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xué)們,你們學(xué)過中國古代史,能說說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是哪個朝代,起義的領(lǐng)袖是誰嗎?
秦朝陳涉
陳勝,字涉,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蛾惿媸兰摇肥菍戧惿娴囊黄獋饔,比較完整地記敘了陳涉起義的全部過程。本文所說內(nèi)容,記敘了陳涉、吳廣領(lǐng)導(dǎo)大澤鄉(xiāng)起義的偉大力量,贊揚了陳涉、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本文以陳涉、吳廣的活動為線索,生動描述了起義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
【關(guān)于作者和《史記》】
司馬遷,是我國偉大的歷史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他從20歲起游歷全國各地,考查史跡,采集史料,搜集歷史傳聞逸事,為后來編寫《史記》做了重要的準備工作。公元前108年他繼任父親太史令的官職。3年后(24歲)開始編寫《史記》。公元前99年因上書替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被捕入獄,并處以“腐刑”(閹割)。出獄后,任中書令,發(fā)憤著書。約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巨著《史記》。
《史記》共130篇,敘述了從黃帝開始到漢武帝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包括本紀12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年表10篇,書8篇,共526500字!妒酚洝肥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也是一部具有較高文學(xué)價值的著作。不但文字縝密,記事詳細,而且語言形象、生動,人物性格鮮明突出,對我國古代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在文學(xué)史上有很高的地位,魯迅曾將它評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按《史記》體例,“世家”是王侯傳記。司馬遷把陳涉列入“世家”,說明他對陳涉的肯定態(tài)度。
【陳涉起義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國之后,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苛捐雜稅繁重。為了滿足個人荒淫無恥的享樂生活,還要農(nóng)民擔(dān)負沉重的徭役,征發(fā)七十多萬人去修建宮殿(如阿房宮)和陵墓(驪山墓),又征發(fā)大批農(nóng)民修筑工程浩大的長城和馳道,歷時十幾年。到了秦二世胡亥時,人民負擔(dān)的賦稅更重了,戍徭有加無減,繁重的賦稅,殘酷的刑罰,逼得貧苦農(nóng)民痛苦不堪,“天下苦秦久矣”,階級矛盾到了一觸即發(fā)的地步。陳勝、吳廣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為反抗秦王朝的殘酷統(tǒng)治揭竿而起,揭開了中國封建社會農(nóng)民起義的序幕的。大澤鄉(xiāng)起義為歷代農(nóng)民反封建統(tǒng)治樹立了榜樣,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意義。
【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回答問題】
1、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農(nóng)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
天下苦秦久矣。
2、陳勝為起義制定的策略是什么?
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
3、“燕雀”、“鴻鵠”各比喻什么?文中哪句話表現(xiàn)了陳涉強烈要求改變自己地位的愿望呢?
燕雀:比喻見識短淺的人。
鴻鵠:比喻有遠大抱負的人。
茍富貴,無相忘。
4、陳涉對當(dāng)時的形勢作了怎樣的分析和估計?
“天下苦秦久矣”是起義可以利用的有利條件:假借扶蘇、項燕的名義,“為天下唱”,以順應(yīng)民心,義旗一舉,“宜多應(yīng)者”。
5、陳勝、吳廣指出的眾士面臨的絕境是?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陳勝在發(fā)動起義前所做的“威眾”準備是什么?這樣做的效果是什么?
魚腹藏書,篝火狐鳴
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7、陳勝在動員起義時,最具有鼓舞性,氣魄雄偉、扣人心弦的一句話是?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8、陳涉、吳廣起義經(jīng)過了幾個步驟?每一步為什么要這樣做?
首先用問卜、念鬼、魚腹藏書、篝火狐鳴等辦法制造輿論,鼓動人心,樹立威信;然后陳勝、吳廣抓住時機,采用激將法來激發(fā)群眾的反抗情緒,“并殺兩尉”,掃除了起義的障礙;接著陳、吳二人號召徒屬,進行宣傳,指出大家的處境,分析了利害關(guān)系,又指明了斗爭的方向;緊接著明確了起義軍的名義、標志、稱號及組織領(lǐng)導(dǎo),使起義工作從思想到組織上落實,最后起義軍在陳勝、吳廣領(lǐng)導(dǎo)下勝利進軍,并迅速壯大,一場轟轟烈烈的農(nóng)民起義已成燎原之勢。
9、“攻陳,陳守令皆不在”,“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這兩句話說明了什么問題?
