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字子長,西漢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和思想家。
司馬遷自幼酷愛祖國的文化,十歲能背誦古文,從青年時代起就開始到各地考察風俗,足跡遍及祖國南北。初仕郎中,漢元封三年(前108),繼任父職為太史令。天漢二年(前99),正當他施展才華,全身心地投入撰寫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之時,卻被漢武帝投入監(jiān)獄,并處以腐刑,蒙受了奇恥大辱。那么,其受腐刑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說法頗多。
一般認為,當時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率三萬騎兵出酒泉抗擊匈奴,同時又派李陵率五千步兵,策應(yīng)李廣利。當李陵率兵深入匈奴后,卻遇上匈奴的主力,盡管李陵帶領(lǐng)將士奮力抗戰(zhàn),終因寡不敵眾,被俘而降。消息傳到長安,漢武帝十分惱火,滿朝文武官員趨炎附勢,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但是,司馬遷卻站出來替李陵辯解,這就冒犯了漢武帝的龍顏,由此被投入監(jiān)獄,受了腐刑。
然而,對此說史家亦有不同看法。有的認為,司馬遷遭受腐刑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沮貳師”,即詆毀漢武帝的寵臣李廣利。二是“誣上”,司馬遷極力為李棱的失敗投降辯解,那么失敗的責任在誰呢?顯然是歸咎于漢武帝。因為漢武帝給李陵的兵力太少,且又都是步兵。當李棱陷于困境時,又無得力的將領(lǐng)去接應(yīng),從而導(dǎo)致孤軍無援,兵敗而降。三是“為李棱游說”,即為李陵投降變節(jié)開脫罪責,甚至說好話。簡言之,“誣上”是司馬遷遭受腐刑的主要原因,“沮貳師”是借口,“為李陵游說”是導(dǎo)火線。
有的認為,司馬遷受腐刑的原因,不只是“沮貳師”、“誣上”或其他,還有漢武帝難以說出口的原因,這就是司馬遷所寫的《史記》。司馬遷的《史記》,有許多進步的方面,如肯定秦王朝的歷史功績,同情在漢王朝殘暴統(tǒng)治下爆發(fā)的農(nóng)民起義,不為漢朝統(tǒng)治者歌功頌德。而且,司馬遷撰寫《史記》,具有“不虛美,不隱惡”,堅持真理,秉筆直書的精神,敢于揭露當時君主將相的種種隱私等,這些都是漢武帝以及他所寵信的將相所不能容忍的。衛(wèi)宏《漢書舊儀注》也說:“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保ㄒ娕狁啞妒酚洝ぬ饭孕蚣狻罚┮虼,李陵事件,只是漢武帝對司馬遷進行迫害的一個借口而已。
還有的認為,司馬遷受腐刑,是漢武帝的剛愎自用、事事獨斷的結(jié)果。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任命丞相十三人,御史大夫十八人(其中四人升為丞相),這些丞相和御史大夫,或曲意逢迎,或恭謹保位,無人敢于犯顏直諫。司馬遷為李陵辯解,本意是為了維護朝廷的利益,減少人們對朝廷調(diào)兵不當?shù)闹肛?墒窃谑⑴械奈涞,根本不體察司馬遷的苦心,不等他把話說完,就將他下獄治罪,處以重刑。司馬遷在入獄六年后寫的《報任安書》中,也認為此事是武帝處事不周所致。另外,司馬遷受腐刑與漢武帝的變態(tài)性格有關(guān)。漢武帝晚年,乖張暴戾,聽不得一點不順耳的話,動輒就對大臣加罪,他先后任用的十三位丞相,就有六人因不太大的過失被殺或被迫自殺。所以,武帝對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的行為不加寬容,也就不奇怪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