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松原市額如中學(xué) 薛立國
一、文學(xué)常識。
1、司馬遷: (朝代)著名家,家。
2、本文出自。它是我國第一部體史。
二、語音。
涉()夏()傭()輟()鵠()閭()適()度()數(shù)()將()罾()諫()間()篝()恚()笞()寧()铚()
三、通假字。
1、發(fā)閭左適戍漁陽:。
2、為天下唱:。
3、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
4、卜者知其指意:。
5、固以怪之矣:。
四、古今異義。
1、卒中往往語
古義:。
今義:。
2、楚人憐之
古義:。
今義:。
3、夜篝火
古義:。
今義:。
4、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義:。
今義:。
5、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
古義:。
今義:。
6、借第令毋斬
古義:。
今義:。
7、今亡亦死
古義:。
今義:。
五、解釋下列詞語。(詞類活用)
1、大楚興,陳勝王王:。
2、天下苦秦久矣苦:。
3、尉果笞廣笞:。
4、皆指目陳勝目:。
5、夜篝火夜:篝火:。
6、置人所罾魚腹中罾:。
7、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堅:銳:。
8、忿恚尉忿恚:。
六、解釋下列詞語。(一詞多義)
會:會天大雨(會:)道:道不通(道:)皆來會計事(會:)伐無道(道:)等:等死,死國可乎(等:)數(shù):扶蘇以數(shù)諫故(數(shù):)公等遇雨(等:)數(shù)言欲亡(數(shù):)故:扶蘇以數(shù)諫故(故:) 然:吳廣以為然(然:) 廣故數(shù)言欲亡(故:)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 指:卜者知其指意(指:) 書: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書:)皆指目陳勝(指:) 得魚腹中書(書:)上:輟耕之壟上(上:) 應(yīng):傭者笑而應(yīng)曰(應(yīng):) 上使外將兵(上:) 宜多應(yīng)者(應(yīng):) 欲:廣故數(shù)言欲亡(欲:)為:若為傭耕(為:) 從民欲也(欲:) 為天下唱(為:) 將:上使外將兵(將:) 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當:) 項燕為楚將(將:)不當立(當:)陳勝自立為將軍(將:)當此時(當:) 之:輟耕之壟上(之:) 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 悵恨久之(之:) 乃行卜(行:)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之:) 行收兵(行:)二世殺之(之:) 所:置人所罾魚腹中(所:)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所:)令: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令:)令辱之(令:) 召令徒屬(令:)陳守令皆不在(令:) 與:嘗與人傭耕(與:)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與:)次: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次:)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次:) 以:扶蘇以數(shù)諫故(以:)或以為死(以:)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以:) 以激怒其眾(以:)號: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號:) 號為張楚(號:)七、重點詞語解釋。
1、屯大澤鄉(xiāng)屯:。
2、會天大雨會:。
3、或以為亡亡:。
4、舉大計亦死舉大計:。
5、等死等:。
6、扶蘇以數(shù)諫故數(shù):。
7、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間:。
8、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寧:。
9、輟耕之壟上之:。
10、悵恨久之悵:。之:。
11、茍富貴,無相忘茍:。
八、朗讀節(jié)奏劃分。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九、理解性默寫。
1、起義的直接原因:。
2、起義的根本原因:。
3、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
4、“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
5、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
6、陳勝為起義做了哪些輿論準備(宣傳工作)?
答:。
7、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
8、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
9、陳涉揭竿起義,各地百姓紛紛響應(yīng)的原因是:。
10、起義的導(dǎo)火線是:。
十、重點語句翻譯。
1、陳勝佐之,并殺兩尉
譯:。
2、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譯:。
3、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
4、為壇而盟,祭以尉首。
譯:。
5、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
6、借第令毋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譯:。
十一、課文內(nèi)容理解。
1、“將尉醉”的“醉”在該段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起什么作用?
答:。
2、人物欣賞
⑴從分析當時形勢和所提策略口號以及為起義做輿論準備及發(fā)動起義中,可以看出陳勝具有什么樣的品質(zhì)?
