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詞統(tǒng)攝的構思美:
《飲酒》中“心遠”一詞是全詩的詩眼,它統(tǒng)攝全詩,不僅對前三句作了總結性的說明,而且開辟了后半首的境界,正因為“心遠”無世務纏身,所以能夠于東籬下獨自采菊,于閑暇中望山,得見群鳥于夕陽中還山的美麗景色。大自然的和諧,倦鳥還山的啟迪,給詩人以感觸,陶醉于心領神會之中,不須多言,也無必要多言。這些都因為“心遠”超脫塵俗,融于自然。
2、從《飲酒》可以看出陶淵明的具有怎樣的思想?
陶淵明的詩沒有奇特玄妙的想象和夸張,沒有靈山秀水的描寫,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常見的農村景物,平凡的村居生活。正如詩中所說“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痹谶@些普通的景物里,充滿著生活的情趣,蘊含著詩人熱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他多描寫田園風光,或抒發(fā)自己村居生活的感受,也是表明自己對丑惡污濁現(xiàn)實的憎惡,對真切自然生活的追求。本詩中“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即是這一思想的體現(xiàn)。
3、怎樣看待李白詩中的積極思想和消極思想?
李白是一個天才的詩人,但他的一生充滿了坎坷。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者,他對理想生活和理想政治進行著熱烈的追求,可當時是一個危機四伏充滿矛盾的時代,F(xiàn)實的殘酷使他的思想處在一個倚伏糾結的狀態(tài)。本詩中,是他政治上的低潮時期,心中充滿著遭遇挫折后的抑郁不平之感,他說“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钡吘故且粋浪漫的詩人,樂觀精神還是他思想的中心。結尾處,他就幻想理想總有實現(xiàn)的一天,直言“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4、關于“南村群童”段的分析理解:
這是前一節(jié)的發(fā)展,也是對前一節(jié)的補充。前節(jié)寫“灑江郊”的茅草無法收回。是不是還有落在平地上可以收回的呢?有的,卻被“南村群童”抱跑了!“欺我老無力”五字宜著眼。如果詩人不是“老無力”,而是年當壯健有氣力,自然不會受這樣的欺侮!叭棠軐γ鏋楸I賊”,意謂竟然忍心在我的眼前做盜賊!這不過是表現(xiàn)了詩人因“老無力”而受欺侮的憤懣心情而已,決不是真的給“群童”加上“盜賊”的罪名,要告到官府里去辦罪。所以,“唇焦口燥呼不得”,也就無可奈何了。用詩人《又呈吳郎》,一詩中的話說,這正是“不為困窮寧有此”!詩人如果不是十分困窮,就不會對大風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困窮,也不會冒著狂風抱那些并不值錢的茅草。這一切,都是結尾的伏線!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崇高愿望,正是從“四海困窮”的現(xiàn)實基礎上產生出來的。
5、關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主題思想的理解:
別林斯基曾說:“任何一個詩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寫他自己而顯得偉大,不論是描寫他本身的痛苦,或者描寫他本身的幸福。任何偉大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們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進了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因為他是社會、時代、人類的器官和代表!倍鸥υ谶@首詩里描寫了他本身的痛苦,但當我們讀完最后一節(jié)的時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單純地描寫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過描寫他本身的痛苦來表現(xiàn)“天下寒士”的痛苦,來表現(xiàn)社會的苦難、時代的苦難。如果說讀到“歸來倚杖自嘆息”的時候,對他“嘆息”的內容還理解不深的話,那么讀到“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總該看出他并不是僅僅因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嘆、而失眠、而大聲疾呼吧!在狂風猛雨無情襲擊的秋夜,詩人腦海里翻騰的不僅是“吾廬獨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xiàn)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激動讀者的心靈,并發(fā)生過積極的作用。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