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首頁 語文 數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同題閱讀:敬畏自然

    詹克明

    新學網 > 語文 > 人教課標本八年級下冊 > 敬畏自然 > 同題閱讀:敬畏自然

    (之一)

    大自然既簡單又復雜,像個樸素和藹又淵博深沉的學者,它深藏著自己博大精深的內涵,外表卻又顯得極為平易隨和。天真的稚子也能如魚得水地嬉戲其中;大字不識的山村老漢數著粗硬的手指也能對付。順應自然的活法真的挺簡單,但是當你試圖探究它深層內里之秘密時,它一下子又顯現出層層纏裹的錯綜復雜,你會感到它是那么深不可測,奧妙無窮。不論你鉆透多少層,總歸還有更深的一層謎把你兜住,你仍然不知道造成這更深一層“果”的“因”又是什么。人!憑你這點本事休想跳出“未知”羅網的盤絲洞。

    大自然似乎更偏袒簡單的活法。頭腦簡單的羚羊也可以悠哉地生活在大草原;從不思考的蚯蚓也可以舒緩地縱橫地下,繁衍生息。大自然只消交給它們幾件“本能”的看家本事,就夠它們吃一輩子的。倘若你看到蚯蚓無端地爬上高出的路面,兩天內必有一場暴雨。咱們人類動用了那么多先進技術:宇宙火箭、氣象衛(wèi)星、太空遙感和大型計算機,分析了一張又一張氣象云圖,進行48小時天氣預報,還常有報不準的時候,而這個一條直腸子通到底、不能再簡單的小小蚯蚓又憑哪門子本事做出如此準確的氣象預報呢?

    簡單性與復雜性都是一種活法。莊子觀魚,魚望莊子,一個活得復雜,一個活得簡單,不管選擇哪一種,大自然都給你條生路。順生、順時、順應自然,大自然就象白晝那樣一目了然;钪⒉浑y,不信?你去問牛。

    大自然還算公平,他寵愛簡單,也獎掖復雜。他總是給復雜者出難題,卻從不為難簡單者?鄲揽偸菍儆陬^腦復雜者。大自然創(chuàng)造出會思考的人類,不過是和他玩一場永無休止的“有獎猜謎”游戲。獎品是──你猜中哪一條,就可以使用哪一條科學原理,將它變成技術產品,供人類享受。人類──大自然的天然“謎友”,要是不互相打架,總是斯斯文文地猜謎該有多好!

    人類祖先出自于知識貧乏,對大自然充滿著神秘、恐懼與困惑之感;當今一些科學巨匠出自于對大自然的的透辟理解,也被它那不可思議的美妙、莊嚴和深邃所震撼。這兩種人對大自然存有一種發(fā)自內心的敬畏,惟獨那些灌了“半瓶子”粗淺知識的現代人反倒狂妄傲慢的了不得。

    不要以為未知都在離我們現實生活十分遙遠的科學前沿,諸如宇宙起源、生命起源、黑洞、夸克、超弦……也許在我們身邊,甚至在我們最為熟知的地方偏偏存在許多“謎洞”和“謎眼”。有時發(fā)現之后人們才領悟到它竟是一個激動人心的科學新天地,會令人類思維全部為之改觀。

    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有感知、能思考的人類并不是讓他反過來研究自己的。

    我們的感官和大腦都是環(huán)境的產物,造就出它們,純粹是為了人類在地球這個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中獲得最適宜的生存。僅此目的,絕無他意!