答:。
⑵文中“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表現(xiàn)陳涉的性格特點和出眾的宣傳鼓動才能。
3、吳廣是個有勇有謀的人,請你說說在殺死兩尉的過程中,他的智謀表現(xiàn)在哪里。
答:。
十二、開放性試題──出自本文的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
篝火狐鳴:。
茍富貴,無相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
【《陳涉世家》精細閱讀答案】
一、文學(xué)常識。
1、司馬遷西漢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
2、《史記》紀傳體通史
二、語音。
涉(shè)夏(jiǎ)傭(yōng)輟(chuò)鵠(hú)閭(lǘ)適(zhé)度(duó)數(shù)(shuò)將(jiàng)罾(zēng)諫(jiàn)間(jiàn)篝(gōu)恚(huì)笞(chī)寧(nìng)铚(zhì)三、通假字。
1、“適”通“謫”,指“被流放”
2、“唱”通“倡”,可譯為“倡導(dǎo)”
3、“被”通“披”,可譯為“穿著”
4、“指”通“旨”,可譯為“意圖”“意思”
5、“以”通“已”,可譯為“已經(jīng)”
四、古今異義。
1、古義:處處
今義:常常
2、古義:愛戴
今義:憐惜,憐愛
3、古義:用竹籠罩著火
今義:泛指在空曠的地方或野外架木燃燒的火堆
4、古義:十分之六或七,表分數(shù)的約數(shù)
今義:表整數(shù)的約數(shù),十六或十七
5、古義:是動詞“會”與“計”的連用意為聚會商議
今義:(kuài jì)指管理財務(wù)的人員
6、古義:即使,假設(shè),表假設(shè)關(guān)系的連詞
今義:常用以為憑借,假托義
7、古義:逃亡
今義:死
五、詞類活用。
1、王:名詞用作動詞,稱王,為王
2、苦: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苦
3、笞:用鞭、杖打
4、目:名詞用作動詞,看
5、夜:名詞用作狀語,在夜間篝火:名詞用作動詞,燃起篝火
6、罾:名詞用作動詞,本義為捕魚用的網(wǎng),這里是“捕撈”的意思,與“所”一起作“魚”的定語
7、堅:形容詞用作名詞,堅硬的鎧甲銳:形容詞用作名詞,銳利的武器
8、忿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惱怒
六、一詞多義。
會:會天大雨(會:副詞,可譯為“適逢”“恰巧”)
皆來會計事(會:動詞,可譯為“聚集”“集合”)
道:道不通(道:名詞,可譯為“道路”“路”)
伐無道(道:名詞,可譯為“道義”)
等:等死,死國可乎(等:副詞,可譯為“相同”“一樣”)
公等遇雨(等:代詞,用在名詞或代詞后,表示復(fù)數(shù))
數(shù):扶蘇以數(shù)諫故(數(shù):讀shuò,副詞,可譯為“多次”“屢次”)
數(shù)言欲亡(數(shù):讀shù,數(shù)詞,表示不確定的數(shù)目)
故:扶蘇以數(shù)諫故(故:名詞,可譯為“緣故”“原因”)
廣故數(shù)言欲亡(故:副詞,可譯為“故意”“特意”)
將;上使外將兵(將:動詞,可譯為“率領(lǐng)”)
項燕為楚將(將:名詞,可譯為“將領(lǐng)”“帶兵的人”)
陳勝自立為將軍(將軍:雙音節(jié)名詞,可譯為“帶兵的人”“將領(lǐng)”)
然:吳廣以為然(然:指示代詞,可譯為“這樣”)
然足下卜之鬼乎(然:轉(zhuǎn)折連詞,可譯為“然而”)
指:卜者知其指意(指:同“旨”,名詞,可譯為“意圖”“意思”)
皆指目陳勝(指:動詞,“用手指著”的意思)
書:乃丹書帛曰“陳勝王”(書:動詞,可譯為“寫”)
得魚腹中書(書,名詞,可譯為“書信”)
所:置人所罾魚腹中(所:代詞,用在動詞前構(gòu)成“所”字結(jié)構(gòu),相當于“……的東西”)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所:名詞,可譯為“處所”)
令: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令:動詞,可譯為“派”“派遣”)
令辱之(令:動詞,可譯為“讓”“使”)
召令徒屬(令,動詞,可譯為“號令”)
陳守令皆不在(令:名詞,指“縣令”)
與:嘗與人傭耕(與:連詞,可譯為“和”“同”“跟”)
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與:同“舉”,副詞,可譯為“全”“都”)
之:輟耕之壟上(之:動詞,可譯為“去”“到”)
悵恨久之(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附在時間副詞后面,可譯為“全”“都”)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之,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的”)
二世殺之(之:代詞,“他”,指扶蘇)
上:輟耕之壟上(上:方位名詞,可譯為“上面”)
