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么不少人批評“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
分析:我國傳統(tǒng)的文化中,儒家與道家之間區(qū)別很大。儒家入世,為國、為家、“克己”、無我;道家游世,以宇宙自然為本,張揚個體生命。兩家世界觀、人生觀不同,讀書方法也不同。道家的讀書方法以陶淵明說得最為明確:“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就成為儒家批評的目標。
儒家對待讀書,講究嚴謹、精細,其理論以孟子“以意逆志”為基石。宋代朱熹在《讀書之要》中說:“字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后,未通乎此,則不敢志乎彼,如是循序而漸進焉!鼻宕娬摷荫T班則要求像鄭玄注《禮》、毛萇注《詩經(jīng)》那樣深入地去讀書。因此,儒家批評道家的讀書方法,就毫不奇怪了。
2、到底應(yīng)該怎樣理解“不求甚解”?
分析:作者認為,“不求甚解”有兩層意思:一是表示虛心,二是說明讀書的方法,不要固執(zhí)一點,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貫通,了解大意。有人認為,除了不要“咬文嚼字”符合陶淵明本意外,其余不是陶淵明的意思。陶淵明愛好讀書,而且執(zhí)著個人見解!峨s詩》說:“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薄兑凭印氛f:“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闭f明讀得相當深入,對疑義還要作一番辨析。其實陶淵明的“不求甚解”,旨在芟除枝葉,達到提要鉤玄、取其精髓的目的。這是道家不拘形式,專注精髓的一種方法論。所以明代思想家李贄《四書評序》贊揚說:“千古善讀書者,陶淵明一人而已!
3、《談讀書》運用了哪些說理論證方法?
分析討論歸納:
⑴比喻說理。例如,“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來說明讀書對人的天賦的作用。這樣寫,生動形象、通俗易懂。
⑵排比說理。例如,“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其怡情也,最見于獨處幽居之時;其傅彩也,最見于高談闊論之中;其長才也,最見于處世判事之際。”又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這樣寫,所說的道理十分顯豁,讀起來富于氣勢,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⑶對比說理。正面說了以后,再從反面來說,使說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開頭從正面說了讀書的目的,接著又從反面說了讀書的三種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個層次,先從正面說讀書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從反面說讀書可以彌補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