    大自然本無所謂顏色、聲音、味道,它只有光的波長、振動頻率和相關的化學反應、物理效應。純粹是為著人類自身生存的需要才“選擇”了16──200000赫茲這段聲波作為“可聽”的聲音,選取400──800納米的光波作為“可視”的顏色。超出這個頻率范圍的聲波哪怕再“響”我們也聽不到──謂之靜;越出這段波長的光哪怕再“亮”我們也看不到──謂之黑?梢婌o并非一定無“聲”,黑并非一定無“光”,何以如此?完全是為照顧我們生存需要。

    試想人類若能聽到16赫茲以下的“次聲”,則自家胸腔內,心臟跳動聲如雷鼓,兩肺呼吸如拉風箱,腹腔腸胃蠕動如狗舔湯盆,屋外孤鳥離枝,枝顫如撥琴弦,室內睡貓鼻息,氣流如風笛長吹……日日夜夜陷入如此嘈雜,人類將何以安寧?同理,人類若能看到波長800米以上的紅外線,則夜間人體通明,桌椅件件發(fā)光,取暖爐強光刺眼,又將何以安眠?鹽本無所謂“咸”,糖本無所謂“甜”,空氣和水本無所謂“無色、無嗅、無味”,這均為有利于人類生活需求而已。大自然無意特別恩寵人類,并未給予他超出生存實際需要的任何東西。人之視覺不如鷹之高遠,不能象貓夜視;人之聽覺不如蝙蝠之能辯“超聲”;人之嗅覺不如獵犬與野獸。人類不能感知氣壓、電壓、磁極、次聲,不能自計時間,人類不得不靠發(fā)明各種儀器,借以延伸感官。

    相對而言,人類的大腦配置可算是大自然格外開恩了。根據世界著名古人類學家理查德.利基的研究:“猿的新生兒的腦量平均大約200毫升,大約為成年時腦量的一半。”據他推測,若按此一般規(guī)律,平均腦量為1350毫克的先代人,其妊娠期理應是21個月(而不是目前的9個月),俟其新生兒腦量達到675毫克時再降生。由于人類骨盆開口的限制,只允許新生兒腦量達到385毫克時就得提早出生。從這個意義上看,我們人類個個都是“早產兒”!怪不得人類嬰兒剛生下來會如此軟弱無能,這般嬌癡無助,非得在母親懷里補足這21個月才能下地走路。《封神演義》的作者也許早就猜出了這個道理,他筆下的那個哪吒妊娠期足足42個月(剛好為21個月的兩倍),一生下來就能“滿地上跑”。有時“神話”比“人話”要有遠見得多?茖W與神話都需要想象力,兩者常常先期而合。想當年吳承恩筆下的孫悟空,拔一撮毛就“克隆”出一大群孫悟空,現在英國人不是已“克隆”成功一只羊了嗎?專家指出:克隆技術最好是用“干細胞”,這在毛發(fā)中就有。當年孫悟空從后頸拔毛該是何等聰明。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碧热粑覀冇冒咨硎救祟愐阎谏硎救祟愇粗,那么,在無限廣闊的黑色背景中,我們人類只不過是在一塊極其有限的的區(qū)域中?茖W永遠依存于未知,永遠離不開對未知的探索?茖W只有植根于“未知”的土壤中才能永遠保持鮮活。

    優(yōu)秀的科學家從現象中發(fā)現規(guī)律,而天才的科學家又從眾多規(guī)律的復雜聯系中發(fā)現了簡單,依據這些簡單的原理能夠將已有的科學知識系統(tǒng)化,并分門別類地梳理成“知識樹”形式。然而,作為整體聯系著的大自然并不承認這種人為地割裂自然的狹隘見識。他常常神奇地使這些孤立的樹之間“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有時兩門年輕學科少年氣盛,一個向著宏之又宏的方向,另一個向著微之又微的方向各自孤軍奮戰(zhàn),長驅直入,活像兩個孫悟空在大自然的掌心中,分別朝著兩個相反的方向拼命翻著跟斗。當他它們意得志滿地在各自的“天盡頭”小解時,到頭來,卻發(fā)現兩泡猴尿澆到了同一根柱子上。古生物學撥動著核物理學的“絕對時鐘”;宇宙學的脈沖中子星彈奏著微觀中子物理的樂譜。

