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課程教材研究開發(fā)中心
【關(guān)于培根(王佐良)】
培根.F.(Francis Bacon 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家居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
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他自稱“以天下全部學問為己任”,企圖“將全部科學、技術(shù)和人類的一切知識全面重建”,并為此計劃寫一套大書,總名《偉大的復興》,雖然只完成1、2兩部分,但已造成重大影響。例如他在用拉丁文寫的《新工具》(1620)一書中提出的“四假相說”,有力地揭露了中古經(jīng)院哲學的主觀、片面、語詞混亂和盲目崇拜傳統(tǒng)權(quán)威等弊病,為英國經(jīng)驗論哲學的興起掃除障礙。他強調(diào)通過實驗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獲得知識,并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因此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163頁)。
此外,培根還寫了法律著作、歷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1622)、幻想游記《新大西島》(1626)和58篇短文組成的《隨筆》。
《隨筆》是培根在文學方面的主要著作,初版于1597年,只包含10篇極短的摘記式文章;經(jīng)過1612年、1625年兩次增補擴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國文學史上卻有重要地位。作者是一個通曉人情世故的哲學家和政治活動家,他在書中寫了對世家子弟的“社會的與道德的勸言”(這是書的副標題),內(nèi)容涉及哲學思想(如《真理》《死亡》),倫理探討(如《忌》《愛》《利己的聰明》),做官秘訣(如《高位》《黨爭》),處世之道(如《友誼》《詭詐》),治家準則(如《父母與子女》《婚嫁與單身》)等,還包括了對若干具體問題的建議(如《讀書》《旅行》《營造》《娛樂》),也不乏對藝術(shù)和大自然的欣賞(如《美》《庭園》)。
培根對每個題目都有獨到之見,誅心之論,而文筆緊湊,老練,銳利,說理透徹,警句迭出,例如:“善擇時即省時!薄暗滦歇q如寶石,樸素最美!薄绊樉骋滓娏有裕婢骋滓姷滦!薄耙磺序v達,無不須循小梯盤旋而上!薄奥暶q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薄白x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边@些話充滿成熟的人生經(jīng)驗,而寫法則務求清楚達意。使用的比喻十分恰當,但都來自實際。培根的文章也寫得富于詩意。詩人雪萊讀了他的隨筆《死亡》篇以后,曾贊嘆說:“培根勛爵是一個詩人”(《詩之辯護》)。
英國本無隨筆,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國植根,后來寫隨筆的名家輩出,因而隨筆成為英國文學中有特色的體裁之一,對此培根有開創(chuàng)之功。
(選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外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
【培根《論學問》(水天同譯)】
讀書為學的用途是娛樂、裝飾和增長才識。在娛樂上學問的主要的用處是幽居養(yǎng)靜;在裝飾上學問的用處是辭令;在長才上學問的用處是對于事務的判斷和處理。因為富于經(jīng)驗的人善于實行,也許能夠?qū)別的事情一件一件地加以判斷;但是最好的有關(guān)大體的議論和對事務的計劃與布置,乃是從有學問的人來的。在學問上費時過多是偷懶;把學問過于用做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guī)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學問鍛煉天性,而其本身又受經(jīng)驗的鍛煉;蓋人的天賦有如野生的花草,他們需要學問的修剪;而學問的本身,若不受經(jīng)驗的限制,則其所指示的未免過于籠統(tǒng)。多詐的人渺視學問,愚魯?shù)娜肆w慕學問,聰明的人運用學問;因為學問的本身并不教人如何用它們;這種運用之道乃是學問以外,學問以上的一種智能,是由觀察體會才能得到的。不要為了辯駁而讀書,也不要為了信仰與盲從;也不要為了言談與議論;要以能權(quán)衡輕重、審察事理為目的。
