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舞臺美術是戲曲舞臺藝術的組成部份之一,它包括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
【人物造型】
一、臉面化妝
1、面具:來自原始社會宗教祭典的歌舞儀式,兩漢、唐、宋的歌舞百戲中都用過面具。涂面化妝唐代已有,在宋雜劇、金院本中成為主要化妝手段。戲曲則繼承了這兩種化妝手法,又有自己的提高。
2、臉譜:是戲曲中圖案化的化妝,一般用于凈、丑角色所扮演的各種人物。臉譜化妝充分運用夸飾的手法,以色彩和圖案對眉、眼、鼻、口及臉龐、臉紋加以夸張鋪飾,強調人物的面目特徵,以變形之法,來增強表現(xiàn)力。
3、俊扮:是用于生、旦角色所扮演的各種人物的化妝,其特點是略施彩墨以達到美化效果,是相對于凈、丑的大小“花面”而言的,又稱“素面”或“潔面”。
4、變臉:是戲曲的情緒化妝,表現(xiàn)劇中人物情緒的突然變化,變臉有大變臉和小變臉之分,大變臉是全臉都變,小變臉只變局部。
5、髯口:是戲曲中各式假須的統(tǒng)稱,用牛毛或人發(fā)制成,演員利用髯口做種種身段動作以刻畫人物的情緒、性格,并因此形成髯口功。
【行頭】
戲曲舞臺上用的衣帽鞋履等,稱為“行頭”。
1、戲衣:是傳統(tǒng)的戲曲服裝,泛指蟒、靠、帔、褶等。雖然樣式不多,但變化多端,富有藝術表現(xiàn)力。戲衣還有不少附件,用在領部、腰部及背部。戲曲演員為了塑造人物形象,除了穿戲衣外,還用護領、胖襖來幫助塑造形象。
2、戲鞋:是傳統(tǒng)戲曲演出中的各式靴、鞋,如厚底靴、彩鞋等,使人物造型更加豐富多彩。
3、盔頭:傳統(tǒng)戲曲中把劇中人所戴的冠帽通稱為盔頭。盔頭可分為四類:冠、盔、巾、帽。傳統(tǒng)的盔頭,包括各種大小附件,它們和戲衣一樣注重裝飾,但因劇目、劇種不同各有變化。冠一般多是帝王、貴族的禮帽;盔一般為武士所戴;巾多為軟件,屬于便服;帽類名目繁多,最復雜。另外,除這四類外,還有各種附件。
【景物造型】
是戲曲舞臺藝術的另一組成部份,戲曲舞臺一般沒有實物布景,只能通過演員的歌舞表演來表現(xiàn),觀眾通過演員的表演加以想象、體會。這種寫景方法,帶來了舞臺空間處理的高度靈活性。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云片,表現(xiàn)波濤洶涌;《游園驚夢》中花燈把杜麗娘“因情成夢”的夢境形象化、浪漫化、莊嚴化;《三岔口》中用來代表床的桌子,是抽象化了的,等等,虛擬為主,虛實相生,給觀眾留下了充分的聯(lián)想空間。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