    也許人類最大的未知就是──不知道什么是自己永遠無法知曉的!這似乎是一個悖論,如果你確確實實已經知道了存在著這樣一個領域,你對它就不再是一無所知。

    我們的頭腦中只能貯存“知”,不能容納“非知”。不論是“已知”還是“未知”都屬于不同程度的“知”。一個人處于絕對黑暗中,對周圍完全無知,他不知“有什么”,也就不存在“看不見什么”具體東西的問題。這是一種“非知”狀態(tài)。只有當他觸到某一物件才產生“看不見什么”的問題,它屬于未知狀態(tài)。

    人類只能知曉“知”,不能知覺“非知”,更不知道有多少“非知”存在。只是從哲學的理念上看,應該存在著無窮無盡的“非知”。一個造詣高深的科學家不僅他所通曉的“已知”以及他腦中的“未知”要遠遠多于一般人,而且他的頭腦中對“非知”也隨時保持高度的警覺。一旦機遇出現,他能突破頭腦中“已知”的束縛,敏感地識別,及時地捕捉,并竭盡全力地將“非知”轉化為“知”,最終成為“已知”。

    先民們敬畏自然、崇拜自然,萌生過樸素的宗教感情。他們崇拜火,崇拜太陽,崇拜母神,公元前3900年的古埃及人甚至崇拜尼羅河,每年在汛期之前都要在河中溺死一名少女,作為“尼羅河的婚禮”。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它最近400年的突飛猛進,在一般人們的心目中大自然似乎已一覽無余不再神秘。人們不再敬畏自然,憑借手中的科學技術,改變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出數不勝數的人工制品,過上了越來越舒適的生活。人們漸生狂妄,乃至發(fā)展到“人類至上”的程度,活象普希金筆下的那個漁婦。解除了敬畏之心束縛的人類,總是為著各自的私利胡來,他們爭相掠奪自然、破壞自然,把一個本不算大的地球折騰個兜底翻。近地大氣層到外層空間,河流湖泊到深海大洋,高山峻嶺到原始森林,良田草場到大漠荒原,凡人跡所到之處全被糟蹋得不成樣子。可憐這個蒙著藍色輕紗,在太空中獨具魅力的星球幾乎找不到一處凈空、凈水和凈土。藐視自然、不懂自然而又慣于鹵莽行事的人活像鄉(xiāng)里人稱的“二桿子”,什么都不忌諱,什么都要胡來,不顧子孫后代,不信因果報應,天不怕、地不怕、神不怕、鬼不怕,大自然更不怕,沒有任何王法和規(guī)章能管得住他們,他們的破壞力是毀滅性的。遺憾的是,人類中的這種“二桿子”并不在少數。哪怕他重權在握,哪怕他家境富裕,哪怕他頂著個“總工”、“總裁”頭銜,在對待自然的態(tài)度上,他們仍然是個“二桿子”。

    人類在發(fā)展中墮落,在科學中愚昧,在叛逆自然中自掘墳墓。忤逆自然的人類將不會在大自然中壽終正寢。人類是一個整體,我們都是“地球號”宇宙航船的乘客。共生共滅的人類只有同舟共濟,只有拯救整個人類才能真正拯救我們自己。

    敬畏自然、順應自然、理解自然,我們人類方可在大自然中和合萬世,頤養(yǎng)天年。

    (之二)

    自然,即宇宙、天地、環(huán)境與生物的關系怎樣,人又處于怎樣的位置?我們人類做了那些對不起自然的事?受了自然怎樣的報復?人類在發(fā)展自身的過程中,要如何協調與自然的關系?人是自然的主宰嗎?人要繼續(xù)在自然中繁衍生息,發(fā)展進步,該好好地思考這些問題。

    充分尊重與敬畏自然

    人類是大自然依據某種規(guī)律生成的藝術。在大自然面前,人類只不過是受到自然羽翼庇護的一枚脆弱的薄殼鳥蛋,只不過是在母親慈愛目光下蹣跚學步的孩子。人類對宇宙的認識越深入,就越感到自然力的偉大、神奇,越感到生命的珍貴和困惑,正如丹麥哲學家基爾凱戈爾所說:“從最小的蒼蠅到神下凡化身為基督的神靈,每一件事對我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比祟悜摮浞值刈鹬爻錆M秘密的自然。

