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學沈偉梁】
〖巧用課文插圖,培養(yǎng)學生能力·運用插圖實施德育,練習寫作〗
初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教育,相當必要。
插圖形象直觀,的確有幫助學生講讀的功效。其實,插圖還有創(chuàng)設情境,拓展思維,展開想象,訓練表達,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的作用。
記得教雨果的《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時,課后有一習題:“書前插頁中有兩幅關于圓明園的圖片,一幅攝于圓明園被毀當日,是由一位外國人趕在英法聯(lián)軍動手燒毀之前拍攝的,一幅是圓明園遺址。對照這兩幅圖片,你有什么感想?”學生在對比分析之后,小組發(fā)言踴躍,除了更增加對侵略者的仇恨,對雨果公理至上正義感的頌揚,同時想到今天和平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還牢記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紛紛表示要珍惜學習時機,勤奮學習,報效祖國。
挖掘插圖的這些豐富的內(nèi)涵,正是運用藝術形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好材料。課文的編者把這些插圖放在書前,恐怕就有這樣的意圖。
【浙江省湖州市第十一中學張翀】
〖布白藝術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課堂板書“布白”〗
對學生來說,瑣細的板書其效果不一定很好,一方面,學生需用大量的時間埋頭抄寫板書內(nèi)容,從而忽略聽課;另一方面,學生將做課堂筆記簡單地看成抄板書。長期如此訓練,學生的聽、記能力得不到發(fā)展,思維的活躍性亦受到阻礙。再者,學生養(yǎng)成抄板書的習慣,無形中使他們產(chǎn)生惰性,課前、課后失去了對知識難點的探究。由此看來,課堂板書不宜太多太滿,教師應該在這塊“黑土地”上適當?shù)亓粜翱盏亍,讓學生參與“間作”、“套種”,使這塊神奇的“土地”獲得一茬茬大豐收。
課堂板書要粗簡,并不是越少越好。板書上的“空白”要留得恰到好處,授課的主要內(nèi)容不能省,一定要在板書上科學地、整體地體現(xiàn);易混淆的知識概念不能省,一定要在板書上有所對比。
如人教版八年級(上)《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的板書可設計如下:
4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世界奇跡圓明園[文明]全部贊譽
征求意見消[譴責]
失
給予贊譽兩個強盜洗劫[野蠻]反語
立場鮮明,愛憎分明
【廣西省南寧市橫縣巒城第一中學覃燕飛】
〖淺談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
教材內(nèi)容信息量巨大,從不同方面滲透著對學生的人格要求和智能訓練要求,它們既有德育、智育、美育等因素,也有心理教育因素,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資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以忽視這樣良好的資源和時機,在備課與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掘這一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在教學《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一課時,同學們首先在課堂上展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尤其是對火燒圓明園的大量史實,以及火燒前后的圓明園的圖片,并且了解了當時世界的局勢,許多同學對英法聯(lián)軍在暴行感到無比的憤怒,也為自己國家的落后及當時的政府的腐敗感到悲哀,我及時組織學生進行感受交流。并且站在作家雨果的立場去體會作者的博大的胸懷和高尚的品格,讓學生從更高一層次去體會,什么是愛國,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雨果學習。愛國不等于愛政府,愛國是要讓自己的祖國變得文明。如果這個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國政府一樣野蠻的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樣腐敗的,那么,每一個愛國的人都有責任批評它,改變它!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積極主動的學習情感和探索精神,積極向上等心理品質(zhì)。在深入學習階段,要同學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等方法更深刻的了解人物心理;通過實物和幻燈演示更好的再現(xiàn)了當年英法聯(lián)軍的暴行,引導學生的討論。這些都可以使課文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得到很好的發(fā)散,形成良好的發(fā)展基礎。
【山東省濱洲市博興縣實驗中學謝欣】
〖東風夜放花千樹·大量閱讀,以讀帶悟〗
“操先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即在教學中以讀來完成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采用多種讀的形式反復錘打,達到心靈共鳴的效果,使課文“其言如出吾之口,其意如出吾之心”。
許多詩篇名文的妙處,大都是要在誦讀中體會到的。在古代詩詞、古文言文教學,我一般分“在讀中思,在讀中疑,在讀中問,在讀中摘”這幾步設計教學的,如:在教學《木蘭詩》一文時,我采取的是先邊看視頻錄像,邊聽范讀;然后師范讀;再點名個別同學讀,在點名讀的過程中,正音,掃清字詞障礙,接著分組讀和聽讀相結合,課文共八段,分四組,每組兩段,在讀的過程中,其它組聽并在腦中試著跟讀,接著再大聲的自由朗讀一遍(在聽讀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對內(nèi)容稍留印象,但還模糊不清,自己再自由讀一遍,是為了加深印象,也可照顧全體學生,并要求他們邊讀邊畫邊批注),接下來再練速讀,然后全班齊讀一遍(部分好的同學可以不看課本跟讀),最后試著背讀,教師可視情況再進一步點撥、研析,進而達到對課文的理解與把握。
古文詩詞如此,現(xiàn)代文中疑難語句的理解也是如此。在八年級上冊《就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幾名學生對“和巴特農(nóng)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質(zhì)疑:“圓明園應該說是稀有的獨一無二的,為什么這里給以否定?”我先未設計討論與解說,而是讓學生找全這一句話齊讀“和巴特農(nóng)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這是幻想的某種規(guī)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話!弊x完之后,看似還不理解,我又加以點撥:“同學們自己試讀,看哪些字詞重讀,抓住句子主干。”兩分鐘后,有同學站起來給同學們加以了范讀,抓住了重點詞:“這不是一件……作品,這是……幻想……的典范,如果……”時機成熟,予以肯定,生再齊讀后,討論為什么這樣讀是正確的,大多學生也從而領悟了,熱烈討論中,不僅明確了作者對圓明園高度評價的本意,而且更深理解到最后一小句“如果幻想能有一個典范的話”這一假設句是后置句,應放在“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后,順序可調(diào)為“和巴特農(nóng)神廟不一樣,這不是一件稀有的,獨一無二的作品,如果幻想能有典范的話,這是幻想的某種規(guī)模巨大的典范!崩斫鈱哟误E然升華、提高!所以,在讀中悟,在讀中解,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最好的方法是“讀為先”!
【湖北省宜昌市點軍五中朱群】
〖淺談如何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要營造良好的質(zhì)疑氛圍〗
在課堂教學中,僅僅注意師生關系是不夠的,要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質(zhì)疑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產(chǎn)生問題,增強求知欲望,以便更好的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我在教《英法聯(lián)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為了更好地讓學生了解當年圓明園的樣子并了解它毀滅的經(jīng)過,我運用電教媒件,先展示了圓明園的美景,再播放《火燒圓明園》的片斷,使學生身臨其境,營造了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這時,學生也就課文提出了許多精彩的問題,也有許多精妙的答語。此外,朗讀法、表演法、比較法都能將學生帶入質(zhì)疑情境,產(chǎn)生良好的效果。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