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 李正友
蘇教版小語教材十冊第十八課《學與問》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課文對“勤學好問”這個觀點的敘述言簡意明。先寫“問”的重要性,再舉例證實;接著寫向誰“問”;然后寫“問”與“思”要結合,最后有理有據(jù)提出觀點:養(yǎng)成勤學好問的習慣,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文章的結構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
如何讓學生初步感悟這種文體的結構特點,平時在表達自己的某種觀點或給別人講明某種道理時能自覺地借鑒本文的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一種訓練方式,以下是此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課堂部分實錄:
師:同學們,剛才你們大膽地暢想了學習《學與問》這一課后,自己今后的學習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情真意切。現(xiàn)在我們回過頭來看課文,不難發(fā)現(xiàn),課文要告訴我們的道理都在1、3、5小節(jié)中,作者為什么還要在文中插入兩個小故事呢?好好想想,與周圍的同學交流自己的想法。
(學生沉思了一會,便開始交流起自己的想法。三分鐘,安靜下來)
學生1、老師,我想可能是作者害怕我們看了他的文章不相信他說的道理,加上兩個名人的小故事讓我們更加得相信。(同學們哈哈大笑)
學生2:我同意剛才同學的意見,如果沒這兩個小故事,光講道理的話,別人會不太相信。
學生3、這兩個故事是作者有意寫的,是有力的證據(jù),證明了作者說的話是正確的。
……
師:是啊,這兩個故事對于這篇文章很重要,這就是說理性文章所具有的結構特色,大家今后講道理或教育幫助別人時可要多想想這篇課文的寫法。
師:為了檢驗大家活學活用的能力,老師給大家講個故事:古時候有一個很有學問的人家,得到了個當朝宰相贈送的書有“學問”兩個字的金匾。這家主人過世后,他的兩個兒子分家,誰都想得到那塊能帶來學問的金匾,互不相讓。結果兩人只好找來工匠把匾從中一分為二。老二得到了有“學”字的半塊。于是他就扛著這半塊匾到處求學,見什么學什么,從不多問。幾年下來,卻一無所獲。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智者,各位同學你們現(xiàn)在就是這位智者,我就是這家的老二,請利用課文內容,你該如何幫助我這位只知“學”的青年呢!
學生們一下子活躍了起來,寫得寫,在書上劃的劃。五分鐘后,個個躍躍欲試。他們不僅能用書上原文、原故事來生動地給我這個“老二”上了一課,有的還利用自己所知道的名從故事來說服我。不自知不覺中,大部學生不僅能創(chuàng)造性地復述課文內容,還繪聲繪色地交流自己所知道的有關“學與問”的名人小故事,可謂一舉多得。
反思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就是讓學生進行了充分地角色體驗。通過智者身份的體驗,學生不僅鞏固了課本知識,體驗了文體的結構,更重要的是學生將自己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進行了融合,把已積累的零散的知識系統(tǒng)化了。角色體驗在德育課中經常使用,已被證明是一種好方法,為什么我們的語文課堂就不能大膽地使用了。新課標強調學生的情感體驗,角色體驗不就是情感體驗的基礎嗎?我想只要我們平時結合每篇教材的特點,多想辦法,角色體驗定會在語文課堂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作者:北京新東方揚州外國語學校李正友
郵編:225006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