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編入了初中課本,《愛蓮說》和它的作者幾乎無人不曉。但作者在什么地方,什么時候寫下這篇名文,知者則很寥寥。
宋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著名的理學家周敦頤來星子任南康知軍。周為人清廉正直,襟懷淡泊,平生酷愛蓮花。
周敦頤來星子后,在軍衙東側開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種植荷花。周來星子時已值暮年(55歲),又抱病在身,所以每當公余飯后,他或獨身一人,或邀三五幕僚好友,于池畔賞花品茗,并寫下了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愛蓮說》!稅凵徴f》雖短,但字字珠璣,歷來為人所傳誦:
“水陸草木之華,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一年以后,周敦頤由于年邁體弱辭官而去,在廬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講學。他留下的蓮池和那篇《愛蓮說》,一直為后來者珍視。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調任南康知軍,滿懷對周敦頤的仰慕之情,重修愛蓮池,建立愛蓮堂,并從周的曾孫周直卿那兒得到周敦頤《愛蓮說》的墨跡,請人刻之于石立在池邊。朱熹作詩道:
聞道移根玉井旁,花開十里不尋常;
月明露冷無人見, 獨為先生引興長。
朱熹以后,愛蓮池的名聲日益遠揚,凡來廬山的名人,大都要來尋訪愛蓮池,徘徊感慨,久久不忍離去。
千百年來,愛蓮池雖屢遭兵燹,蓮池干涸,亭榭傾頹,但每一次動亂之后,后來的地方官很快又修復了它。人們不僅欣賞蓮花的清香玉潔,更敬慕周敦頤如光風霽月般的人品。明嘉靖時南康知府張純上任后,對愛蓮池進行大規(guī)模的修整,擴深池塘,引入活水,使蓮池不涸。
愛蓮池位于周瑜點將臺東側,呈正方形,四周長40余丈,面積近70平方米。池中高筑石臺,臺上建“觀蓮亭”,臺面積70平方米,內填五花土。臺兩端均有石橋曲欄與臺相蓮,臺北為20米長的五礅六孔“之”字形石橋,臺南為17米長的三礅四孔青石平橋。
近年,省文物部門將荒蕪的愛蓮池修葺一新。池內分劃十方小池,每池種植從廣昌引進的蓮花。初夏時節(jié),南風輕拂,或漫步橋頭,或于“觀蓮亭”中把盞小酌,看池中芙蓉搖曳,香氣馥郁,令人陶然忘歸,使人想起當代詩人洪亮的一首清麗的小詩:
他曾在這里,鑿池種蓮。
寫下《愛蓮說》,香氣凜然。
愛蓮愛蓮,為官清廉。
一生實踐一言:‘出污泥而不染’。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