    禪語說:“一花一世界,一樹一乾坤!笔前,我們可以從花、樹中找到有關植物、土壤、氣候、空氣、陽光等資料。從現在科學的理論出發(fā),從細胞克隆的技術出發(fā),科學家至少從理論上贊同,能過從一粒沙子克隆出一個是宇宙。但我們人類到底已了解了多少?能做出的事又有多少?天文學家耗費了數十年的心血,計算出形成目前地球生態(tài)所必要的物理常數,其中最主要的5個數據是:c=2.99792458×1010厘米/秒;h=1.054589×10-27克·cm2/秒;G=6.673×10-8cm3·g-1 ·秒-2 ; e=1.60219×10-19庫侖·秒-1; mP=1.67261×10-24克?茖W家們發(fā)現,宇宙中所有事物的物理特征尺寸,如原子的大小、密度,核子大小、密度,分子作用等都有這幾個基本物理常數參與形成。人以及其它一切事物,均是這些物理常數“拼裝”的結果。科學家們發(fā)現,在生命的組合過程中,任何一個常數發(fā)生極小的改變,如即使有百萬分之一的變化,生命就無法產生,宇宙就不是現在的模樣。如地球溫度高了,則生化反應太快,人的壽命就會縮短;溫度低了,反應就會停止;G如太大,太陽就出現高溫等。這一原理延伸為生物科學的多元選擇原理,即宇宙間的任何生物都是大自然多種必要因素的合力作用而特制成功的。因此,人和其它生物一樣,都是大自然的杰作。

    大自然的智慧,是人類正苦苦探索而終不得解的神秘智慧。5個常數為何能協調一致而造成生命?有些學者曾提出一種偶然性的“隨機生命誕生學說”,如一次大規(guī)模爆炸產生生命等,然而這種假想一出爐,馬上被眾多學者否定。經過大型計算機計算,生命出于偶然生成的可能性幾乎沒有。科學家們駁斥這種理論時說,5個條件偶然相同造就了細胞,這種可能性如同說一陣刮過飛機零件庫的大風能拼裝出一架波音飛機,一只猴子去玩電腦鍵盤能打出莎士比亞的戲劇一樣,是何等荒謬的假想。那么,是什么智力使生命得以產生?只能用“大自然的智慧”來解釋。中外學者早已發(fā)現了地球的自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現象,是什么智力設計得如此巧妙,使地球有了白天黑夜,有了一年四季?只能用“大自然智慧”來解釋。對宇宙天體認識深刻的愛恩斯坦,是杰出的科學家,同時又信奉基督教,因為在人類還沒有探明“大自然智慧”的神秘力量之前,敬畏信奉這種威力同時是一種精神寄托與追求,愛恩斯坦把這種威力視為“上帝”。

    現代人的自然觀,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對自然應充分尊重與敬畏。

    中華先哲的睿智

    中華先哲,儒、道、釋三家,都強調尊重自然,都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作為生存的最高境界,其中最使現代人感到敬服的是道家老子、莊子的思想。

    老子學說的精華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法地,是說人要師法大地,向大地學習。學什么?大地承載了萬物,卻不要任何回報;大地承載了萬物的罪過,卻仍然寬容的讓萬物發(fā)展!兑捉洝返摹袄へ浴,把大地特征用“直”、“方”、“大”3個字概括,“直”是順道而行,不走邪路;“方”是講求原則,善惡有報;“大”是博大寬廣,包容一切。這些品質,不正是人類發(fā)展所迫切需要的嗎?

