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大香线蕉|国产一级中文字幕|午夜福利资源片在线|欧美亚洲综合在线

    新學網(wǎng)首頁 語文 數(shù)學 物理 化學 作文 感動 心靈雞湯 人生感悟 名著知識 成語大全 唐詩 宋詞 名人名言 英文詞典 登錄

    傾聽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樣重新認識孔子

    蒙培元

    新學網(wǎng) > 語文 > 高中語文課文必修1 > 論語 > 傾聽天命敬畏自然──今天怎樣重新認識孔子
    《論語·雍也》)實際上孔子跟他的學生相處是很平等的。

    孔子還有許多的事跡,此處就不講了,F(xiàn)在講講最重要的,那就是: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派,當時是百家中的一家,而后來就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主導,而孔子學說則成為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鬃觿(chuàng)立儒學,與現(xiàn)在學者寫著作不同,他是“述而不作”(《論語·述而》),對古代的經(jīng)典進行整理講述,以講述的方式來闡發(fā)自己的思想。這實際上是“以述為作”,是中國最早的解釋學。中國的解釋學與西方有什么不同,可以另做研究。但有一點:中國的學術,從孔子開始就以解經(jīng)的方式進行,這樣就有個特點,那就是保持了中國文化的延續(xù)性,不象西方那樣不斷翻新。

    關于孔子其人,我就簡單地談這些?鬃与m然是個偉大的圣人,但也是個很平常的人,他就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學習,而成為一代偉大的思想家的。他建立的學說影響到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我這里不能全述,下面就著重地談兩點。

    首先,孔子的思想學說的出發(fā)點是什么?他的“元問題”是什么?

    按照雅斯貝爾斯的說法,人類文明的發(fā)展有個“軸心時代”,不同的文明形成不同的軸心?鬃诱翘幵谶@樣一個軸心時代,那么,他的出發(fā)點是什么、元問題是什么?這在學術界有不同的理解。我的看法是,中國文化從孔子開始,問題的出發(fā)點就是“天人之際”的問題,這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也是貫穿中國文化始終的問題。這個問題帶有根本性,當前我們重新理解孔子思想時,必須把握住這一點;在進行中西文明的對話時,我們的對話也應該建立在這個基點之上。

    史學家司馬遷就說過:“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報任安書》)這句話可以說是對中國思想文化的一種非常準確的把握。我們不能因為司馬遷只是個史學家,就認為這話沒什么意義,沒什么價值,就可以忽視他的看法。但有些學者卻不這么認為。比如香港中文大學的勞思光教授,寫了一本《中國哲學史》。在中國學界以個人之力完整地寫中國哲學史的,主要有兩個人,一是馮友蘭先生,一個就是勞思光教授。但他的哲學史完全受西方哲學的影響,用西方哲學的方法、西方的觀念來解釋中國哲學,認為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根本不是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中國哲學的主要問題應該是主體意識問題。勞思光當然也推崇孔子,因為孔子主要講人,講人的主體性意識。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今哲學界還是有相當影響的。中國哲學講不講主體性?孔子講不講主體性?當然講,而且很重視主體性。但與西方哲學的主體性是大不相同的。我認為,當我們深入中國哲學的研究時,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很強調(diào)“天人之際”,這不同于西方的那種孤立的主體性,不是西方講的自我意識。

    關于“天人之際”究竟是什么意思,也有兩種說法:“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但主流是“天人合一”。老子、孔子都講“天人合一”。重視“天人合一”,這不是一個一般性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實用性的問題,而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問題,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本方向。所以,對孔子哲學的元問題的把握,就該從這里入手。

    那么,講“天人合一”,“天”究竟是指什么?

    有代表性的看法有這樣幾種。馮友蘭先生認為,孔子講的“天”是“主宰之天”,像西方講的上帝,是個人格化的神。這種觀點在近現(xiàn)代中國哲學界占支配地位。另外一種相反的觀點就是郭沫若先生在《青銅時代》“先秦天道觀之進展”中提出的。他認為孔子講的“天”是指自然界,“天道”就是自然規(guī)律。這兩種思想是完全不同的。一直到現(xiàn)在,講孔子“天人觀”的“天”究竟是什么,還是有不同的觀點。有些學者還堅持“天”是上帝,但大部分學者放棄了這種觀點,馮先生本人就是這樣。他在晚年的著作中明確提出:中國哲學的基本問題就是天人關系的問題,而這個“天”就是指自然界。我認為這是馮先生思想的重大轉變,而這樣的看法更加符合孔子的思想。

    我個人的看法是:天,就是指自然界,這一點是確定的;但這個“自然界”不是西方人講的那種與“人”相對立的“自然界”,不是讓人去“征服”的那個“自然界”,這一點是很要緊的。

    對于“天”的認識,從商朝到周朝有一個過渡,商朝的時候叫“帝”,周朝的時候叫“天”。當然,在周朝時,“天”有時也叫“帝”,但意義已經(jīng)發(fā)生了變化。“天,顛也”(《說文解字》),就是指廣袤的宇宙,具有空間的意義。這已經(jīng)和人格化的上帝發(fā)生了一種內(nèi)在的張力。從周朝開始,對“天”的意義提出了懷疑,一直到孔子時期,“天”的意義發(fā)生了很重大的轉變,這可以說相當于中國的“宗教改革”,非常重要。

    孔子有一句很重要的話:“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天說什么話啦?四時在那里運行,萬物在那里生長,天什么都沒說!但學者們對這句話的解釋發(fā)生了很大的分歧。按馮先生原來的看法,天本來能說話,但它不說話,所以才叫“天何言哉”;若是個本來就不會說話的東西,比如桌子,那就無所謂“言”了。這有道理。但另外還有一種解釋,認為天本不能說話,因為天就是指自然界,所以它本來就不能說話。那么,關鍵就是怎么理解這個“自然界”。按照西方哲學的觀點,自然界是個物理的世界,是沒有生命的,是死的、或者已經(jīng)死亡的世界,只是人認識的對象。但在孔子的理解,自然界卻是個不斷的有生命創(chuàng)造的自然界。這是中西方思想的最重要的一個區(qū)別。

    所以,“天何言哉”固然是指天不說話,但天卻以它的生命創(chuàng)造為言說,人不僅要傾聽它,而且還要實現(xiàn)它。人作為自然界的產(chǎn)物,要實現(xiàn)它。“生”是中國哲學的核心問題,從生命的創(chuàng)造,進而講到生命的價值,這是孔子開創(chuàng)的儒學的關鍵所在。

    生命的價值是由人來實現(xiàn)的。在這個意義上講,人是很偉大的。但人并不是把自然界當成個對象去認識它,主宰它,而是要實現(xiàn)它的價值。這就是孔子的思想?鬃釉诼愤^宋國時,因為相貌與陽虎相像,桓魋要殺他,把他當作陽虎圍困了起來。孔子當時就說了一句話:“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那么,天怎么生德于我呢?“德”是個價值范疇,自然界有價值嗎?這是一個問題。有些人就認為,這里的“天”就是上帝,天生德于孔子,就像上帝讓耶酥去傳教一樣,是一個宗教的使者。但孔子卻從未承認過這樣的身份,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是宗教人物。他自認不是“生而知之者”,更不是上帝授命于自己,讓自己去傳教。那么,“天生德于予”的“天”是什么?只能是自然界。自然界潛在存在著某種價值,由人把他實現(xiàn)出來。這就是“天人之際”的一個根本問題。

    中考 高考名著

    常用成語

    新學網(wǎng) Copyright (C) 2007-2018 版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備09006221號