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蘆花蕩》教學雜談

    新學網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上冊 > 蘆花蕩 > 《蘆花蕩》教學雜談

    【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第五中學周騰斌】

    〖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案例研究〗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閱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后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如我在教學《蘆花蕩》時,教后設計綜合訓練中出了這樣一道題:老頭子報了仇,他回去后怎樣向倆個小姑娘敘述的?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用多種方法闡述自己的道理。正當教師準備小結時,有學生提出:假如老頭子不回去,那還有什么話說?這時,教師不耐煩地用“別瞎猜”打斷了學生的思路。課后學生說,老頭子因為前面丟了面子,船上還有鬼子,他們追來了,老頭子再回到營地,那不是引鬼入門?通過對這一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橫縣巒城第一中學覃燕飛】

    〖淺談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形成良好的課堂心理環(huán)境氛圍〗

    改革教法,指導學法:每位教師都有自己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在教學中具體選用哪種教法。應該視它是否有利于創(chuàng)設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力和學會學習。因此,教學方法應依教材和學生的特點而不斷改革,比如教學八年級語文《蘆花蕩》這一課的時候,首先要學生講述在電視電影里所看過的有關抗日戰(zhàn)爭中斗智斗勇的故事,進行簡單分析相關的人物性格和具體的故事,這樣,首先在課堂上形成了歡快、活躍又有明確思維導向的的基本氛圍,然后,要學生介紹自己在預習中的收獲和問題,很自然的過渡到課文學習。在合作完成課文朗讀和深入理解的環(huán)節(jié)中,學生興致勃勃的討論,交流。理解故事后,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小說中的故事情節(jié)分析人物性格,尤其對“老頭子”的心理活動進行廣泛的討論。這樣的做法,不僅僅減輕了學習給學生的壓力,杜絕了單一的講授給學生的枯燥感覺,也使教學效果更加深入學生心理,形成主動內化,廣泛遷移。也進行了合作、如何與他人共處的嘗試。學習效果的提高,知識掌握過程的基調,都很好的調節(jié)改善了學生的學習心理,不僅僅有了愉悅感和自豪感,也從學習習慣,態(tài)度等多個方面有所收獲和提高。

    教學過程既包括教師的教法又包括學生的學法。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學好學科知識的關鍵,教師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是一項富有意義的心理教育,“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成功的教育不僅是會教,更是教學生會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定計劃、預習、聽課、記筆記、課后練習、復習等方法,指導學生如何觀察、記憶、閱讀、思考、操作、實驗,指導學生如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何珍惜時間,如何正確對待學習上的成功與挫折。要根據教育心理的規(guī)律、根據科學學習的方法、根據自身的經驗教訓和他人的成功經驗經常指導、教育。要重視個人指導,特別是對有不良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學生,更要及時幫助、糾正。學生有了正確的學法,減輕學習的心理負擔,學習起來得心應手,體會到其中的樂趣,產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龍孔初中黃通文】

    〖課文教學順序的自主設置·從“文中”開始教學〗

    在《蘆花蕩》一文中,我從第二部分(9到19自然段)一個老人護送兩個女孩子去找隊伍開始教學。在《蠟燭》一文中,我從第二部分(8到31自然段)一位老婦人置生死于度外,冒著炮火安葬紅軍烈士開始教學。這是對“長文短教”的一個嘗試。

    總之,漢語教學要與學生的求知欲和情感相溝通,教師要在載體──文章與學生之間搭起最有效的橋梁,針對不同的文章采用最恰當的教學順序和教學方法,使學生有豐富的情感體驗和知識積累。在語文教學中,既要借鑒傳統(tǒng)也要改革創(chuàng)新,才能不斷推動語文教學的發(fā)展。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qū)實驗中學唐榮】

    〖從語文教學中感受美·引導學生體會景物美〗

    我們要通過自然形象讓學生體味其中所蘊含的感情。如孫犁寫的《蘆花蕩》,這篇小說的景物描寫也是如詩如畫的。這部作品所反映的雖然是戰(zhàn)爭年代,但是,從作品所描繪的背景上,我們卻看不到殘恒斷壁,看不到硝煙烈火。通過景物描寫,展現出人們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從而歌頌愛國主義。