有些書可供一嘗,有些書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咀嚼消化;這就是說,有些書只要讀讀他們的一部分就夠了,有些書可以全讀,但是不必過于細心地讀;還有不多的幾部書則應當全讀,勤讀,而且用心地讀。有些書也可以請代表去讀,并且由別人替我作出摘要來;但是這種辦法只適于次要的議論和次要的書籍;否則錄要的書就和蒸餾的水一樣,都是無味的東西。閱讀使人充實,會談使人敏捷,寫作與筆記使人精確。因此,如果一個人寫得很少,那么他就必須有很好的記性;如果他很少與人會談,那么他就必須有很敏捷的機智;并且假如他讀書讀得很少的話,那么他就必須要有很大的狡黠之才,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史鑒使人明智;詩歌使人巧慧;數(shù)學使人精細;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之學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學問變化氣質(zhì)”。不特如此,精神上的缺陷沒有一種是不能由相當?shù)膶W問來補救的:就如同肉體上各種的病患都有適當?shù)倪\動來治療似的。踢球有益于結(jié)石和腎臟;射箭有益于胸肺;緩步有益于胃;騎馬有益于頭腦;諸如此類。同此,如果一個人心志不專,他頂好研究數(shù)學;因為在數(shù)學的證理之中,如果他的精神稍有不專,他就非從頭再做不可。如果他的精神不善于辨別異同,那么他最好研究經(jīng)院學派的著作,因為這一派的學者是條分縷析的人;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頂好研究律師們的案卷。如此看來,精神上各種的缺陷都可以有一種專門的補救之方了。
(選自《培根論說文集》,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作者鄧拓關(guān)于《燕山夜話》的說明】
△《燕山夜話》的篇幅有限,而且從它一開始同讀者見面的時候起,我便決心叫它在這一小塊園地中生活,不許它多占篇幅,不許它浪費大家的時間和精力。那么,遇到復雜的問題怎么辦呢?我的辦法是分做幾篇來寫!傊袞|西就寫,東西多就多寫,少則少寫,沒有就不寫,這是我信守不渝的宗旨。
(《燕山夜話》第二集《卷前寄語》)
△我常常想到、看到、聽到一些東西,覺得有了問題,隨時就產(chǎn)生一個題目;每一個題目有關(guān)的材料和觀點,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一點時間,就自己現(xiàn)有的水平,有什么寫什么;寫的時候,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思維過程,用文字表達出來。這個寫法,似乎對自己的寫作比較方便,而讀者在閱讀的時候,隨著這個思維過程,好像也容易體會問題的來龍去脈。
(《燕山夜話》第三集《作者的話》)
△有的同志問我:為什么近來有個別問題,分明有不同的意見,卻不見你們正面交鋒,互相辯駁呢?這種態(tài)度你以為是正確的嗎?
我認為這是涉及如何正確看待百家爭鳴的原則問題。多聽聽各種不同的意見,只有好處,決無壞處。如果聽到一點不同的意見,馬上就進行反駁,這樣做的效果往往不大好,甚至于會發(fā)生副作用。正確的方法應該首先讓別人能夠各抒己見,暢所欲言,真正做到百家爭鳴。即便有的意見在你看來是十分錯誤的,也不要隨便潑冷水,讀者自然會辨別是非。
(《燕山夜話》第四集《編余題記》)
△許多朋友來信問我,對這樣的專欄雜文應該如何看法?如何寫法?應該提出什么要求?我認為這問題可以有種種答案,但是,最重要的一點是要開門見山。我在別處發(fā)表文章講過這個意見,我認為現(xiàn)時文章的通病,就在于不能開門見山。許多文章的作者,即便有一二可取的見解或新鮮的知識,以及動人的事跡要傳達給讀者,但是往往不肯直截了當?shù)貙懗鰜恚瑓s要寫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廢話,然后才夾雜著寫出一點點新東西。如果這一點點新東西確有可取之處,那么,這樣的作者未免不智,他好比把珍珠丟進滄海,讓泥水沖掉了金沙,多么可惜!
(《燕山夜話》第五集《奉告讀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