“攻陳,陳守令皆不在”:守令聞起義軍將至,皆棄城逃跑。由此可以想見起義軍所向披靡的聲勢。
“當(dāng)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yīng)陳涉”:照應(yīng)上文,“天下苦秦久矣”和“宜多應(yīng)者”,說明陳涉的分析完全正確,局勢的發(fā)展恰如他起義前所料。
10、文中哪些詞語表現(xiàn)了起義軍的勝利進軍情況?結(jié)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攻”、“下”、“收”、“皆下”等動詞,表明陳涉、吳廣起義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結(jié)尾一句進一步反映起義的影響、號召力之大,農(nóng)民起義風(fēng)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動搖了秦王朝統(tǒng)治。同時也告訴人們,這場農(nóng)民運動的爆發(fā)是歷史的必然。
【深入探求】
1、陳涉是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作者司馬遷對這一歷史人物持什么態(tài)度?試說明理由。
作者司馬遷對陳涉是肯定和贊揚的!笆兰摇笔恰妒酚洝分袨槟切⿲θ珖钟杏绊懙耐鹾顚⑾嗨鞯膫饔,司馬遷將陳涉與一般的王侯齊觀,可見對他首先發(fā)難的功績是予以充分肯定的。
2、“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的含義是什么?
這句話表達了陳涉等人敢做敢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氣概,對封建等級制度進行否定。這種思想在當(dāng)時是難能可貴的。
3、文章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何目的?
以記敘人物的對話(語言)為主,通過對話描寫,刻畫了陳涉、吳廣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
【積累】
1、通假字: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適”通“謫”,因獲罪被發(fā)配到很遠的地方。
為天下唱“唱”通“倡”,倡導(dǎo)。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經(jīng)。
被堅執(zhí)銳“被”通“披”。
2、詞類活用: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詞用作動詞,是“以……為苦”,即“認為……苦”的意思。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目:名詞用作動詞,是“使眼色”的意思。
忿恚尉。忿恚:形容詞用作動詞,是“使……忿!钡囊馑。
3、古今不同用法:
今亡亦死亡,古義:逃亡。今義:死亡。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古義:暗地。今義:中間。
卒中往往語。往往,古義:到處。今義:表示某種情況時常存在或經(jīng)常發(fā)生。
【《陳涉世家》在線測試】
1、 作家、作品、出處不正確的是()。
作家作品出處
A、 司馬遷 《陳涉世家》 《史記·陳涉世家》
B、 杜甫 《春夜喜雨》 《杜工部集》
C、 奧斯特洛夫斯基 《生命的意義》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D、 魯迅 《故鄉(xiāng)》 《朝花夕拾》
2、解釋下面加粗的詞的含義。
⑴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出自《陳涉世家》)
數(shù):
⑵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出自《陳涉世家》)
之:
3、解釋加粗的的詞都正確的是()。
A、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食:同“飼”見:同“現(xiàn)”
B、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窘:困窘急迫敵:脅迫,攻擊
C、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書:書信罾:用網(wǎng)捕
D、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植:種褻:親近而不莊重
4、下列句子正確的讀法是()。
A、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B、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C、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D、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5、陳涉吳廣“乃行卜”,卜者曰:“然足下卜之鬼乎!”行文雖簡,含義卻豐,對此中含義分析不正確的是()。
A、舉大事向鬼神行卜反映了封建時代農(nóng)民起義的特點。
B、卜者暗示以借鬼神樹威信也反映了民心所向。
C、舉大事行卜反映了陳涉吳廣的愚昧和猶豫。
D、陳涉吳廣行卜,卜者即知其意,說明定多應(yīng)者。
〖參考答案〗
1、D
分析:D、魯迅《故鄉(xiāng)》《吶喊》
2、⑴句中的“數(shù)”是屢次的意思。
⑵句中的“之”是動詞,去的意思。
3、答案為B項。A項中的“食”應(yīng)該讀shí,“吃”的意思。C項中的“書”是動詞,“寫”的意思。D項中的“植”解釋有誤,“植”在句中是“樹立”的含義。只有B項中的解釋都是正確的。
4、B在理解句子含義的基礎(chǔ)上斷句。
5、C根據(jù)文章整體內(nèi)容來理解。
【中考解析】
1、根據(jù)下列詩句填寫出相關(guān)的人物,或作家姓名,或詩文篇目。
王侯無種英雄志,燕雀喧喧安得知。()
考點:文學(xué)常識
分析:本題考查的知識面較廣,既要能理解詩句的含義,又要熟悉相關(guān)的文學(xué)常識。
答案為:陳涉或司馬遷,或《陳涉世家》
2、閱讀文言文選段,回答問題。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將尉醉,廣故數(shù)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眾。尉果笞廣。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勝佐之,并殺兩尉。召令徒屬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當(dāng)斬。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徒屬皆曰:“敬受命!
