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十六中學 李美娟 彭燕
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的編選仍然體現人文性,單元的設置與生活緊密聯系。第一單元與學生探討一個主題:成長。要注意的是,這個人文主題是線,綴連在線上的是語文的珍珠,要注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要把語文能力落到實處。
所以,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理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聯系生活,深入體會作者感情。
3、品讀語言,理解重點語句含義。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傳統(tǒng)篇目,關于本文的主題歷來有些不同的看法。把它選入“成長”這一單元,就要求我們要從新的視角加以解讀。聯系魯迅先生寫作此文的背景和《朝花夕拾》這本書的總體內容,不難看出,作者重在回憶從幼年到讀書時代那段難忘的生活。本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幼年時期在百草園里的快樂、自由的生活,第二部分寫在三味書屋里的讀書生活。因此,從“成長”這個角度來說,本文表現了一個天真、幼稚的兒童的成長,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失去在兒童眼里極有意思的一些東西。而這種成長是必然的,不管他愿不愿意。
我們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當主要從文本出發(fā)。根據文章內容,兩大部分內容并不能形成對比關系,因此,關于主題的討論(文后思考與練習第一題)學生可以由不同理解,只是不能像過去那樣一定要和批判封建教育制度聯系起來。在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那份童心、童真與童趣。
文章較長,應抓住重點和難點,同時進行一些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和語言的積累。如第二段,要讓學生認識到好的景物描寫,都是能調動多種感官,從不同角度描寫景物;第七段寫捕鳥的過程時動詞的運用,關鍵在于用的精當;第九段的過渡等,都是很好的寫作例文。
《爸爸的花兒落了》通過敘述畢業(yè)典禮前后的經歷,表現了在爸爸的影響下不斷成長,而爸爸去世這一變故又使我不得不面對生活,盡快長大。本文兩條線索比較明顯,一是我參加畢業(yè)典禮的前后經過,二是爸爸的去世。其間多處運用插敘的敘述順序,重點回憶了“爸爸逼我上學”、“爸爸讓我學寄錢”兩件事,并交待了爸爸喜歡種花,照應了題目。
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在多讀的基礎上,首先還是要理清文章思路,弄明白哪些段落屬于回憶、也就是插敘部分。然后,重點體會爸爸對我的深情、鼓勵、關懷,以及如何影響著我的成長。我個人認為,可以讓學生說說父親這個人物形象,但一方面人物形象不能脫離他作為父親這一角色,另一方面形象分析應落在父親對我的成長的影響這一點上。題目的含義,一方面指爸爸種下的花兒敗落了,另一方面用花兒落了暗指生性愛花的父親的去世,同時我面對這一嚴酷的事實,必須勇敢地面對,并替父親擔當家庭重任。既表達對父親去世的哀痛,又有不得不長大的酸楚與無奈,感情深沉而又含蓄,正所謂哀而不傷。結尾處“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鎮(zhèn)定,這樣的安靜”、“我默念著:爸爸的花兒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等語句,值得讓學生品味、探討其中蘊含的感情。
另外,對于父親的病重、去世,文中沒有直接描寫,但有多處伏筆與暗示;現實部分與回憶部分過渡自然;對花兒的描寫貫穿全文,起到綴連全篇的作用。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
《丑小鴨》是大家包括學生都很熟悉的童話名篇。它通過一個丑小鴨變成一只白天鵝的故事,說明了人的一生會遇到種種磨難,但它會成為人生的動力,因為,有夢想就會有希望。丑小鴨已成為身處逆境而不斷追尋美好生活的典型形象。不妨讓學生課前查找有關安徒生的資料,結合安徒生的生平,理解這篇童話是安徒生自傳式的創(chuàng)作。
在梳理情節(jié),理解主題之外,要注意文中對丑小鴨的心理描寫。面對來自外界的嘲笑和排擠,丑小鴨是很自卑的,但正是由于內心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它才最終成了一只白天鵝。還有幾處景物描寫,可引導學生分析其作用,如第33段對秋天景物的描寫,襯托出丑小鴨出境的悲慘,情緒的低落。第40段對春天景物的描寫,則預示著丑小鴨命運的轉折。
《詩兩首》寫了人生成長過程中兩種尷尬處境,一是面對困難與挫折,一是面臨人生的選擇。兩首詩歌應該都能對學生產生一定的啟迪作用。第一首著重說理,表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要讓學生充分誦讀,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最好能讓學生喜歡這類詩歌。第二首詩也包含一定的人生哲理,但不同于第一首的是有具體形象,那就是“路”,它象征著人生之路。一個人一生只能選擇一條人生道路,正因為這樣,有時也許會讓人產生一種遺憾、惆悵的感覺。詩人“選了另外一條路”,這另外一條路,我們可以理解為是詩人做出了自我的而非從眾的、高尚的而非世俗的選擇。因為詩中寫到它是“人跡更少的一條”。這可以啟發(fā)我們,人生之路有千萬條,如何選擇要慎重思考,要做出自己獨立自主的選擇。而對未選擇的路的回顧,則道出了常人一種普遍的心理,那就是往往留戀、懷念未選擇的,這更能激發(fā)讀者的共鳴,打動人心,同時也能進一步引發(fā)人們對人生道路的選擇的思考。這也就是詩歌題目為何題為“未選擇的路”。
這一刻的教學,最好在誦讀的基礎上盡量讓學生做出自己的思考。
《傷仲永》主要通過事件說理,表現不重視后天教育造成的后果,從而說明人不管天資如何,一定要重視后天培養(yǎng)、重視學習的道理。第三段的理解是難點,是由事例引出的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應當首先理解前兩段方仲永淪為“眾人”的原因,在此基礎上理解第三段。
作為文言文選入這一單元,體現了教材編選者強調文章內容,而不是強調文言知識的掌握。但是個人認為,還是要注重文言詞匯、句式、語句翻譯等學習文言文的基本的能力,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