    【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冷水鎮(zhèn)中心學校黃有文】

    〖初中語文閱讀創(chuàng)新教學中的問題及對策·改進初中語文閱讀創(chuàng)新教學的對策〗

    創(chuàng)新思維的多角度性是指學生善于從多側面、多環(huán)節(jié)、多因素、多層次來思考,善于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如能對所提問題,引導學生加以分析、研究、思考,往往可以獲得的新發(fā)現。這不僅有利于鍛煉學生思維的深刻性,而且也可以為某些創(chuàng)新提供契機。

    例如:《蘆花蕩》一文中寫老頭子“像敲打頑固的老玉米一樣”。一個“敲”字將老頭子的形象寫活了。老師點撥道:“這里為什么用‘敲’而不用‘捶’呢?”有的學生答道:“‘敲’比捶來得輕、來得快,說明老頭子是在戲弄日本鬼子,用‘捶’就有點死板了!边@是從心情上來說的。有的學生說:“‘敲’字寫出了老頭子替大菱報仇時的勇敢、堅定、自信自尊、輕松自如,‘捶’字給人的感覺是死的,沒有這種味道。”這是從態(tài)度上說的。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老頭子玩弄敵人于股掌的英雄形象,對“敲”字的體會入木三分。學生的智慧之花開放,產生許多新的發(fā)現,在獲得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思維。

    【浙江省平湖市福臻中學吳仁法】

    〖重視教學反思、促進專業(yè)發(fā)展·教學預設與教學效果的差異點〗

    “預設”是預測和設計。教學預設,就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在課前對課堂教學進行有目的、有計劃的設想和安排。教學預設是實現教學最優(yōu)化理想境界的關鍵一步。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充滿了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教學對象的不確定性,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的不確定性,使得課堂教學充滿了許多變數,隨時都可能出現“半路追殺出程咬金”的現象,導致“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從而使教師的“美好教學愿望”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產生差異。教學反思就要尋找教學預設與教學的實際效果的差異所在,探究出現差異的癥結,找到克服的對策,以利自己以后的教學。

    在《蘆花蕩》的教學中,要求“熟悉課文內容,復述故事情節(jié)”,這篇課文故事性強,教師認為八年級學生應能較好地復述故事情節(jié)。因而,上課時在預習基礎上,聽錄音導讀一遍以后,便要求學生復述故事情節(jié),隨即抽了3名成績較好的學生進行復述,磨蹭了半天,結果3人都復述得不得要領,復述時不時看課文,有時索性照著念課文,這樣一遭下來,一節(jié)課只剩下十多分鐘,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只進行了一小半?梢姳疚膹褪龅碾y度很大,備課時學情估計不準,課堂上沒有及時調整,實在是一大遺憾,一次大的失敗。絲毫不用避諱,這樣實在而真實地總結自己的不足之處,有利于吸取教訓,有利于彌補不足。

    【湖北襄陽古驛鎮(zhèn)三中王玉強張煥榮】

    〖語文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yǎng)·課中明確目標,以“標”發(fā)揮主體作用〗

    目標是學習的向導,是思維的中國,有了目標,學生就能直奔課文的要點,自主探求答案。目標是學生憑借“切入點”質疑,經師生共同梳理出來的。學生參與課堂目標的制定不但能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激發(fā)他們的主動參與意識,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和能動作用。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讓他們主動思考問題、大膽探索、自覺動腦、動口、動手,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學習《蘆花蕩》一文,師生共同梳理出以下目標:

    1、復述故事情節(jié)。

    2、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3、景物描寫的特點及作用。

    4、感受老頭子的愛國主義精神,領會文章謳歌抗日軍民的戰(zhàn)斗精神的主旨。

    圍繞這些目標讓學生積極參與、充分探究。與此同時教師應做到:學生能看懂的,教師不講;學生能學會的,教師不教,學生能做的,教師不演示,學生能說的,教師不說。這樣給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提供空間,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更好地發(fā)揮。