上使外將兵(上:名詞,指“皇上”)
應(yīng):傭者笑而應(yīng)曰(應(yīng):動詞,可譯為“答應(yīng)”“回答”)
宜多應(yīng)者(應(yīng):動詞,可譯為“響應(yīng)”)
次:陳勝、吳廣皆次當行(次:動詞,“按順序排列”的意思,可譯為“編次”)
又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次:動詞,指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當: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當:介詞,“應(yīng)當,應(yīng)該”的意思)
不當立(當:助動詞,可譯為“應(yīng)當”)
當此時(當:介詞,相當于“正在……的時候”)
行:陳勝、吳廣皆次當行(行:讀háng名詞,可譯為“行列”“隊伍”)
乃行卜(行:讀xíng,動詞,可譯為“往”“去”)
行收兵(行:讀xíng,動詞,可譯為“行軍”)
以:扶蘇以數(shù)諫故(以:介詞,可譯為“因為”)
或以為死(以:和“為”組成動詞“以為”,可譯為“認為”)
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以:介詞,可譯為“用”“拿”“把”)
以激怒其眾(以:連詞,可譯為“來”“以便”)
欲:廣故數(shù)言欲亡(欲:助動詞,可譯為“想要”“想”)
從民欲也(欲:名詞,可譯為“欲望”“愿望”)
號:號令召三老、豪杰與皆來會計事(號:動詞,可譯為“號令”“命令”)
號為張楚(號:名詞,可譯為“國號”“稱號”)
為:若為傭耕(為:讀wéi,動詞,可譯為“做”)
為天下唱(為:讀wèi,介詞,可譯為“替”)
七、重點詞語解釋
1、屯:停駐
2、會:適逢
3、亡:“逃亡”
4、舉大計:發(fā)動起義
5、等死:同樣
6、數(shù):屢次
7、間:暗中
8、寧:難道
9、之:去,往
10、之:音節(jié)助詞,無意義
11、茍:倘使
八、朗讀節(jié)奏劃分。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
九、理解性默寫
1、起義的直接原因:失期,法皆斬。
2、起義的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3、為起義所作輿論準備:篝火狐鳴,魚腹置書。
4、“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與孟子所主張的觀點相似,用孟子的話來說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陳勝、吳廣起義的策略是: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yīng)者。
6、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
7、文中寫陳涉發(fā)動起義“召令徒屬”時,直接向封建統(tǒng)治者挑戰(zhàn),以激勵眾人的一句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8、表明陳涉從小有遠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鴻鵲之志哉。
9、陳涉揭竿起義,各地百姓紛紛響應(yīng)的原因是(諸郡縣)苦秦吏
10、起義的導(dǎo)火線是遇雨失期.失期當斬。
十、重點語句翻譯。
1、陳勝協(xié)助(幫助)吳廣.一同(一共)殺了兩個軍官
2、如果我們這些人冒稱公子扶蘇,項燕的隊伍,向全國發(fā)出號召,應(yīng)該有許多人會響應(yīng)。
3、何況大丈夫不死則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業(yè)。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嗎?
4、(用土)筑臺并(在臺上)宣誓,用(兩)尉的頭祭天。
5、王侯將相難道有天生的貴種么!
6、即使僅能免于斬刑,戍守邊塞的人也得死去十分之六七。
十一、課文內(nèi)容理解。
1、“醉”為該段情節(jié)的發(fā)展起鋪墊作用。
2、⑴表現(xiàn)了他卓越的組織才能和超人的膽略。
⑵文中“且壯士不死而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句,表現(xiàn)陳涉叛逆的性格特點和出眾的宣傳鼓動才能。
3、⑴抓住時機
⑵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將法)
⑶激怒眾人
十二、開放性試題──出自本文的成語及名句。
鴻鵠之志:比喻遠大志向。
篝火狐鳴:假托鬼狐之事誘眾起事。
茍富貴,無相忘:有朝一日誰富貴了,別忘了咱們。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燕雀怎么會知道鴻鵠的遠大志向呢。
王侯將相寧有種呼!王侯將相難道是天生的貴種嗎?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