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喚醒情境創(chuàng)設的生活性
情境創(chuàng)設從何而來?不是教師憑空虛構(gòu),也不是隨意拼湊。而是根據(jù)課堂實際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讓生活的意象牽動學生的情感,讓自然界的景物喚起學生心靈的感應。
劉勰說:“歲有其物,物有其宏,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一葉且或迎意,出聲有足引心,況春風與明月同夜,白日與春林共朝哉!痹凇秳e了,母!返淖魑恼n例中,我采取了四個情境創(chuàng)設,全部都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的。
首先播放學生自己制作的畢業(yè)相冊,勾起他們對小學生活的點滴回憶;接著分別出示老師、同學、校園場所的圖片情境,引導他們說排比句,由于情境創(chuàng)設的真實和生活性,學生說起來歷歷在目,感同身受。而在《筷子翻書競賽》的習作指導課上,師生將筷子帶上了課堂,饒有興趣的組織了用筷子翻書的比賽,看著同學們興致盎然的神情到最后水到渠成的寫作,讓他們的內(nèi)心再次感受到作文材料來源于生活,情境創(chuàng)設更要融入生活。
三、指引內(nèi)化導方法
作文是把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jīng)歷的事按一定順序真情實感地表達出來。
概括為:輸入——內(nèi)化 ——輸出這樣一個過程。輸入即觀察,觀察看到的、聽到的、做到的。內(nèi)化即思考,包括聯(lián)想、猜想、想象。輸出即運用,運用表達,有序的寫出來。我們平時的作文課為什么會枯燥、單調(diào),學生學得索然無味,教師教得艱難,那是因為平時老師們都忽略了“內(nèi)化”這一環(huán)節(jié)。也許教師都知道讓學生去觀察,去生活中找到作文的素材,可是如何指導學生想象、思考,我們并未研究過,或者說涉入太淺,于是直接由“輸入——輸出”,相信別說是小學生,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能做到。筆者經(jīng)過借鑒反思和親身實踐,總結(jié)了以下幾種指導方法。
1、細致入微觀察法
觀察法是我們一線教師用得最多的指導方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是那么簡單,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最容易忽視指導學生如何觀察,以至于學生看過、聽過卻總記不住。觀察方法可以分為動態(tài)、靜態(tài)、方位、時序、遠近、主次、整體與部分觀察。不同的事物采取不同的觀察方法,這需要教師細致入微的指導。
比如:在一次《寫一種植物》的作文課上,我?guī)ьI學生實地觀察了校園中的夾竹桃。先讓學生整體觀察夾竹桃這棵樹,再深入到局部觀察,重點觀察夾竹桃的花和葉,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又讓學生采取遠觀和近看的方法,了解夾竹桃花葉的特點,最后,讓學生運用眼睛看,動手摸的方法觀察夾竹桃花的色彩和質(zhì)感、葉子的形狀以及葉背的特色。通過一節(jié)課的研究觀察,學生筆下的夾竹桃如同活生生的一棵樹躍然紙上。
2、例文引路示范法
例文的示范指導猶如一把雙刃劍,指導得當,則錦上添花;指導不正,則千篇一律。教師指導時應明確例文只是讓學生從中習得一種方法,而不是全部模仿抄襲。在《別了,母!纷魑闹笇е校處熢谌绾伟岩蝗艘皇乱惶卣髟攲懙臅r候出示了例文,引導學生評析為什么文中的人物形象如此豐滿,原來是運用語言、神態(tài)、心理的描寫讓之生動起來,在這里,學生真切的學到了怎樣刻畫人物形象。
又如:湖南的趙娟老師在香港上了一節(jié)《我喜歡的動物》作文指導課,在指導寫具體時,趙老師通過一長一短的寫壁虎的兩段文章對比,引導學生參與評價,比中得法,讓學生由此得到了這樣的認知:把壁虎的五官、四肢、皮毛等部位的形狀、顏色、大小寫出來,就是具體地寫出了動物的特征。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