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biāo)·興趣】
一、提及戴望舒,我們就會想到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但盧溝橋的炮火點(diǎn)燃了,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紙傘”,而在“獄中題壁”,并且“用殘損的手掌,摸索這廣大的土地”,放聲歌唱“永恒的中國”。“殘損的手掌”既是寫實(shí),又是詩人堅(jiān)貞不屈意志的寫照。
二、通過誦讀,感悟詩歌的感情線索,理解詩中的藝術(shù)形象寄寓的詩人的情感。
三、讀完這首詩后,人們心中都有想歌唱的欲望。
我想歌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積累·運(yùn)用】
四、快速給加粗的字注音。
錦幛()荇藻()蓬蒿()憔悴()
蘸著()掠過()螻蟻()
五、解釋下列詞語。
荇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錦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蓬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螻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憔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悟·探究】
六、學(xué)生配樂誦讀全詩,在課本上用筆標(biāo)記節(jié)奏和重音,小組同學(xué)互相學(xué)習(xí),解決下列問題。
1、詩歌從內(nèi)容上可分為兩部分。每部分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這首詩前后兩部分的感情色彩和描寫手法明顯不同,注意詩中起修飾作用的相關(guān)詞語,看看哪些是積極的、暖色調(diào)的,哪些是消極的、冷色調(diào)的,說說詩人這樣寫有什么表達(dá)效果。
我認(rèn)為積極的、暖色調(diào)的詞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消極、冷色調(diào)的詞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達(dá)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首詩描寫的對象很多,而我們讀起來卻不覺蕪雜,這是為什么?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展·升華】
七、閱讀聞一多的《發(fā)現(xiàn)》,理解文后問題。
發(fā)現(xiàn)
聞一多
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
“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
我來了,因?yàn)槲衣犚娔憬形遥?/p>
鞭著時間的罡風(fēng),擎一把火,
我來了,不知道是一場空喜。
我會見的是噩夢,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夢掛著懸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愛!
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fēng),
我問:(拳頭擂著大地的赤胸,)
總問不出消息,我哭著叫你,
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
注:罡(gāng)風(fēng):道家語,高空的風(fēng)。又作“剛風(fēng)”。
朗讀理解,對詩句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xiàng)是()
A、“我來了,我喊一聲,迸著血淚/‘這不是我的中華,不對不對’”──詩人懷著美好的希望自美國返回,但看到的卻不是理想中的祖國,因此“迸著血淚”,痛心到了極點(diǎn)。
B、“我來了,因?yàn)槲衣犚娔憬形遥拗鴷r間的罡風(fēng),擎一把火”──前一句表達(dá)了詩人聽到祖國召喚,要為祖國而奮斗的感情,“時間的罡風(fēng)”“火”都比喻返回祖國的急切心情。
C、“我追問青天,逼迫八面的風(fēng)”──“追問”的內(nèi)容是當(dāng)時的祖國為什么會變得如此黑暗,“逼迫”表明詩人急于知道這原因的心情。
D、“嘔出一顆心來──在我心里!”這句詩表達(dá)了詩人熱愛祖國和把祖國建設(shè)得美好的希望和赤膽忠心。
八、抗戰(zhàn)爆發(fā),激發(fā)了民族郁憤,更激勵了詩人創(chuàng)作。恰如胡風(fēng)在《七月·代致辭》中所說:“斗爭養(yǎng)育了文學(xué),從這斗爭里面成長的文學(xué)又反轉(zhuǎn)來養(yǎng)育了這個斗爭!闭埻瑢W(xué)們閱讀這一歷史時期誕生的精美詩文,如卞之琳的《慰勞信集》、何其芳的《夜歌》、李金發(fā)的《亡國是可怕的》等,進(jìn)一步了解抗戰(zhàn)歷史及當(dāng)時的文學(xué)創(chuàng)作風(fēng)貌。
【參考答案】
六、
1、第一部分表現(xiàn)對祖國命運(yùn)的深切關(guān)注:雖然自己的手掌已經(jīng)“殘損”。卻仍然要摸索祖國“廣大的土地”,觸到的只是“雪和灰”,從而感覺到祖國籠罩在苦難深重的“陰暗”之中。第二部分寫詩人的手終于摸到了“那遼遠(yuǎn)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沒有為侵略者所蹂躪的解放區(qū),詩人對這塊象征著“永恒的中國”的土地,發(fā)出了深情贊美。
2、積極、暖色調(diào)的:新生、遼遠(yuǎn)、溫暖、明亮、堅(jiān)固、蓬勃、永恒等
消極、冷色調(diào)的:殘損、冷、徹骨、寂寞、憔悴、陰暗等
效果:詩人之所以這樣用這些詞語,是為了更好地表達(dá)內(nèi)心深處的愛與恨。
3、我用殘損的手掌在想像中展開詩的內(nèi)容,在想像中,詩人的手掌撫過了廣大的國土。先是淪陷區(qū)的家鄉(xiāng),繼而從祖國疆域的北部一直到最南端,最終停留在解放區(qū)。對祖國大地上每一處特征性景物的概括,作者突出的是“手掌”的觸覺作用(同時也有視覺、嗅覺、味覺等感覺器官的作用),如“微涼”“冷”“滑出”“細(xì)”“軟”“蘸”等等。這樣,就把較廣泛的描寫對象相對集中起來,使之貫穿在“手掌的感受”這一條線索上。因而我們讀起來不覺蕪雜。
七、B(“火”比喻詩人對祖國火一般的熱情)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xué)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quán)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