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溫州市育英國際實驗學校 馮飛海
談讀書
〖教學目的〗
1、學習文中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進行說理的方法。
2、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精辟的句子。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課文中出現(xiàn)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舉例論證、道理論證、比喻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難點: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情況
分小組比賽,檢查積累材料的情況。要求每小組派代表把整理好的關于讀書方面的名言警句、名人讀書的趣事講出,以多者為勝方。
二、簡介作者導入新課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生貴族家庭。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1年因受賄為國會彈劾去職,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峨S筆》是其文學方面主要著作,開創(chuàng)英國隨筆這特有體裁。
三、指導學生通讀全文,把握內容
1、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明確:這篇隨筆寫法不同一般,它論述的范圍相當廣泛,語言十分簡練,幾乎一句話就是一個觀點。
2、理解文章內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讀書?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運用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
明確:文章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去理解:
⑴第一層:(從開頭到“全憑觀察得過且過知”)闡述讀書的正確目的。
①先從正面說,讀書有三種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長才。重點闡述了讀書的好處。
②后從反面指出讀書的三種偏向: 并論述讀書和經驗的關系。
③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夠讀書、用書,而用書的智慧是在觀察生活中得來的。
④提問體會句子含義及作用。 文章開頭的第一句話,運用的是排比說理。
⑤提問體會論證方法: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體會: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這種手法,顯出其文筆老練,說理透徹。又如:“德行猶如寶石,樸素最美!薄奥暶q如大河,空虛無物者浮,實學有才者沉!薄 這種比喻的運用,使其文章更顯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⑵第二層:(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始能無知而顯其有知)闡述讀書的方法。
①本層第一句,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明確:這一句指出讀書要仔細推敲細思,反對故意挑刺,迷信書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②對不同的書,作者又主張怎樣?
明確:學生找出語句,明確作者主張采用的不同的讀書方法。
③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讀書和討論、作文、做筆記結合起來的那些句子。
⑶第三層:(讀史使人明智—結尾)闡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各種缺陷。
分兩個小層理解:
①作者在這一層舉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論述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體會其說理方法。
明確:排比說理、歸納說理。(正面指出)
②作者進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讀書來彌補,就像身體百病,可以用運動驅除一樣。 (反面指出)
論證方法:對比論證、舉例論證。
四、討論與交流
1、學習本課后,對議論文的寫作的認識體會。
2、本課中出現(xiàn)的名言警句很多,以小組為討論單位,談談對這些內容的看法。
五、總結、歸納
六、布置練習
摘抄有關“讀書”方面的名句擴大寫作素材庫,積累寫作經驗。
不求甚解
〖教學目標〗
1、以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為主,充分激 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探究精神;
2、認識讀書的益處;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 習慣;
3、培養(yǎng)學生搜集資料、處理信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1、導人新課
2、讓一個學生朗讀全文,其余的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
⑴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⑵這位同學讀得好在哪里?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3、快速閱讀《不求甚解》,邊讀邊思考:
找出“不求甚解”在本文中的含義 。
4、學生自主提出有關的問題,分小組研討。
⑴“好讀書” 和“不求甚解” 有什么關系?
⑵肯定“不求甚解” 的方法為什么要反對馬馬虎虎的態(tài)度?
⑶本文主要討論了什么問題,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5、拓展訓練:
學習《不求甚解》的寫法,對下列成語進行辯證分析,運用求異思維,口述新的立意。
⑴“見風使舵”新解
⑵“班門弄斧”辯
⑶“濫竿充數”辯
(明確:成語新解,重在從不同的角度去詮釋,劃清必要的界限,從正名人手,這往往是行文的前提,另外要緊密聯(lián)系實際,借題發(fā)揮,做到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見風使舵”一詞,多用于那些不講原則的世故之徒,但如果我們賦予“風”以新的含義,喻指實際情況的變化或者規(guī)律,我們可以翻出新意;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掌握方向,采取相應的措施,推動社會主義的航船向前發(fā)展。這樣聯(lián)系現(xiàn)實不是大有文章可做嗎?“班門弄斧”這個成語,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不迷信權威,敢于向權威挑戰(zhàn)”的新意!盀E竿充數”這個成語,也可以從故事人手,翻出“濫竿之所以能充數,在于欣賞者的水平低下”的新意。)
6、作業(yè) : 背誦課文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