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相關人物介紹

    楊時

    楊時(1053—1135年),字行可,后改字中立,號龜山,宋代將樂縣人,是我國著名的理學家。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登徐鐸榜進士,歷任州一級的司法、防御推官、教授、通判等職,還擔任過知縣、秘書郎、著作郎、徑筵、左諫議大夫、工部侍郎、龍圖閣直學士等。

    楊時少年時,聰穎好學,善詩文,人稱“神童”。29歲那年前往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勤奮好問,學習成績優(yōu)異,與游酢、伊熔、謝良佐并稱“程門高弟”。后來,楊時學成回歸之時,程顥目送他遠去,感慨地說:“吾道南矣。”程去世后,楊時又一次北上求學,從師程顥之弟程頤,他不僅學習勤勉,而且非常尊敬老師。有一次與游酢去拜見程頤,見老師正在廳堂上打瞌睡,不忍驚動,便靜靜地站在門廊下等候。這時,天空正紛紛揚揚下著大雪,待程頤醒來,門外的積雪已經(jīng)下得很厚很厚了,成語“程門立雪”講的就是楊時這種好學精神和尊師重道的故事。

    楊時一生精研理學,特別是他“倡道東南”,對閩中理學的興起,建有篳路藍縷之功,被后人尊為“閩學鼻祖”,他的著述頗多,主要的都收集在《楊龜山先生文集》中,他的哲學思想繼承了二程的思想體系,被后人稱之為“程氏正宗”。楊時還用《華嚴宗》、《易經(jīng)》的內(nèi)容來闡述他的哲學思想,并用孔孟的《大學》、《中庸》、《孟子》中"格物致知"誠“形色”、“天性”等概念來豐富、擴充自己的思想。對“理一分殊”、“明鏡”等學說有新的創(chuàng)見,還在自然觀上,吸收了張載“氣”的唯物主義學說。他的哲學思想對后來的羅從彥、李侗、朱熹等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也對我國的古代哲學,特別是思辨哲學方面產(chǎn)生過深遠的影響。他的哲學思想流傳到國外,在南朝鮮、日本的影響很大。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宋使壓到高麗(今朝鮮),國王急切地問道:“龜山先生安在?”

    楊時不僅是一個著名的理學家,還足一個很有影響的政治家,他在擔任地方官吏時,所到之處“皆有惠政、民思不忘”。在虔州任司法時(1098年),秉公辦案,剛正不阿;在瀏陽任知縣時(1093年),積極上書朝廷,反映實情,賑濟災民;在余杭任知縣時(1106年),頂住奸相蔡京借口“便民”實為其母筑墳的害民之舉,在蕭山任知縣時(1112年)修筑湘湖,蓄水灌田。后人建祠堂、描畫像祭祀他。楊時在朝廷任職時,不畏權勢,據(jù)理直言,所言多卓有見識,所行不乏愛國之舉。他以“棄軍而歸”“帥臣失敗”為由,對貪生怕死的童貫“明正典刑”,他還上疏斥責奸相蔡京等人聚斂"花石綱",以為此舉有“誤國之罪”,“其害尤甚”,要求朝廷廢除之,并堅決反對割地求和的投降賣國政策,力主抗金,挽留抗金名將李綱,但楊時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愿明詔有司,條具祖宗之法,著為綱目……”甚至認為奸相蔡京所作所為是“繼神宗為名,實扶王安石以圖身利”,“今日之禍,安石啟之”,要求“追奪(安石)王爵,毀去配享之像”,這表現(xiàn)了楊時復古、保守的一面。

    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楊時辭世,終年83歲,葬于將樂水南烏石山麓。宋朝賜“左大中大夫”,又贈“太師、大中大夫”等封號,謚“文靖”,并在將樂龜山麓建有“龜山書院”、“道南祠”,宋度宗趙構為書院題名,清圣祖玄燁題匾:“程氏正宗”。至今每年拜謁楊時陵墓的游人仍絡繹不絕。

    程頤 程頤(1033~1107),教育家。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北宋洛陽人。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jiān)教授。元祐元年(1086)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chuàng)“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幼承家學熏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親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說其兄程顥對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

    24歲時曾在京師(今河南開封繁塔之左)授徒講學。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偕兄于嵩陽講學。元豐元年(1078)知扶溝縣,“設庠序,聚邑人子以教之”。元豐五年,文彥博將其鳴皋鎮(zhèn)(今河南洛陽伊川縣境)之莊園贈給程氏,乃自建伊皋書院,講學其中幾達20年。同程顥一樣,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圣人,“圣人之志,只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圣人以天地為心,“一切涵容復載,但處之有道”,因此,教育必須以培養(yǎng)圣人為職志。在教育內(nèi)容上,主張以倫理道德為其根本,“學者須先識仁。仁者藹然與物同體,義、智、信,皆仁也。”《宋史》稱他“學本于誠,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指南,而達于‘六經(jīng)’”。

    教育以德育為重,強調(diào)自我修養(yǎng),其途徑為致知、格物、窮理。“致知則智識當自漸明”,致知乃在窮理,即盡天理。致知的辦法是“格物”!案裾撸烈病,“格”是內(nèi)感于物而識其理!岸磕芤暵牰荒苓h者,氣有限耳,心則無遠近也”,因此認識事物的關鍵乃在“心”。心“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非在外也”,故致知重“內(nèi)感”而不重外面事物。在學習方法上,強調(diào)求其意,“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后可求其意,未有文義不曉而見意者也”。

    另外,主張讀書要思考,“不深思則不能造其學”;蛟唬骸皩W者亦有無思而得其乎?”其教育主張和思想對后世教育影響極大。后人曾在他講學之地設書院以為紀念,如河南嵩陽書院、伊川書院等。另外,全國各地亦有紀念他之書院,意在追蹤繼軌,以示其思想綿長。其著作被后人輯錄為《河南二程全書》、《程頤文集》、《易傳》和《經(jīng)說》。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