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三門峽市第二中學 劉紅梅
《水經注》是一部有著極高文學價值的地理學巨著。其作者酈道元生性酷愛自然,所以在他的筆下,連這科學性為主的地理學著作也充滿了生命力。正因為如此,該書中的寫景部分歷來被文學史公推為山水游記的典范。《三峽》更是其中的杰作,引領我們神游萬仞,穿越時空,回到那纖塵不染的美景之中。
一、布局精妙,匠心獨運,由山而水,繞水組文
本文是通過描寫三峽四季山水景物來展示三峽的萬千氣象的。那么,僅僅百余字,何以窮盡四季之美呢?全在于文章的布局。
兩山夾水是為峽。所以我們的作者落筆先寫七百里山勢,而后一個“至于”轉入對三峽夏季的描寫,把那迅猛的水勢寫得如在眼前。由山到水。恰因山高江窄故而夏水最猛,這是最富有三峽特色的景觀,自然就放在前面。那后面為什么不按季節(jié)的順序來安排呢?峽之美在水。之所以先春冬合寫,然后獨記秋天,也是按著水勢的漲落來處理。夏日水猛,春冬風平浪靜,秋日水枯,如此,順勢而下,一氣呵成。
三峽的美麗,三峽的特點,就這樣,一覽無余。
二、語淺情深,簡練生動,容量巨大,味道深邃
中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的確,尤其是古漢語,常有一字千鈞之力。這篇文章只用了155個字,就把七百里三峽的壯美風光描摹得活靈活現,而且四季俱全,山水草木人物動物樣樣不少,語言的巨大力度由此可窺見一斑。同時,又不是簡而無味,相反,生動形象。
夏日,江水洶涌澎湃,一瀉千里,壯觀不已;春冬時節(jié),山水寧靜,斑斕多姿;秋日里,蕭瑟之味不免凄神寒骨……
寫山,“重巖疊嶂,隱天蔽日”八字寫出山的高峻,“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十個字道盡山陡江窄;寫水,“沿溯阻絕”四字寫全水的兇險,“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可見水流之迅速;寫景,“清榮峻茂”四字四景,趣味無窮,而“高猿長嘯”則即刻從歡快進入了悲涼;寫人,一句漁歌,唱盡千年酸辛……
全部這些,只在155個字里。
三、壯麗多姿,美不勝收。四時不同,各有千秋
三峽之美,是一種壯麗之美,既有那粗獷豪放,又有那細膩婉約。七百里群山綿延逶迤相連無缺,重巖疊嶂,足能遮住藍天和太陽。何等的險峻!不只山高,而且水流極其窄,不到正午,看不見太陽,不到半夜,瞧不見月亮。
在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船只全被阻絕。真有緊急命令,那真是“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比騎著駿馬,駕著長風還要快。驚心動魄,不言而喻。
春冬季節(jié),白色的浪花在清流里回旋,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山石草木的樣子。高峻的山崖上生長著奇形怪狀的柏樹,那些瀑布,飛流直下,穿越了郁郁蔥蔥的樹木,好不美麗、有趣!
到了秋天,樹林和山澗里一片清冷寂寞。常常有些在高處的猿猴拉長了聲音在叫。那叫聲連綿不斷,音調也凄涼怪異,在空蕩蕩的山谷里傳來回音,悲哀婉轉,很長時間才消失!所以漁民們有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真讓人淚下沾襟。
夏的豪放,春冬的多姿多彩,秋天的悄愴幽邃,這就是三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