨。
生:將軍在自責的同時,還有深深的敬佩之情。
師:你是怎么體會到的?
……..
一、情境創(chuàng)設,激發(fā)情感
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僅是學習氛圍的渲染,還是激發(fā)學生樂學,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更是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索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教學第七自然段描寫軍需處長的神態(tài)是配以低沉的,緩慢的鋼琴曲,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齊讀,這樣引起了學生心靈的震撼,激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二、以讀代講,以讀悟情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整篇文章都是以將軍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為線索,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我拋棄了繁瑣的講解,指導學生有感情的讀課文,讀出音韻,讀出意境,讀出情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本,在讀中感悟文本,實現(xiàn)與文本,與作者的共鳴。
三、咬文嚼字,反復玩味
文本中有些字詞起著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理解這些字詞就能夠更深入的理解文本,體會作者遣詞用句的精當,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不容忽視。教學課文第七自然段時,緊緊扣一個“貼”字,從而讓學生對軍需處長崇高的品質(zhì)理解得更深刻。第12自然段中“愣住了”,第6自然段中的“愣了一下”…….這樣能夠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將軍當時的心情,體會將軍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從而更能深刻的理解軍需處長的崇高精神。
四、教學遺憾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課堂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
1、師生角色定位不準確。在教學中,留給學生的時空不足,沒有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維與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主動質(zhì)疑的機會更是少得可憐。注重了預設,忽略了生成。
2、對于文本的挖掘深度不夠。對于課文中將軍當時的情緒的變化時的語言,沒有花心思來填補文本的空白,沒有給學生挖掘想象的空間。
3、語言訓練不到位。文章最后一句話“勝利如果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這句話,應該請學生換種說法來體會,這樣理解更深刻,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有效的40分鐘得到充分的訓練,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有效提升,提高語文素質(zhì)。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