    【山東省青島市第二十六中學陳凱】

    〖對話──閱讀教學的窗口·學生與學生的對話〗

    與完全個人化的閱讀不同,課堂閱讀教學是在一個集體中實施,有了輕松、活躍、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與氛圍,再加入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有利于激活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伊瑟爾的“空白理論”還明確指出:每一部作品僅是向讀者提供一種開放性的召喚式結構,都是一種吁求,對作品的理解也是一個不斷開放和不斷生成的過程!罢窃谶@一生生不息的解讀創(chuàng)造過程中,不同的讀者總是以自己突出個性、時代性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賦予文本以全新的意義和闡釋,從而使文本的意義得到不斷的開拓和建構,是有永恒的生命力”。(曹明海《文學解讀學導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版P31)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對話,就是緣于這種見解,他們在這一過程中不再有學習的好壞之分,至少在理解作品的空白、意義上的權利是一樣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學生與學生更容易溝通,因為他們身份年齡、生活經驗,智力水平更接近,他們之間的對話交流更易產生共鳴,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經過學生與學生的相互啟發(fā)、碰撞,產生出更燦爛的智慧火花,作品意義更趨完善,更能“具體化”。

    現在7~9年級的學生,都是13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對問題的認識、態(tài)度、情感方面處于動蕩多變期,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構建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既然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氣質都不一樣,就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作出個性化的反應。

    以八年級上冊《蘆花蕩》一課為例。教師在“體驗反思”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設計了一個拓展延伸的問題:“老頭子‘以牙還牙’,為大菱報了仇,你是怎樣看待‘以牙還牙’的?”問題如“一石激起千層浪”。有學生持肯定意見,因為“有仇不報非君子”;但有的學生提出反對意見:“怨怨相報何時了”?立刻又有學生起來反駁“在課間,你打了我一下,我可能不會想方設法還回來。但是如果再來一次‘南京大屠殺’呢?你的態(tài)度如何?”

    課堂上,學生們不自覺地分為正反兩方,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激烈的爭論,發(fā)散的思維,慢慢地,學生自己達成共識,如何認識“以牙還牙”,要分對象,分場合,分時間,分立場,分性質,分范圍,分程度,分手段等等!皩捜莶坏扔谲浫酢,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具體對待。在學生與學生的對話中,彼此引發(fā)思考,彼此受到啟示,彼此得到教育,同時,學生對文學作品也有了更深的審視與理解。仔細的傾聽,大膽的評說,積極的思維,內心的碰撞。不僅對學生的知識構建,實踐能力有所促進,而且使學生在獨特體驗中提高個人修養(yǎng),健全審美情趣和人生態(tài)度,在對話中建立正確的人生準則和價值觀。

    【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學李東青】

    〖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我在講《蘆花蕩》一文中“老頭子”的形象時,先讓學生閉上眼睛,回憶課文內容,大膽想象,在自己頭腦中首先構建出“老頭子”的形象。然后讓他們拿出紙筆,畫出自己所想象出來的“老頭子”的畫像,并找學生談為什么這樣畫?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征?然后再對照文中的插圖比較二者的區(qū)別。在比較中思考:作者為什么會刻畫一個這樣的老頭子的形象?從而可以看出他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這對于表現文章的中心有何作用?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qū)小溪塔第三中學紅蓮】

    〖閱讀:寫作的搖籃──小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寫作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

    在閱讀中鼓勵學生模仿學習寫作。創(chuàng)作始于模仿,模仿是學習的基本途徑。它著重于范文的模范作用,或以教材閱讀文章為摹本,或以補充的文章為摹本,模仿其語言,結構,寫作的技巧。這種體系易于上路,利于讀寫結合,適合初學寫作的人。其不足之處是,一味模仿不利于創(chuàng)新,尤其是已具備一定寫作能力的學生。

    能握緊拳頭,你就能成為作家:兩只手,十個指頭,代表一百篇文章,背誦她們,背寫她們,你就成了作家。當年巴金的老師講古文觀止,每篇文章才用五分鐘,然后就是讓他大聲背誦。林黛玉讓香菱熟讀王維的一百首詩歌而把她培養(yǎng)為詩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背誦她們,背寫她們,你就成了已經寫了一百篇文章的作家,然后你就象中了魔法似的身不由己地寫作:一篇,兩篇,一本書……這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但是我仍然的感謝我那兩位強迫我硬背《古文觀止》的私塾老師。這兩百多篇古文,可以說是我真正的啟蒙先生。我后來寫了二十本散文,跟這個啟蒙先生很有關系[讀著讀著,慢慢摸到文章的調子(巴金)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教學唯悟而已(滄浪詩話)]。