⑴把下面兩句話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翻譯:。
②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翻譯:。
⑵吳廣為什么要故意激怒將尉?
答:。
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
分析:⑴答案為:①即使僅能免于斬刑,而戍守邊塞的人十個中也得死去六七個。
②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
⑵答案要點為:以激怒其眾;以激怒眾人,也為殺尉尋找理由;殺尉。
【課外拓展】
司馬遷與《史記》
司馬遷(約前145~前90年),西漢著名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縣南)人。其父司馬談是漢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書、編寫史料,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的官職)。
司馬遷10歲開始誦讀“古文”典籍,20歲那年開始漫游生活,游蹤遍及南北,到處考察風(fēng)俗,采集傳說。歸來后,初任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此外,還多次侍從武帝巡狩,封禪,游歷了更多的地方。這些實踐活動,豐富了司馬遷的歷史知識和生活經(jīng)驗,擴大了司馬遷的胸襟和眼界,更重要的是使他接觸到廣大人民的經(jīng)濟生活,體會到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這對他后來著作《史記》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生命垂危,臨終前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愿望留給司馬遷。三年后,司馬遷繼任為太史令,開始在“金匱石室”(即國家藏書處)閱讀、整理歷史資料。這樣,經(jīng)過了四五年的準備,在太初元年(前104年)正式寫作《史記》,實踐他父親論載天下之文的遺志。這年司馬遷42歲。
正當(dāng)司馬遷專心著述的時候,巨大的災(zāi)難降臨在他的頭上。天漢二年(前99年),李陵抗擊匈奴,兵敗投降,朝廷震驚。司馬遷認為李陵投降出于一時無奈,必將尋找機會報答漢朝。正好武帝問他對此事的看法,他就把他的想法向武帝說了。武帝因而大怒,以為這是替李陵游說,并借以打擊李廣利。司馬遷被下獄,并在天漢三年下“蠶室”,受宮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侮辱。他想到了死,但又想到著述還沒有寫完,于是本著“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信念,從“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等先圣先賢那里受到啟發(fā),決心“隱忍茍活”以完成自己著作的宏愿。大約經(jīng)過十年的辛勤寫作,他終于在忍辱發(fā)憤的境遇中完成了《史記》這部歷史宏著。
除《史記》外,司馬遷還著有賦八篇,今僅存《悲士不遇賦》一篇和有名的《報任安書》!秷笕伟矔繁戆琢怂麨榱送瓿勺约旱闹龆鴽Q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情感的杰出散文。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526500字!氨炯o”敘述帝王的政跡;“表”是各歷史時期的大事記,是全書敘事的聯(lián)絡(luò)和補充;“書”是個別事件的始末文獻;“世家”敘述貴族王侯的歷史;“列傳”主要是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階層人物的傳記。它的記事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全面敘述了我國上古至漢初三千年來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的歷史發(fā)展。
《史記》以帝王將相為中心,并沒有擺脫英雄史觀。但司馬遷尊重歷史事實,富于求實精神,有些方面突破了封建正統(tǒng)思想,如“肯定陳勝、吳廣反秦起義的正義性;對劉邦,固然沒有抹殺他統(tǒng)一楚漢紛爭、建立國家的偉大作用,但也沒有放過對他虛偽、狡詐、無賴品質(zhì)的揭露;在《酷吏列傳》中還揭露了統(tǒng)治者屠殺人民的罪行。《史記》對愛國英雄的描寫則是極盡贊頌的口吻,如藺相如、魏公子無忌(信陵君)、李廣等,都寫得栩栩如生。
《史記》中人物形象豐富飽滿,生動鮮明,運用了多種方法表現(xiàn)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抓主要事件,具體細致地描寫人物的活動,使人物性格突出。如《廉頗藺相如列傳》,重點寫了完壁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三件事,突出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先,機智勇敢的英雄性格。為了表現(xiàn)人物,司馬遷還通過許多緊張斗爭的場面表現(xiàn)人物性格。如《項羽本紀》鴻門宴一節(jié),在緊張的場面中刻畫了劉邦的怯懦和機智,項羽的坦率少智謀等。故事化的寫法使《史記》中的人物各具特征,呼之欲出,成為歷史與文學(xué)相結(jié)合的典范著作。
《史記》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和深遠的影響。在寫作方法、文章風(fēng)格等方面,后世作家都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fā)!妒酚洝返娜宋飩饔浽谛纬晌覈湫托≌f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許多戲劇也取材于《史記》。魯迅先生曾高度贊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希望同學(xué)們能在課余時研讀《史記》。
──摘自《課外閱讀》2002、1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