    地法天,是說大地的一切,又是師法了宇宙。老子認為,大地只是天的組成部分,大法的法則,來自于天。我們效法大地,就應知道地所師法的天。《易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行健”是宇宙的運行轉動,永遠在正常健全地進行。據當代大儒南懷瑾先生考證,中國古代學者對天的認識并非“天圓地方”,孔子的弟子曾子,就曾說過地是圓的,不是方的,而且一直在旋轉,古人所謂“天道左轉,地道右旋”的觀念,早在先秦就有了,這種關于宇宙構成的認識,與現代科學已十分接近。宇宙運行統(tǒng)領著大地萬物,所以“地法天”。

    天法道,天地又是師法“道”,由“道”來支配的。這“道”是個“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存在,“獨立”,指超越萬物而卓立,“不改”指不因具體事物的變化而變化,“周行而不殆”指處處存在,永不窮盡。老子講的“道”就是“可以為天下母(發(fā)源處),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相當于伊斯朗教所信奉的“阿拉”,愛恩斯坦所信奉的“上帝”,是古人心目中主宰了天地的“第一因素”,是使星球運轉、時空轉換的偉力。

    道法自然,這是老子對“道”最獨特的解說,是道家行為的準則。“自然”并非指具體的自然界,這個自然界已經包容在“地”中了,“自然”的“自”是自在的本身,“然”是當然如此!暗婪ㄗ匀弧闭f的是“道”效法自己本身,“道”至高至極也就“自然而然”。在老子用他學說來評說世事時,對一切“反自然”而企圖用自己的“仁”來統(tǒng)一天下的哲人,是持否定觀點的。在他看來,人不應去苦苦追求“難得之物”,應滿足于簡樸的生活,與大自然與生存環(huán)境融為一體,這樣精神上沖謙平和,不走極端,不為天下先,人人如此,社會無盜無匪,也就無需圣人治理,可形成一個“無為而治”的群落。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觀點,他提出“天與人不相勝”等觀念。認為人與自然界應是和諧相處關系,不應強使自然服從人的意志。他身體力行并發(fā)展了“道法自然”的理念,認為自然狀態(tài)的人的道德是最高尚的。人對物質的無盡的欲望必然造成人的墮落。因此,莊子主張人應復歸自然,返璞歸真!巴c禽獸居,族與萬物并”,即與野生禽獸和平共處,與世間萬物諧同一體。美國人梭羅在20世紀初在瓦爾登湖的生存試驗,實與莊子同出一心。

    人對自然的態(tài)度必然影響人的人際關系、人的審美心理。老莊的思想在古代文人的詩文中多有體現,凡忘情山水,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境界,多源自老、莊,如蘇東坡的“哀人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慨嘆等。

    盡管老子、莊子學說忽略了人類進化的積極作用,盡管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歷史條件下,他們也不可能明白,人類只有在科學地認識自然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在人類文明進步所取得的一切積極成果的基礎上,才能在更高層次上真正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但他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深度,仍然讓二千三百年以后的當代學者感到驚愕。尤其在現代人急功近利而對大自然進行破壞性掠奪并已受到大自然的嚴厲報復之后,人們才重新審視生活在農耕社會之初的老子、莊子那閃爍先知光輝的哲言。

    現代人類的反思

    現代人類對自然資源的相爭掠奪,遠遠超出了維持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需要,而且手段的殘酷,已經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社會,毀滅地球這一人類生存的家園,F代人類到了該反思自己的時候。合理的利用資源,保護資源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的基礎條件,然而人類卻未能理性地控制自己,掠奪的資源中,有很大一部分不但沒有發(fā)揮積極作用,反而遺害無窮。大躍進時有一句全國流行的豪言壯語:“地球是顆紅瑪瑙,我想怎雕就怎雕。”被類似言語鼓動起來的億萬人,把大量精力投入伐木煉鋼、圍湖造田、開山種糧、墾植草原……形成了一場舉國上下“戰(zhàn)天斗地”的群眾運動,大自然成了被“戰(zhàn)”、被“斗”、被“改”、被“變”的對象,幾年“躍進”,換來的是連續(xù)的“三年災害”,這是我國環(huán)境保護史上的一個沉痛的教訓。