    朱熹也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

    以上觀之,仿寫是必要的,特別是對中學生而言,生活經歷和知識的積累欠缺,仿寫是不可超越的過程。

    這就像數學課一樣,學完了例題接下來應該做幾道習題。比如我在教學《蘆花蕩》一文時,讓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其中有一個學生找的是“人們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見有一只小船從葦塘里撐出來,在淀里像一片葦葉,奔著東南去了!庇谑俏以俳又穯,我們平時見到的哪些事物可以這樣描寫?學生紛紛把平時所見的表象逐一例舉:草、花、樹葉……;接著,我馬上讓學生來舉例進行練習,這樣練下來的結果是,在一次描寫秋景的作文中,有學生這樣寫道:“哇,多少種野花呀:紅的、黃的、紫的、白的……到處都是五彩的顏色,多么象是用五彩的顏料勾畫成的呀!”還有一個學生寫道:“看見那一簇簇、一團團黃中帶紫的野菊花,我迫不及待地撲了去……”看,“一團團”、“一簇簇”、“撲”這些詞語用得多準確、多生動,這樣長期以往,學生還學不會生動、具體的描寫嗎?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我經常鼓勵學生去背誦名家名篇名段,然后有針對性的模仿寫作,結果收到了不一般的效果。

    【黑龍江省佳木斯市電機中學王萍】

    〖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學生對每篇課文的學習,不是一開始就感興趣的,為此,教者應當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給學生設置問題的“障礙”,形成他們心理上的一種"沖突"。當學生急于解開這些“沖突”(問題)時,也就意味著進行了思維訓練,對課文重點、難點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蘆花蕩》一文,一開篇可讓學生思考:這篇小說的美表現在三個方面,即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描寫。然后引導學生通過復述情節(jié)體會它的傳奇色彩。這一番提問,勢必能激發(fā)學生對本文的興趣,并急切地研讀課文找答案。最后,當學生明確情節(jié)的傳奇性表現在老英雄身上。表現在老英雄的英雄行為上。老人手無寸鐵,獨自一人,竟把十幾個鬼子玩于股掌之間。一下子就使學生學得饒有趣味,接著主動去賞析小說中人物的立體美。可見教者如何結合教材實際,抓住突破口,把它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問”很是關鍵。

    【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陶莊中學歐靜】

    〖溝通“零距離”──閱讀與課堂的二次嫁接·鼓勵學生“動”起來〗

    課堂40分鐘是個常數,如果教師講得多,分析得多,留給學生的讀書時間就少了,甚至會出現學生學完課文還讀不通課文的現象。因此,教師要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摒棄過去那種從頭到尾的串講串問,把盡可能多的時間留給學生去閱讀、去思考,使學生始終處于一種積極的讀書狀態(tài),加深理解和體驗。這樣學生便從被動地接受中解脫出來,回到應有的主體地位,真正“動”起來。

    教學孫犁《蘆花蕩》的時候,為了提高同學們閱讀的興趣和效率,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默讀《蘆花蕩》,按不同的角色復述故事情節(jié):

    1、老頭子的自白

    2、大菱眼中的老頭子

    3、二菱眼中的老頭子

    4、八路軍眼中的老頭子

    5、敵人眼中的老頭子

    ……

    這樣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任意挑選不同的人物,按照自己的喜好來分析老頭子這一人物形象,當同學們熱火朝天的講完故事后,我的問題,“老頭子的性格“也就出來了,老師們,這就是方法。不同的方法會出不同的效果。這樣做的結果好處很多,首先迫使同學們把不懂的生字詞弄懂,其次他們必須讀懂全文,吃透了之后才能復述。在他們復述的過程中他們對人物的定位也就有了一定的框架。最后插一下,各位老師,如果這個時候你把你精心準備的課文閱讀拿出來做效果比你讓他們課后做哪個更好些,正所謂趁熱打鐵。

    【河北省晉州市第三中學師穎】

    〖怎樣使語文更生動·懸念的運用〗

    俗語云:“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备鶕袑W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特點,在課堂教學中,還可通過設置懸念,引導學生的積極思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懸念能給學生的心理造成一種期待情境,產生學習興趣和急于求知的緊迫心情。如教學《蘆花蕩》同學們了解了當時我軍處在被敵人嚴密封鎖的環(huán)境中后,我問:“在這樣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中,有一個人卻能撐著船自由的來回穿梭在葦塘里,這個人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這樣在講解中,一層一層設置懸念,抓住學生的心理,激起學生強烈的“樂學、樂知”的欲望。

    一個精彩而成功的懸念能達到最佳教學境界,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學得津津有味。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