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銅陵市第三中學 吳禮明
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必須學會直面文本和自己的學生,而所有的落腳點都必須放置到“語言”上。語言從來都是活的,而意識像清水一般流淌于其間,如果教師不能感受到這一點,如果教師不能讓學生學會感受到這一點,如果教師在講授文本的時候,總是要借助于這樣那樣課前精心準備的“過渡工具”,如果教師為了顯示自己的才學而時時節(jié)外生枝,那么,我們的孩子相信至今對于“語言”為何物還是茫然的。
令我欣慰的是,我的這些孩子已經知道一點在文字里穿行的意思,竟然也能夠感悟到啟超先生語言的某種“幽默”,甚至能夠突發(fā)奇想而領悟到啟超先生在讀《箜篌引》時的悲涼慷慨?芍^為這一節(jié)課的最大收獲。而這一點上,我并沒有將所謂的資料發(fā)給他們,一切都源于那四句詩巨大的語言張力。而一節(jié)課是不是好,其實是非常其次的事情。我在想,如果當時將《箜篌引》資料給了學生,當他們知道了資料里面的一些細節(jié),那么,他們還會去將注意力集中在啟超先生的身上嗎?畢竟,這一篇文章是傳寫啟超先生的啊。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在課堂上控制,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要放棄在課堂上的引導。而引導有多種,究竟哪一種是切當?shù)模且x擇合乎即時課堂語境的,可能還需要教師的靈機把度。
記得姜廣平說,閱讀是一種冒險,而課堂,對教師來說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語言這種東西,看似簡單,其實需要花費極大的心力去經營的。我們語文教師必須學會玩味語言,當你不斷地將語言的淺表層的浮躁撇除后,那靜靜流淌的泉波就顯現(xiàn)在你的眼前,像銀練,像彩帶。我無法形容這種語言給我?guī)淼母杏X。當我在十多年前讀到梁實秋先生女兒編寫的《梁實秋散文集》時,讀到這篇文章,尤其是讀到那首《箜篌引》時,感覺到無限的悲來。其承轉之妙,是可以用一生來解讀的。啟超先生的讀,實秋先生的讀,由于境遇的不同,不可能是一樣的,而二十歲讀,五十歲讀,肯定也是不同的。這樣說來,其實是我們讀者用盡自己的心血在沃灌著作品──這樣一個無限張力的文本。
但是,我的課堂重心其實并沒有放在對這首詩的解讀上,雖然解讀這首詩對于理解啟超先生是有用的,然而,我是生活在今天,正如前面已經說到,每個人的時代境遇是不一樣的,那么,他所關注的點與問題也不可能是一樣的。對于我來說,我所關注的是,古文在今天的岌岌可危之勢,我們教師必須抓住一切可能的機會,來扭轉這種頹勢,所以,我要多談行文的第三段和倒數(shù)第二、第三段。而文本恰恰又給予了我這樣的機會。我相信靈魂是不滅的,而啟超先生仍然可以照亮我們這個時代。顯然,在今天,這個課堂上,我的某種企圖是達到了。我的孩子們被我的努力,尤其是實秋先生的語言魅力所深深地打動了。但實秋先生卻是靜靜地,在一旁觀看著,我是知道的。
這一節(jié)課堂,也頗有些幽默與解嘲的味道。當然,課堂需要真實,這是我一貫的做法。通過這樣樸實的課堂,只想說明,只要教師帶著真誠的心靈走進課堂,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我們的課堂便不會是一個個虛假的敘事和放逸式的狂歡。我甚至覺得課堂上要凸現(xiàn)學生的價值導向,不能僅僅掛在教師自己的嘴上,要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之中去。將孩子的任何一點感受到放大到可以見到的位置上,按照他們的理解方式進行課堂運作,并幫助他們進行閱讀上的理解與拓展,這樣才不悖于新教育價值的實行。
這一點,與老師們所津津樂道的設計相比,課堂里學生似乎獲得了更大的自由度。需要指出的是,文本是開放,而課堂也是開放的,課堂從哪里開始,其實并無問題,所謂因風起浪,或因棋說法,講的就是因悟起解,自然而然。關鍵是,一定要從當下著眼。所以我對很多課堂花哨的導入便不以為然了。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