    世界上先進工業(yè)國家對世界資源的掠奪,和對環(huán)境的破壞,是造成世界性資源危機和環(huán)境惡化的根源。

    人類賴以生存的水源、空氣、陽光、都受到污染的嚴重威脅。地球上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水面,但是現在水面成了各國的排污處,加之酸雨,泄油等因素,海洋、胡泊、河流的水源,都存在相當嚴重的污染,以致眾多國家出現了飲用水危機,人們越來越依賴“瓶裝水”,生態(tài)平衡被破壞引發(fā)的干旱洪澇災害越來越頻繁,地球資源中最為重要的水資源危機已經迫近。

    大氣污染同樣嚴重。大量的有毒工業(yè)廢氣,汽車廢氣及工業(yè)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危及人類呼吸。由于植被破壞造成的沙暴,已使我國首都群眾出門必須戴口罩甚至面罩,否則不僅“塵滿面”而且“沙滿嘴”。由于大多數都市空氣混濁,人們已經很難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看到明凈的藍天和深邃的星空。在都市“詩意的生存”已難實現。

    陽光也被污染。人類得以生存,是由于大氣臭氧層抵御了太陽輻射的大量紫外線。而臭氧層現在由于人類排放的廢氣(如氟里昂等)已遭受部分破壞。南極的臭氧層出現了空洞,如此發(fā)展下去,陽光可能成為導致皮膚癌的“溫柔殺手”,人們外出要穿太空人那樣的防護服或頭頂一把防護傘。人們對陽光的感情,也會由熱愛到恐懼。而這一切后果都是人為造成的。

    我國煤炭資源發(fā)現于漢代,石油資源發(fā)現于宋代,對天地存有虔誠敬畏的古人,明知這兩種物質的用途,卻沒有大力開采。漢代稱煤為“劫灰”,推測它是由樹木等生物遭“劫”后生成,是上一次“輪回”的遺物,是無法再生的祖產,因而沒有挖掘。宋人認為可以燃燒的石油是大地的血液,也由于敬畏而不敢為地球“放血”。而現代人明知煤與石油是近50億年才形成的的寶貴資源,卻準備在幾百年中揮霍殆盡。據世界石油組織的統(tǒng)計,全世界的石油僅夠開采50年,消耗時間只占形成儲存期的千萬分之一。而所開采的石油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用于窮奢極欲的享受和維持戰(zhàn)爭機器的運轉。這兩方面的用途又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核物理學家兼散文作家詹克明先生在《裸猿〈道德篇〉》中對人類良知的拷問:“人類要想滿足自己的極度奢欲,必然要爭相掠奪自然資源。大自然猶如一座不上鎖的倉庫,人人都可以從這座倉庫中往家里搬東西,而不必交付分文。你所付出的僅僅是搬運費和把它們挖出來的工錢!這就吸引了大批貪婪的人。他們唯一的原則是:怎么能搶奪得最多就怎么干!他們挑肥揀瘦,只圖省事,不管他人,不管環(huán)境,不計后果,大量地糟蹋著,任意地揮霍著,肆意地破壞著,無法無天,為所欲為,真是達到了走火入魔的瘋狂程度!

    人類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本質,正在于人類本身的享受欲與占有欲。而這種人性的缺陷,不能靠科技進步來克服,也不可能靠制度來消除。正如口頭高唱人權的科技強國美國,當年把原南斯拉夫的科索沃,后來又把阿富汗、伊拉克當作了武器試驗場,投下了大量的貧鈾炸彈,造成當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這時科技就成了污染的幫兇。兩次世界大戰(zhàn),歸根結底是資源分配權的爭奪戰(zhàn)。不能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必然引申到不能與他人和諧相處。因為科技文明不能使人類避免墮落,科技不能營造一個幸福的樂園,因此根治人性享受欲、占有欲的手術刀,只能是影響人類思想的人文理念。人們應該認真地發(fā)掘、探索、學習那些有助于人類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睿智,嚴正地批判對地球隨心所欲“你想怎雕就怎雕”的愚昧,引導后代親近自然、敬畏自然。這是人類──地球上的最有智慧的生物的神圣職責,從人與自然關系而言,正如美國著名病理學家、作家劉易斯·托馬斯所說,“這意味著人類思想的又一次革命”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